查看原文
其他

汪荣书影记忆⑬||苏枕书《京都如晤》:见字如晤中,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2017-10-06 汪 荣 海社科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公众号



汪荣,博士,讲师,男,1987年生,湖南永州人。暨南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周五敬请关注“汪荣书影记忆”——



“不知南通天气如何?今年京都的冬天倒不算冷,红叶也格外久。”


我痴迷于书中那亲切温和的语调和漫不经心的琐谈。好想也有一个这样的友人啊!这个人住在京都,断断续续地给我来信,尤其是季节变换时。信中亦无事,只闲谈日本风俗和物事、最近新看的书和旅行的经验。这信既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又有对知识的好奇;既是充满了烟火气的,但又有出世的情怀。


苏枕书的《京都如晤》大抵就是如此了。


封底上写着“七载光阴,四十四通书简。随京都四时节序,追踪山川风物之美。千年古都,见字如面。”



苏枕书,江苏南通人,在京都大学留学的女学者。编辑严晓星(嘉庐君)约她在故乡的《江海晚报》开一个专栏,用通信体,写写见闻琐事,把自己的见闻和心得分享给家乡的读者,集腋成裘之后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京都似乎和女性学者或作家特别有缘,还记得台湾林文月的名作《京都一年》便是林氏在1970年代早期负笈京都大学访学时所作,距今已经有五十年了!台湾作家朱天心2015年出版的《三十三年梦》亦是经由33年间出游京都的空间经验追溯往事人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事变幻莫测,但是京都依然在那里。



就此而言,苏枕书的《京都如晤》可谓是与林文月和朱天心的对话之作,也必须放在华语世界对京都的书写谱系中进行认知。



在这本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作者对日常生活尤其是对四时节律的描写。日本是四季分明的国家,于是随着四季流转的美景成为人们吟咏的对象,也形塑了诸如“风物诗”的传统。例如,在《晴雨录》一文中,苏枕书就写到日本人的生活与季候之间的密切关系。苏枕书的写作亦受到了在地风物的影响:《闻木犀香乎》写的是桂花,《梅酒》写的是做梅子酒,《立春与节分》写的是节庆。


当然,更细节的是,她往往在信的开头部分会“起兴”式的对彼时的气候风物进行铺陈,随后再慢慢进入具体的内容和主题,就像日本俳句中以“季语”开头一般。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很多这样的句子:“时甫入夏,正是不冷不热的天气,偶有清润雨日,一年当中并不多见,我最喜欢。”(《春晴也好,春阴也好》)“前几日京都骤暖,日间高达十五度,林间鸟声宛转,似有氤氲春气。”(“过了三竿仍未起”)。看起来仅仅是可有可无的寒暄,但是读来却句句动情,如话家常之中,充满了“浮生的清欢”。



但是,这本书却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或者抒情,还有大量的篇幅是带有知识性的。由于苏枕书的学者身份,她在写作散文的时候,也会带点书斋气。例如,她试图思考蕴藏在日本社会深处的文化无意识。《赏樱》中,她就追溯了樱花的起源和历史,更引述说春樱是与秋天的稻米相对应的植物,与日本本土的山岳信仰及农耕宇宙观有关联,带有信仰与宗教意味。她会追溯中国人在日本的踪迹,做一些学术史的考察,如《雨日闲读舜水集》和《张謇在日本》。她更讨论了东亚范围的书籍史和阅读史,如《朝鲜册架图》、《作为供养的儒家经典》、《旧书相与析》等,这显然与苏枕书本人的专业研究有关。这些篇章,虽然不免掉书袋,但是却写得举重若轻,非常能看出作者的写作功力。


当然,苏枕书的写作也是带有强烈的作者风格的:她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散文文体,一种带有“和味”的汉语书写。苏枕书在日本呆的久了,文风带着一些日本风味,冲淡之中犹有回甘。譬如在《妹之力》中,她一开头就写自然的风物,用纷飞的雪意来“起兴”:


见信好。昨夜有雪,开启一隙窗扉,栏杆边一束南天竹鲜红的果实,半积了晶莹蓬松的雪。灯光映破的小片夜色,纷纷落着雪絮。惊喜的事:清早开门突然看到冰雪的世界。遗憾的事:天命时突然放晴,夜雪的痕迹全消。而今天早上起来一看,却是遗憾了。只有楼下背阴处八角金盘宽阔的叶子上尚存一点雪的影子。(第62页)


在落雪的深夜,从窗缝中窥见纷飞白雪之中嫣红的果实,既有视觉上的对照,又有跌宕自喜的心绪。这细枝末节的喜悦,随后便被清晨起来之后的现实所击破,留存残念了。而“惊喜的事”和“遗憾的事”之类的句式,明显受到了日本散文名篇《枕草子》的影响,《枕草子》开篇便评点四季的佳日美景: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无月的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由此可见,古都的“场所精神”和“文化传统”真的是可以对人产生深厚影响的,而苏枕书无疑是悠游其间,乐而忘返了。



见字如晤中,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在媒介技术发达的今天,写信这种古老的交际方式,或许早就过时了罢。但是,信笺和节气一样,虽然都是旧时的东西,却着实能凸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写作专栏的时候,苏枕书曾经被报纸的读者投诉内容不知所云。但是,“今日无事”,友人在信里面谈天说地,不亦乐乎?何必要壁垒森严、横刀立马。既然是渔樵闲话,“兴之所至,兴尽而返”的书写,散漫无章又有何妨?写信这件事,本来就该漫不经心的、絮絮叨叨的闲谈。好想也有一个这样的友人,能给我这般写信——无论是从京都、北京还是杭州。



编辑:鹦哥岭

【往期回顾】

汪荣书影记忆系列


①电影《秘果》:小鲜肉们的青春“情怀”

②世界旅行者的好奇之眸 ——读村上春树《你说,寮国到底有什么?》

③电影《“吃吃”的爱》:旋转吧,万花筒!

④《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李欧梵的古典与现代

⑤电影《闪光少女》:民乐PK西洋乐,还需要一点儿下跪营销?

⑥《白》: 性冷淡风格的美学源头

⑦温骏轩《谁在世界中心》:地图真的会说话吗?

⑧IP、小鲜肉与粉丝经济

⑨《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稍纵即逝的意象与诗情

⑩《古都》:我们如何与传统相处?

⑪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如何解决小王子的疑问?

⑫《战狼2》:56.62亿票房打造中国重工业电影神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