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的父母,都懂得这样奖励孩子

精读妈 爸妈精读 2020-08-26

加小助手微信:fushujc(报名亲子文写作)

后台回复“午安”送你免费写作课

回复“写作”,报名亲子文写作营


精读妈说:在自由中长大的孩子,有足够的选择权和试错机会,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变得专注和自律。

 


作者:彩红(爸妈精读主创)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爸妈精读主播楚翘朗读音频


奖励,是孩子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电影《小红花》中,由于父母很忙,男孩方枪枪被送到了寄宿制幼儿园。


老师根据小朋友的表现,决定是否奖励或扣除小红花。



方枪枪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得到了小红花,只有自己没有,很失落。


当老师告诉他怎样做可以得到小红花时,他充满了期待。



方枪枪努力自己穿衣、按时排便,但因没洗手被扣除了小红花,这让他很气馁。


后来方枪枪彻底放弃了小红花,成为淘气捣乱的孩子。为了惩罚方枪枪,老师不许任何人和他玩。


重获自由后,方枪枪不想继续这样的生活,便逃了出去。讽刺的是,刚好有婚娶的一队人经过,男子的胸前都挂着一个大红花。


方枪枪以为逃离幼儿园就能逃脱了小红花,却不想小红花会出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小红花只是看上去很美,它能带给人面子和荣耀,却不一定能带来幸福和快乐。


儿童教育学者李跃儿说:

小红花本身没有意义,我们却拿这种东西引起孩子的竞争,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这种没有用的东西上。

他们长大以后会为了分数和考试学习,不能很好地享受学习的过程。人不能从做事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生命质量就会降低,也很难将事情做好。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积分、成绩、奖金等外在形式的奖励都是小红花。


奖励,虽然可以带给孩子被赏识、被肯定的感觉,促使孩子改善行为,但是不当的奖励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问题。



不当的奖励会伤害孩子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福特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


从短期来看,奖励能够使孩子产生高度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1、不当的奖励是一种变相的惩罚


得到奖励时,孩子固然觉得可喜,而得不到奖励时,必然伴随着失落。


后羿是夏朝时的弓箭手,跪射骑射样样精通,从未失过手,享有“神箭手”的美誉。


夏王非常欣赏后羿,安排他到一开阔地带进行射击。


夏王说:“如果你射中了,我赐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就削减你一万户的封地。”


后羿听了很紧张。准备射击时,一向镇定自若的他,呼吸急促,拉弓的手也颤抖起来。箭射出去,距靶心有几分远。


夏王很失望,想不通百发百中的后羿竟然会失手。


当奖罚能够引起一个人强烈反应时,他会过于关注奖罚而忽视事情本身,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心理学上把这种为了达到一个目的患得患失的心态,叫作瓦伦达效应


成人面对奖罚尚且没有定力,何况是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


不当的奖励是一种变相的惩罚,会让孩子失去平常心。


2、不当的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叶子学习很刻苦,每当考好成绩,爸妈都会带她吃大餐、买漂亮衣服。为了得到奖励,叶子总会在爸妈面前表现出很刻苦的样子。


叶子考上大学后,发现爸妈的奖励不再具有吸引力,考试也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


她感到迷茫和疲惫,索性玩游戏、谈恋爱、到处嗨。


心理学家李雪说:

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靠外驱力支撑的人,能量难以持久,早晚会遭遇反噬。


叶子想获得爸妈的奖励和肯定,不断和自己较劲,最终陷入全面崩溃中,荒废光阴。


其实,孩子本身喜欢学习,也有上进心,父母过度表扬孩子学习、打击孩子娱乐的奖惩行为,却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


父母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在校的奖励,孩子自然学会平和面对奖励。


一个人成为自律的人,归根到底要靠内驱力,把奖惩施加在孩子学习上,是舍本求末的做法。


3、不当的奖励会促使孩子成为讨好者


有奖励必然附带条件,当父母向孩子传达出“你达到我的期待,我才会爱你”时,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很容易变成讨好者。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爸爸偏爱妹妹,从来都注意不到松子。一次,爸爸带松子去玩。


松子见爸爸没有笑,就学着小丑做出滑稽的样子,父亲终于笑了。


松子如获至宝,在爸爸愁眉不展时,就做小丑扮相逗爸爸开心。



后来,得不到父爱的松子,去其他男人那里寻找爱,但讨好型人格的她注定了在爱情中一败涂地。


讨好者,活得很懂事,也很憋屈,而他们讨好的首要对象往往是父母。


在心理学上,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会成为他和其他关系的基础。讨好父母的人,往往会讨好他在意的任何人。


千万不要让你的爱成为孩子的奖励。



奖励面前,需要家长把关


奖励有利有弊,家长该如何把握好度?又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奖励呢?


1、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不给奖励


萱萱很喜欢绘画,每完成一部作品,妈妈就奖励她一个积分,达到十个积分可以买一款玩具,达到二十个积分去游乐场。


但让妈妈感到困惑的是,孩子越来越不喜欢绘画了。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减少了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这就是德西效应。


如果孩子喜欢读书、也很认真学习,不用奖励。对于孩子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2、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适当奖励并及时撤消


豆豆不喜欢刷牙,妈妈说刷牙可以给他买汽车模型,豆豆很高兴地刷了牙。


不久,妈妈发起了愁,因为豆豆总喜欢和她谈刷牙的条件。


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书、做家务、洗澡,家长可以适当奖励。


孩子对于物质需求并不敏感,他们更关注的是家长的认可度,精神奖励更重要。


如果一味给孩子物质奖励,反倒会刺激孩子对物质的畸形需求,让孩子变得讨价还价,欲壑难填。


精神奖励可以是拥抱、微笑、竖起大拇指、口头鼓励等。


比如孩子读书半小时,拥抱一下孩子,夸奖他好棒;


孩子做家务,放上孩子喜欢的音乐,表扬他真能干;


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养成好习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某一行为的连续的奖励,会使行为者形成对奖励的依赖。


在孩子养成好习惯时,及时取消奖励,毕竟,奖励的目的是不奖励。



3、给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


涛涛即使考试不理想,回到家也乐意和爸妈分享考试的情况。


爸妈从不批评他,而是启发他怎样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爱中长大的涛涛一直很自信,也比同龄孩子相对独立。


父母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将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做真实的自己。他们轻易不会因外在的奖励改变初衷,更不会因外在事物患得患失。


在自由中长大的孩子,有足够的选择权和试错机会,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变得专注和自律。


《爱与自由》中有这样一段话:

儿童必须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孩子获得足够的爱与自由,便能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自觉的人,以平常心面对包括奖励在内的任何事物。


属于自己的奖励,积极去争取;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奖励也没有关系。



一个快乐的童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15岁之前,再爱孩子,也要让他承受这5种苦

Ella自曝产后“漏尿”2年:生娃后遗症,是每个妈妈的伤痛和荣光

作者简介:彩红,爸妈精读主创,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儿童心理学爱好者,擅长写温暖、有力量、治愈系的文字。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卖文为生,打赏随意

 赞赏 

「公号转载需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爸妈精读原创 | 转发无需多言 | 转载联系授权

注: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爸妈精读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亲子测试”,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


点击“在看”,支持精读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