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猫走不走直线主要取决于耗子

凭海观潮A 今天


凭海观潮A,长按关注  

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关系”,无非就是将这种隐形同盟关系明确一下,意味着正式战略结盟。



作者:贾也 来源:每日观鉴(meiriguanjian)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

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6月5日至7日,国家元首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6月5日下午,两国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俄关系到底如何?其实,猫走不走直线主要取决于耗子,中俄好不好主要取决于美国。

   曾经的竞争对手   

在亚欧大陆,特别是内亚到东北亚的广袤地区,原本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中国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因国势强大,一度染指过内亚和东北亚,但控制时间并不长,控制的力度也并不强。而在15世纪前,俄罗斯更是在十万八千里之外的东欧,在这片地区就更没有它的事了。

当游牧民族把野驴驯化成可以拉车、骑乘的高大马种后,内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因为降水的原因,亚洲北部草原的总体趋势是越向西越湿润,水草越肥美,所以游牧民族天生有向西进攻的动力,策马奔腾,一路向西,以夺取相似但更舒适的生存空间。而向南死磕中国的万里长城和精装的边防军反而不符合本性的选项。

特别是自公元前1000年,铁器时代大大压低了金属武器的价格,得到铁器的游牧民族,更是如虎添翼,战斗力和组织度都有所上升,因此接下来的2000多年的历史的常态,就是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缓缓西迁,不断涌入西面的欧洲,从匈奴到突厥再到蒙古人,每隔几百年,亚洲草原上的老大会敲打一下周围的文明帝国,尤其是重点高打西面的欧洲。

这种东方游牧民族“一路向西”的情况,在13到14世纪前后发生了变化。原因就是,这时亚欧大陆上的文明种族得到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战争技术——火药武器

到17世纪以后,内亚的历史就是清朝和沙俄两个火药帝国合围蚕食游牧部落的历史,基本上与游牧民族无关。

合围蚕食到最后,自然清朝和沙俄之间发生碰撞:

一路是在内亚相遇,主要在贝尔加湖流域一带碰撞。中国作为农耕文明保留一定农业价值的地区,而沙俄则用零散的定居点和半职业的士兵占据人口稀少的内地,最终形成现代内亚的大致格局。

另一路在东北亚相遇,主要在黑龙江流域一带碰撞。如果气候条件适合内地农民逐步垦殖,建立能纳税的农业居民点,从华北平原出发的清帝国也会占据西伯利亚的广阔平原的。但很明显那片平原根本不适合农耕,于是,最终清朝只控制了农业区外围一部分作为国防屏障,剩下大片的西伯利亚人口稀疏区就丢给了俄罗斯殖民者。

这就是中俄两国各自扩张,在近代之前形成的各自版图,并通过中俄《尼布楚条约》来背书。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100多年未再发生战争,保持了和平。然而,两大帝国虽同属“火器帝国”,但核心地带所处的赛区不同。

青藏高原和帕尔米高原把欧亚大陆温暖区隔成东西两半,而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又将亚洲隔成南北两半,因此,中国只需要参加东亚杯赛,拿到冠军就一劳永逸了。而俄罗斯和欧洲文明要参加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大赛区的循环赛,和突厥人的奥斯曼帝国、波斯人的萨法维帝国反复斗争,当然也要加入到欧洲大陆文明帝国之间的反复斗争,这就自然最终养成了一个“战斗民族”。

不停地战斗,自然更需要武器的更新。因此,俄罗斯火器的进步速度要比东方快很多,只是在铁路和远洋航运不发达的时候,这种差距不会造成明显的后果,中国和俄罗斯在亚洲内陆边界当时还是有一条被地形和气候确定的边境线。

时间演进到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了,东西方被海运和铁路所打通,而中国则安于一隅,进入了100多年的相对衰落期,俄罗斯于是借助铁路和枪炮的技术优势,又把边界推数百公里,把蒙古渗透为半独立地地区,更是将外东北地区140多万平方公里抢走了,从而形成了现代两国的大致版图。

因此,自近代史以来,俄罗斯对中国侵占了不少领土,这是历史积怨,难以尽释的前嫌。但中俄两国在内亚和东北亚的势力范围和工业时代中国落后有一定的关系,大格局却依然被气候所确定的。

