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蒲松龄前生与来世的历史记载

点击上方 华人传统文化 免费订阅

请大家把我设为“星标”,避免失联!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

1、以苦为乐

2、末法时代,佛与魔的对话

3、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

4、家中出现这些征兆,必定人才辈出!子女有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备一支冲锋枪。一天,出发前,一位纳西族老乡搭我们的车去维西。那天路上积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洼不平,车子行驶一段就会被雪坞住。我们不得不经常下来推车。就在我们又一次下车推车的时候,一群褐黄色的东西慢慢向我们靠近。我们正惊疑、猜测时,纳西族老乡急喊:“快、快赶紧上车,是一群狼。”司机小王赶紧发动车,加大油门……但是很不幸,车轮只是在原地空转,根本无法前进。这时狼群已靠近汽车……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只狼,个个都象小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战士小吴抄起冲锋枪,纳西族老乡一手夺下小吴的抢。比较沉着地高声道:“不能开枪,枪一响,它们或钻到车底下或钻进树林,狼群会把车胎咬坏,把我们围起来,然后狼会嚎叫召集来更多的狼和我们拼命。”他接着说:“狼饿疯了,它们是在找吃的,车上可有吃的?”我们几乎同声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给它们吃。”老乡像是下达命令。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除了紧张,大脑似乎已经不会思考问题。听老乡这样说,我们毫不犹豫,七手八脚把从丽江买的腊肉、火腿还有十分珍贵的鹿子干巴往下丢了一部分。狼群眼都红了,兴奋地大吼着扑向食物,大口的撕咬吞咽着,刚丢下去的东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老乡继续命令道:“再丢下去一些!”第二批大约50斤肉品又飞出了后车门,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又被8只狼分食的干干净净。吃完后8只狼整齐地坐下,盯着后车门。这时,我们几人各个屏气息声,紧张的手心里都是冷汗,甚至能够清晰的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我们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令我们从狼群中突围出去。看到这样的情形,老乡又发话道:“还有吗?一点不留地丢下,想保命就别心疼这些东西了!”此时,除了紧张、害怕还有羞愤……!作为战士,我们是有责任保护好这些物资的,哪怕牺牲自己。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车被坞到雪地里出不来,只能被困在车里。我们的子弹是极有限的,一旦有狼群被召唤来,我们会更加束手无策。我们几人相互看了一眼,迟疑片刻,谁也没有说什么,忍痛将车上所有的肉品,还有十几包饼干全都甩下车去!8只狼又是一顿大嚼。吃完了肉,它们还试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几包饼干,但没有吃。这时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经滚圆,先前暴戾凶恶的目光变得温顺。其中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其余7只狼没动。片刻,那只狼带着狼群朝树林钻去......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不一会儿,8只狼钻出松林,嘴里叼着树枝,分别放到汽车两个后轮下面。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树枝帮我们垫起轮胎,让我们的车开出雪窝。我激动地大笑起来……哈……哈……刚笑了两声,另外一个战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这突兀的笑声惊毛了狼。接着,8只狼一齐钻到车底,但见汽车两侧积雪飞扬。我眼里滚动着泪花,大呼小王:“狼帮我们扒雪呢,赶快发动车,”车启动了,但是没走两步,又打滑了。狼再次重复刚才的动作:“先往车轮下垫树枝,然后扒雪……”。就这样,每重复一次,汽车就前进一段,大约重复了十来次。最后一次,汽车顺利地向前行了一里多地,接近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这时,8只狼在车后一字排开坐着,其中一只比其他7只狼稍稍向前。老乡说:“靠前面的那只是头狼,主意都是他出的。”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并用力地向它们挥手致意。但是这8只可爱的狼对我们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看完不忍思考:连凶猛的狼都懂得报恩,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身?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是不是应当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作为中国人大概都知道《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然而知道蒲松龄前生与来世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今天就为大家简介一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西元1640年)。清康熙十八年(西元1679年),虚岁四十的蒲松龄将收集来的民间传说与奇闻轶事整理后汇编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在为《聊斋志异》所写的序言《聊斋自志》中,蒲松龄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奇异故事。

蒲松龄出生时,其父梦中见到一位病瘦僧人,穿着僧衣袒露右肩進入屋中。铜钱大小的一块膏药粘在乳旁,其父由梦中惊醒,正好蒲松龄出生了,而且乳旁果有一块黑痣,与梦中僧人所贴膏药的位置完全一致。原文:“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注:“瞿昙”为僧人的别称)。他父亲由此认为儿子乃苦行仙僧转世,便赐其字曰“留仙”,当时很多人也都认为蒲松龄乃其父梦中所见的僧人转世。蒲松龄自己也感叹:“果是吾前身耶?”。


