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荣书影记忆⑱||高桥哲哉《牺牲的体系》:找回被牺牲的他者

2017-11-10 汪 荣 海社科




汪荣

博士,讲师,男,1987年生,湖南永州人。暨南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周五敬请关注“汪荣书影记忆”


最早知道哲学家高桥哲哉,是在关于“靖国问题”的讨论中。作为一个日本的自由主义左翼,他对参拜靖国神社和历史修正主义有着十分尖锐的批判,这在日本国内普遍右倾的社会状态下十分难得。



于是,我开始关注高桥哲哉和他的研究,才发现他的确是一个当代日本重要的思想家和批判知识分子。在中国,已经翻译出版的高桥哲哉的专著有很多,包括《靖国问题》、《战后责任论》、《国家与牺牲》、《反·哲学入门》、《德里达:解构》等。在日本,高桥哲哉以研究解构主义哲学著称,不过相比于他的纯哲学研究,我更偏爱他从哲学视角出发对政治与社会问题进行的思考。



《牺牲的体系:福岛·冲绳》是一本高桥哲哉较新出版的书。从该书的后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写作的契机是2011年3月11日福岛的震灾与核电事故。作为一个福岛出身的学者,面对故乡发生的巨大灾难,高桥哲哉觉得心绪难平,于是在编辑的建议下写下这本书。他将福岛问题与冲绳问题放在一起,对“牺牲”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这并不是高桥哲哉第一次处理“牺牲”主题。在早先的研究中,他已经在靖国问题和慰安妇问题上使用了“牺牲”的思考框架。


在他看来,日本对国外的战争受害者和牺牲者是完全漠视的,而对内部的牺牲者如士兵们则采取了牺牲的逻辑。


《牺牲的体系》延续了前述的思考,认为无论是为了东京供电而牺牲的福岛,还是为了美日安保条约而牺牲的冲绳,都是“牺牲的体系”中的被遮蔽和被掩盖的牺牲者。这一观点无疑深化了他既往的研究,并且将“牺牲”的主题贯穿在日本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省思中。



那么,什么是“牺牲的体系”?



按照高桥哲哉的定义,牺牲的体系“就是某些人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另外一些人的牺牲上来加以维系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没有被牺牲者的牺牲,要求牺牲的那方就不可能产生利益,也不可能维持利益。而这个体系运作的方式,一方面是被隐蔽起来使得自身不可见,另一方面就是用共同体的名义将其美化和正当化。换言之,“牺牲的体系”涉及到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对主体的询唤方式。


在日本,这个“牺牲的体系”,在战前和战后是有区别的。战前,日本将牺牲视为个体为国家的奉献,牺牲被视为是“尊贵之牺牲”而被美化和正当化。战后,由于民主化的思潮,这种牺牲的逻辑再也行不通了,于是使用经费辅助的方式去隐蔽牺牲


福岛和冲绳的问题正是如此


福岛被国家投入大额资金进行辅助,而冲绳被投下大笔的振兴资金,这些情况看起来的确是“等值交换”了。但是,牺牲的事实却并没有改变,福岛承担了巨大的核泄漏风险,冲绳暴露出了重大的安全问题(如女性被美军强暴的丑闻)。表面的补偿并不能掩盖这两个地方被“牺牲”的本质。日本政府正是通过“牺牲的体系”,通过对局部或者地方的牺牲完成了对巨大风险和危机的“转移”。


135编辑器


“牺牲的体系”具有隐形性,它看似自然而言、理所应当,却充满了不平等和不公正。与此同时,当整个“牺牲的体系”都被隐形化了之后,那些被牺牲者的声音就消失了——所有的创口都被封印,所有的断裂都被无缝衔接。可以说,“牺牲的体系”也是一个“无责任的体系”,所有在这个体系中的人都可以享受“无责任”的利益。


但是,作为一个批判知识分子,高桥哲哉追问的正是道德责任问题。他不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一边,而是站在被牺牲者的那边发言,他追问政府、学者、东京居民和福岛居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对牺牲的逻辑发出质疑的声音。



高桥哲哉试图在牺牲的体系中找回被牺牲的他者。他甚至用“殖民主义”这种激烈的措辞来譬喻日本国内的这种“构造性的歧视”,认为福岛和冲绳在日本地位就形同“殖民地”,先是在经济发展上被歧视,随后又在牺牲的体系中扮演者被牺牲的角色。这种被牺牲,就是“被他者化”,并且是被系统性的他者化。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高桥哲哉思想背后德里达哲学的幽灵:德里达要找回的正是所有在社会体系里被隐藏、忽视、抹灭的“他者性”。


从德里达对他者性的思考到高桥哲哉对牺牲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两人之间一脉相承的思想谱系。当然,在高桥哲哉对福岛和冲绳问题的探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那看似最为哲学的形而上的思辨是如何与具体的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实践相结合的。



通览全书,在高桥哲哉的理性思辨之外,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作为知识人的温度和情感。鲁迅在《野草》中曾有“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的说法,高桥哲哉亦是如此吧!他在《台湾版序:纪念福岛核电事故三周年》中说道:

“我在事故发生后,产生了相当强烈的愧疚感。为什么自己在熟知苏联车诺比事件、东海村JCO事故等海内外核电相关事故的惨痛教训下,还让自己故乡福岛的人们去背负如此重大的风险,而自己却在东京悠哉享受着福岛核电厂所供给的电力呢?我感觉在我的心中,自我分裂成了两半,其中一半无法冷眼旁观福岛居民的苦闷,就像自己也受到伤害般;但另一半却是个从福岛的牺牲中获取利益的加害者。”


在这段话中,高桥哲哉来自灵魂的“痛感”流淌在字里行间,他承担着作为受害者的痛苦,但更难得的是他对加害者身份的承认。“人是有可能死于羞愧的”,高桥哲哉首先坦诚自己的愧和罪,再以此出发来对社会和政治发声,这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责任和道德勇气。正是因为如此正直的人格和深刻的道德觉悟,高桥哲哉的思想才具有如此的批判力吧!


编辑:鹦哥岭


【往期回顾】

汪荣书影记忆系列

①电影《秘果》:小鲜肉们的青春“情怀”

②世界旅行者的好奇之眸 ——读村上春树《你说,寮国到底有什么?》

③电影《“吃吃”的爱》:旋转吧,万花筒!

④《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李欧梵的古典与现代

⑤电影《闪光少女》:民乐PK西洋乐,还需要一点儿下跪营销?

⑥《白》: 性冷淡风格的美学源头

⑦温骏轩《谁在世界中心》:地图真的会说话吗?

⑧IP、小鲜肉与粉丝经济

⑨《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稍纵即逝的意象与诗情

⑩《古都》:我们如何与传统相处?

⑪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如何解决小王子的疑问?

⑫《战狼2》:56.62亿票房打造中国重工业电影神话!

⑬苏枕书《京都如晤》:见字如晤中,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⑭孟晖《古画里的中国》:唤醒沉默的图像

⑮《承诺》:被压抑的终将归来

⑯《酷MA萌的秘密》:如何营销“熊本熊”?

⑰《并蒂:乌镇剧院》:用一本书的体量,把一座建筑写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