而自俄罗斯“十月革命”以来,中俄关系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好有坏。

好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一是从俄罗斯传来的“马列主义”造就了中国今天的执政党;二是二战期间,苏联对中国进行了物质、人员、技术的援助,并出兵打垮了关东军;三是建国后苏联全面的无保留援建,历史上独一无二,后世也难以再看到如此亲密的两国关系,再造中国的经济、工业、教育等体系,那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就是如此梦幻的。

坏的方面,当然也让中国人一直处于吃了苍蝇般难受,比如怂恿外蒙古独立以及交好与中国敌对的印度、越南等。特别是在冷战期间,中苏还在铁列克提大打出手,这些也都对中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

总之,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因长期的历史积怨,也因短暂的蜜月期,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得清的,属于相爱相杀到极致的。 


   俄罗斯的隐退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其必须讲地缘政治,并从地缘政治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如果外部的大环境有利,即欧亚两个板块的主要大国没落,则俄罗斯因横跨欧亚,一举影响两个人类主要聚居区,可谓左右逢源:比如东方满清帝国衰落,俄罗斯的手就伸进了内亚和东北亚,一举侵占中国很多领土;再比如二战之后欧洲凋敝,苏联势力介入欧洲,让大半个欧洲成为其扈从,建立东欧社会主义阵营。

而苏联红色帝国的崛起,说白了,是它的一次百年机遇。当时东方的中国刚刚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状态,百废待兴;而西方的欧洲被世界大战折腾得回不过血,半死不活。处于欧亚大陆中间的苏联自然能够发挥其地缘政治影响力,从而左右开弓,左右逢源,获得崛起的机会。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战后恢复,西边欧洲已回血复活,而东边中国也慢慢站起来了,俄罗斯就是夹在中间,处境就十分微妙了,左右夹击,让它动弹不得,最终只能回归到本来面目。

有人说,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完全可能继续战斗的。但是战斗也需要有“用武之地”的,现在世界早就不是“战斗时代”了,经过两轮的世界大战的大洗礼和世界霸权的更替,现在的世界是处于一个相对秩序和平的时期,吃相不能像以前那么难看了,规矩还是需要讲一讲的。

俄罗斯作为“战斗民族”,更适合以前那种混乱时期,旧有世界格局破碎,而新的格局尚未建立,主要国家为了争夺资源和原料产地大打出手,都打出了“狗脑子”,一时间都没有回过血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俄罗斯作为“战斗民族”,当然是如鱼得水,甚至可以趁虚而入。一旦新的格局已经确立,再是“特别能战斗”也只不过与世界为敌罢了,想想现在俄罗斯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就足以说明其尴尬的处境了。

比如现在俄罗斯所面临的“乌克兰问题”。

乌克兰本来一直是俄罗斯的粮仓。要是搁在混乱时期,俄罗斯直接出兵收复即可。然而,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割了块克里米亚都闹得全世界都板起脸来,都说他冒天下之大不韪了,满世界的国家都制裁他了!

俄罗斯如今深刻体会到自己没落的无奈与落寞。而苏联的结局让俄罗斯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即便是俄罗斯国力的极限,也难以承受在亚欧大陆的东中西三个方向上进行扩张对抗,况且俄罗斯现在国力远不如苏联,内外交困,半死不活,问题太多,在战略上必须予以取舍。

然而,俄国再不受欧洲国家待遇,但它自古以来便认为自己是一个欧洲国家,其利益中心首先在东欧和巴尔干半岛,其次是中亚,最后才是东北亚的。

目前俄罗斯在东欧的利益受到严重挑战,巴尔干半岛是已是一团乱麻,在中亚的权益也岌岌可危——这些都是俄国不得不面对的心腹大患。

与之相反,俄罗斯在东北亚并没有强烈的利益诉求,未来也看不到太多的利益可图的发展方向,这一区域更远离俄罗斯的核心统治区域和传统势力范围,如果不是国力过剩和其他方向难以进一步深入发展,守成即可。

而在东北亚(远东地区),俄罗斯面临的对手阵容更是豪华,包括美国、日本、朝鲜、韩国、中国这些国家。在这些国家里,除了朝鲜充满变数,俄罗斯能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外,其他国家都不是弱国:日韩是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国内政权稳定,人类发展指数高;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区域性大国,并最有可能挑战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潜在超级大国;美国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视俄罗斯为头号大敌。

