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战●往事||西北高原一支文艺轻骑兵--记兰州军区62师186团四连演唱组 朱士法

西偏北 西线兵锋 2021-03-13

作者:朱士法

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在西北高原陕甘宁军营内外活跃着一支被誉为“文艺轻骑兵”称号的基层连队文艺演出队伍,它就是原兰州军区二十一军六十二师一八六团四连演唱组。

  我于1969年12月应征入伍,来到西北边陲宁夏中卫县,在团部分新兵时,因为爱好文艺被直接分到二营四连,入伍不到两个月就参加了该连演唱组。从此,在自己戎马生涯的十多年里,与四连演唱组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以后的成长进步也与部队的这段经历息息相关。

  四连演唱组有着光辉的历史。1955年12月,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四连演唱组参加了志愿军文艺会演,受到杨勇司令员、李志民政委的高度赞扬,被志愿军总部授予“连队模范俱乐部”的光荣称号。1964年10月,在层层选拔下,四连演唱组脱颖而出,代表兰州军区赴北京参加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除在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团中央礼堂、京西宾馆演出外,还被安排到中南海紫竹苑给中央领导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罗瑞卿、李先念、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11月29日,周总理亲自安排演唱组人员在天安门西观礼台,参加首都群众支持刚果(利)的示威游行。1965年,演唱组的四名战士与炮兵团的五人组成九人话剧组再次进京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文艺展演,他们精干的队伍,精湛的演技被文化部领导和文艺界专家誉为“军中的乌兰牧骑”。1965年国庆节,九人话剧组登上彩车参加天安门广场国庆16周年游行。西安电影制片厂还将他们排演的节目拍成电影在全国上映。1969年,四连演唱组被21军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副指导员陈文清到西安参加表彰大会并介绍经验。四连演唱组成为了兰州军区树立的基层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参加进京演出的演唱组成员有:陈兴中、张裕民、王北龙、胡裕隆、李振东、芮让、徐进、赵富有。是他们创造了四连演唱组的辉煌,是他们为以后演唱组谱写新的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这面旗帜二十多年不倒,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四连演唱组特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小”“短”“土”“新”“硬”。

“小”,队伍小。演唱组成员多数在10人左右,最少时曾有6人,这就要求每个成员一专多能,上台能演,下台会拉(乐器),而且还要编写节目。一次师文艺会演,演唱组共7人,其中一个节目台上6人表演,台下一人唢呐伴奏,人虽少但是演出效果却很好。

“短”,节目短。每个节目大都在7、8分钟左右,短的不到5分钟,节目之间衔接紧凑,个个节目干净利索,可谓短小精悍。

“土”,表演形式土。以曲艺说唱为主,如快板、相声、对口词、三句半、表演唱、评书、器乐演奏、小戏曲等,最能体现战士文艺特点的是枪杆词,几乎成了演唱组多年的保留节目。小戏曲和表演唱的曲调,多数采集地方原生态民间音乐,如:宁夏说唱、山西说唱、宁夏花儿、陕西眉户剧、甘肃小陇剧、山东琴书等。我们节目虽土,但从不怕与专业文艺团体同台演出,特别是地方剧团、文工团,因为这些兵味十足的节目只有战士能演。实践证明,这样的节目不但战士爱看,地方的群众也爱看。