当今一些人研究蒲松龄时,用无神论的观点认为这是蒲松龄因为科举不中,而用病瘦僧人象征自己一生仕途艰辛,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发泄。其实仔细一分析,站不住脚。古人讲孝道,蒲松龄不可能用自己的父亲去编造一个虚构的故事。如果蒲松龄把病瘦僧人作为艰辛的象征,那么蒲松龄写下这篇文章时才四十岁,正值壮年,历史记载蒲松龄六十岁了还在参加科考,怎么会提前二十年自我宣告自己仕途艰难呢?当然蒲松龄怀才不遇,在他的文章中确实有感慨、叹息、不满、发泄甚至偏激,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范畴。我只是说:蒲松龄诞生时的奇梦绝非编造,用无神论的观点去看古人只会偏离历史的真相。

相比蒲松龄前世为病瘦僧人,流传更多的是蒲松龄转生为文人徐昆的记载。徐昆著有《柳崖外编》、《雨花台传奇》、《柳崖诗钞》等书。徐昆的书《柳崖外编》中有王友亮、李金枝二人所作的两篇序言,皆称作者徐昆为“蒲留仙后身”。这两篇序言中讲诉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就在蒲松龄去世后的一年,在距蒲家庄百里之遥的济南城外金家庄,山西临汾籍商人徐敬轩家中诞生一子。这个孩子过周岁时发生了一件奇事。周岁那天,天下着雨,徐家大摆筵席。正在大门口外迎客的徐敬轩忽见路上有一年轻书生冒雨而行,便顿生恻隐之心,邀这位书生進家来避雨。书生见堂中设筵,便问何故,徐敬轩答道:“儿子周岁”。便抱出让书生看。本来啼哭不止的婴孩一见书生便咧开嘴笑。书生忙问:“此庄何名?”答:“金家庄”。书生且泣且喜:“是啊,是啊,您的儿子就是我的老师转世啊!”徐敬轩惊问其故。书生说:我的老师蒲留仙(也就是蒲松龄),在前年的今日去世,临终前留下一句:“红尘再到是金乡”,我遍访也没有寻得,不想今天在这里遇到。徐敬轩这时才恍然大悟,想起了前年那个神奇的梦。

徐敬轩经商多年,挣下一份家业,可惜膝下无子。前年,他去小峨眉山祈子,偶得一梦,梦中至一处地方,不知是何境界,只见垂柳映清泉。见一老儒生来此,手执蒲扇,笑而不语。徐敬轩忽然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此汝子也”。醒后思索半天,也不知何意。不久,夫人卢氏怀孕。徐敬轩将梦中所见老儒的相貌一一描述后,书生说:“你所见到的确是我的先师蒲松龄先生”。俩人还悟到:梦中垂柳映清泉,暗喻其号“柳泉”,手执的蒲扇,暗喻其姓为蒲。徐敬轩大喜,便给儿子取名昆,字“后山”,号“柳崖”。(注:蒲松龄号“柳泉”,“泉”为水,那么“昆”、“后山”、“柳崖”皆有山的含义,山水相对,前世与今生互补。)于是,人传其事,事奇人奇,还在襁褓中的徐昆就成了奇人。

说来也真神奇,徐昆这孩子还真不寻常,三岁识字,过目一二遍就可背诵,到十五六岁时,已是少年才子,时人争相拜访。连当时的一些文坛泰斗,如钱大昕、朱筠对他评价都很高。钱大昕称赞他的书:“读后山之说,使人油然有得”。朱筠称他是“山右之名士,蒲留仙后身也”。

蒲松龄转世为徐昆之说在民间也愈传愈广,徐昆本人也深信轮回之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当时的畅销书。于是,模仿之作丛出。可惜这些仿作“笔墨既无可观,命意不解所谓”。徐昆觉得作为蒲松龄转世,自己有责任写出一部真正的聊斋续篇来“记我前生事,鸿文序外编”,于是收集各种神奇超常之事为素材,耗费心力,终于汇编成《柳崖外编》一书。《柳崖外编》共十六卷,二百九十二篇,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完成一至八卷,相隔十二年后完成九至十六卷。《柳崖外编》与《聊斋志异》相比,风格不尽相同,然而文笔同样流利酣畅,人物刻画一样精细。因此,一问世就获得了“无愧《聊斋》再世”的赞誉。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为他题诗称赞说:“闻说家园似辋川,天机清妙有仙缘。闲中小试生花笔,补入《聊斋志异》编”。