俄罗斯同这些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在东北亚产生冲突,其代价都是巨大的。

处于劣势的俄罗斯,权衡之下,应当采取并长期采取的策略应当在东北亚寻找一个可靠的盟友,以最小的代价守卫其在此区域的既得利益,俄罗斯不可能在东北亚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了。 


   难兄难弟的抱团   

俄罗斯自从苏联解体后,经济一直被欧美的制裁所压制,而政治一直欧美主导的秩序所排挤,慢慢地边缘化。俄罗斯这个民族内心是无比失落的。

俄罗斯被叶利钦自创“休克疗法”差点就真的让它彻底休克了,而现在普京和他的小伙伴梅德韦杰夫“二人转”,普京号称“大帝”,搞政治有一套,但搞经济并不擅长,主要是经济命脉被寡头控制,中小企业发展困难,重工业吃苏联老本,轻工业处于世界三流水平,能源方面欧美压低油价,限制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以及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使得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大减。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处于衰落期的俄罗斯依然还是世界各极中不可小觑的存在。而恰恰是这个时候,中国拉拢俄罗斯无疑也是最佳时机,相当于雪中送炭,其意义不亚于建国后苏联对中国全面的无保留援建。

对于中国而言,在北方与俄罗斯维持一个稳定友好的关系,一方面能够确保中国整个北方地区的安全,腾出手来集中处理东南方向的事务和西部方向的安全;另一方面与俄罗斯在能源、经济、军工等领域合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能源安全,提升中国的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对中国好处远远大于坏处,中俄维持稳定友好关系,何乐而不为?

风物当宜放眼量,考虑到俄罗斯在内政与外交上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和对未来发展的悲观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俄两国关系的主动权将掌握在中国手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俄罗斯能够接受目前中国在远东所已有的权益,而中国除非取代美国,否则在中亚与东欧巴尔干半岛等地方的话语权也不会太强。

事实上,对于俄罗斯而言,中国的崛起显然是机会的成功大于挑战的成分,因为现状已经够惨了,有个变数总是有好的,而且这个变化的发起者至少在口头上还是友好国家。

可以说,现实利益完全能促成中俄之间只能保持战略同盟的关系。

然而,中俄建立同盟关系,是很多爱国的键盘侠所不能接受的。

1904年,大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其中有一道史论题是,“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说的就是北宋联金灭辽、南宋联蒙灭金的事,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这是典型的在一个新的、更强的敌人出现的时候,还在和别人算旧账的下场,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点道理大清都懂,然而有些键盘侠就是不懂。

一方面作为“破落户”俄罗斯,已惨不成样子,它看似气势汹汹,实质是采取“以攻为守”的守势;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国力远未达到与美国“正面刚”的阶段,而美国自特朗普上台以来,通过贸易战发难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攻势。也就是说,未来来自美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力会与日俱增的。

现在之中国确实无比需要俄罗斯来当一下“出头鸟”的,来抵御美国的军事、政治压力,平衡一下在美国面前所处的劣势。

中俄美“大三角”关系,冷战时期是“等腰三角形”,如今早就不“等腰”了。但如果中俄两国联合起来,就一种全新互补,还是够美国喝上一壶的。简单地说一方面,美国让黄金和美元脱钩了,让美元与石油挂钩了,他可以控制中东产油国,但却十分两难:让油价高起来,俄罗斯就挣钱了,有了钱就能造武器支援他国对抗美国;让油价低起来,中国又哗哗地从各地买回石油储存起来备用,既缓解俄罗斯的财政危机,同时也让我们获得了更便宜和安全的能源,把最短的短板补齐。

强则远交近攻,弱则唇亡齿寒。务实外交政策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中俄之所以接近,人所共知是美国的攻势。在对待美国方面,中俄两国抱团取暖,早就形成了一个隐形的同盟。

如今中俄元首决定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关系”,无非就是将这种隐形同盟关系明确一下,意味着正式战略结盟。

延伸阅读


诺曼底登陆75年:两次大战的成因,与今天何其相似?

6月5日,中俄元首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俄双方认识到当前国际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决心深化战略互信,加强战略协作,坚定维护全球和地区战略稳定。这对整个国际格局有何影响?


今天是诺曼底登陆战役75周年纪念日。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回看1870年-1945年这段长达75年的历史,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两次世界大战的成因与今天的全球格局有何相通之处?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荐听邱震海先生对事件的回顾和评论: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请点击↓

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阅读原文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