另外,徐昆的婚姻竟然也是神奇之事。徐昆少年时,遵父母之命从山西老家迎娶刘氏六娘为妻。不久,刘六娘病逝,临终前对婆婆说:“请您把我的骸骨收埋好,我来世再到您家来”。徐昆的父母感其言,遂将刘氏埋于莲花沟上。后来,徐昆继娶高氏为妻。

清乾隆二十六年(西元1761年),徐昆回到老家临汾,过着归隐田园的恬静生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写作、创作上,同时潜心于刻书印书。《柳崖外编》的大部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他写的戏曲《雨花台传奇》成为当时最为流传的剧本,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日,邻县襄陵(今山西襄汾县),正在演出徐昆的《雨花台传奇》,刘六娘的母亲前去观看,遇到一看戏的女孩,其神态极似自己去世多年的女儿,不由得驻足端详。女孩也频频注视着刘老夫人。散戏后老夫人尾随她来到女孩家,拉着女孩的手哭着说:“你不是我的女儿,但为什么神态这么像我女儿呢?”女孩听后不禁潸然泪下。女孩名叫李窈,年方十四,就是刘六娘的转世,她能记得自己前生之事,常常独自叹息:“六儿,六儿,今生怎生啊”。今日遇到前世的母亲怎能不激动呢。微信搜索公众号华人传统文化看更多好文。刘老夫人说:“你知道这个《雨花台传奇》是谁写的吗,他就是你前生之夫啊,现在虽然他已经另娶妻室,但这个高氏很贤淑,我还是想完成你前生的愿望,让你回到徐家,与高氏以姐妹相称。”当时,李窈的母亲不太愿意,可刘老夫人千方百计托人作媒,第二年,十五岁的李窈成了徐昆的妻子。这时,徐昆已经四十多岁了。

李窈“柔嘉多才”,深得徐昆母亲的喜爱,与高氏相处得也很好。有一年清明上坟,路过刘六娘墓,李窈流着泪对高氏说:“这是妹妹我的前生,如同花落入泥啊”。说完泪流不止。高氏问她为何这么伤感,她说:“记得我从阴间往阳间转世时,袖中有竹签二十多枚,其中有九枚合欢竹。恐怕我与徐郎的姻缘只有九年啊”。高氏只得劝慰说:“这些不足为信”。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徐昆中乡试第二十五名举人。不久,他携家眷到京城。两年后(西元1772年),李窈在京城病逝,享年二十四岁,与徐昆正好做了九年夫妻。徐昆悲痛不已,将她安葬在北京城外的陶然亭畔。徐昆的好友为墓碑作图,绘有李窈的画像,周围缀有李树、柳树、合欢、落花。题为“花落余芳”。为纪念这位两世皆钟情于自己的女子,徐昆为其写了一部剧本《合欢竹传奇》共二十四出。

看看历史上的这些记载,蒲松龄、徐昆这些名人的轮回经历,千真万确的说明了人真的有轮回转生,元神是不死的。徐昆的夫人李窈有前世记忆,记的转世时袖中有竹签二十多枚,其中有九枚合欢竹,结果真的只活了二十多岁,与徐昆只做了九年夫妻,可知寿命、姻缘都是根据情况安排好的,冥冥中有定数,那么这一切是谁安排的?就是比人更高级的生命,也就是神安排的。


历史上李窈的前世刘六娘死前发誓下辈子再来徐家,结果真的再来徐家,续前世姻缘,可见人发誓是会起作用的,是有神在听的,最后会兑现的。人生在世誓言真的非常严肃,万万不可当儿戏或者为了利益违背良心发誓。


由衷的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思考一下生命的根本问题,不要在物欲中迷失。


感谢您的阅读,做号不易,如果您喜欢可随意打赏,算是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吧,谢谢您!

传统文化的精心推荐

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


贴上它,15分钟清凉明目!黑眼圈、老眼袋、重眼纹,眼睛干痒涩都消失了

口气重不容忽视!诺贝尔医学奖专家发现是因为你胃里有它


日本人从来不用塑料袋,用它分装食品,保鲜防潮微波冷冻一袋搞定

哪里疼痛贴哪里,一招拯救空调病、腰酸背痛、宫寒痛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