“新”,节目内容新。演唱组每年都要紧跟形势创作一批新节目,剧本围绕中心工作编,歌曲伴着重大任务唱,节目随着形势要求演,是连队文化活动的鲜明特点。如,我们创作演出反映战备训练的小歌剧《永吹冲锋号》(著名曲作家潘振声谱曲)、表演唱《擦枪》、宁夏坐唱《晚饭之后》、小合唱《炉火把我练成钢》、器乐小合奏《打坦克》;反映军民关系的眉户小剧《两家争》、群口快板《十个鸡蛋》、表演唱《四个老汉看儿子》;反映连队生活的表演唱《唱唱咱连新气象》《我为连队磨豆腐》《赛跑》、山东快书《改灶迷》、对口词《练刺杀》、坐唱《一双老头袜》、评书《救火》等等,这些节目紧密贴近战士的生活,把“兵味”写浓,把“兵情”写真,把“兵事”写实,成为演唱组创作文艺作品的不懈追求。兵演兵,演自己的戏,唱自己的歌 ,战士看了从心里就感到亲切,受鼓舞,受教育,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硬”,作风过硬。多年来,在抓节目创作排练的同时,连队党支部狠抓演唱组成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在学习、训练等方面,对演唱组的同志要求的更加严格。演唱组除有重要演出任务需要集中排练外,大部分时间随班、排活动,经常是白天训练、施工,晚上创作排练,像华阴农场种粮食,宁夏永康搞营建,他们比起其它战士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艰辛。而且排练演出环境极其简陋,特别是需外出为部队和居民群众演出时,经常肩扛手提演出用品,步行十几里路往返,不论是城市剧院和部队训练、施工现场,还是农村田间地头,锣鼓一敲即开唱演出,从不影响演出情绪和效果。西北的冬天,零下十几度,台下群众身穿羊皮袄,台上的战士却穿着单衣单裤;三伏炎热天,台上的战士在炽热的电灯下,汗流满面、湿透衣背,再加上蚊虫叮咬,在这种环境下,战士们仍认真演戏,没有一个叫苦。有时冬天外出演出很晚才返回营房,半夜照样顶着凛冽的寒风去站岗。记得部队在陕西华阴农场垦荒期间,副指导员陈文清带演唱组为地方群众演出,曾露营过火车道旁,学校的教室,机关单位的走廊等。艰苦的环境培养出一个个优秀人才和带兵骨干。自1970年以来,演唱组共提拔干部7名,演唱组的成员复员转业后也大都成了地方的文艺骨干。

健康向上的文化工作,是陶冶官兵情操的“催化剂”,是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助推器”,不管是军事训练还是劳动施工,四连都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一个连队演唱组之所以几十年长盛不衰,一枝独秀,其主要原因:一是光荣传统的传承;二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注重文艺骨干的培养。团、营每年分新兵时,发现有文艺特长的战士特意分到四连;每年老战士退伍时,注意保留文艺骨干,使得文艺人才老的走了,新的很快补充上,一茬接一茬,永不枯竭。一代一代的文艺英才在这个团队中建功立业,留名史册。记住他们吧,自1970年至1980年,为四连演唱组的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战士们,他们是:团文化干事高朴牛、历届演唱组长:陈文清、曹振哲、王庆军、刘新民、朱士法、孙平、唐坤如、文艺骨干:安宗尧、何宝文、李建民、贾永乔、庞永华、张洪运、陈希明、陈新民、王正强、许天平、李国忠、毛鸿顺、王三虎、王建生、李洪志、蔡高兴、司智武、赵吉昌、李成连、刘晓明、赵电波、周勤、包金山等。

四连演唱组业绩显著。1970年至1980年十年间,四连演唱组共创作排演十多台节目,演出200多场次,足迹遍及陕甘宁部队和地方单位,多次参加军区、军、师的文艺会演。我创作的表演唱《擦枪》、宁夏坐唱《晚饭之后》、改编的小剧《两家争》等节目在师文艺会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表演唱《你说这样好不好》、对口快板《婚事》参加兰州军区文艺会演分别评为创作二等奖和演出三等奖,《你说这样好不好》剧本和剧照分别被《人民军队报》、《解放军歌曲》刊登。1976年9月,兰州军区确定四连演唱组代表军区再次进京参加全军业余文艺会演,由于毛主席的去世而被去消。1977年6月,六十二师在我连召开基层文化工作现场会,军区、军、师有关首长、全师各团、营、连的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会议,宁夏电视台、宁夏图片社做了专题报道,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这在我连建军史上为首次,四连演唱组的名声誉满西北边陲军营内外,四连演唱组在继承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又创出了新的业绩。

1990年 ,四连演唱组随部队撤编而不复存在,而在演唱组的那段日子却让我铭记一生。   

 朱士法 

1951年1月生,山东省茌平人,1969年底入伍,兰州军区21军62师186团4连,历任班长、排长、连副指导员、团文化干事,1981年底转业到山东省聊城市纪委工作历任副科长、处长、常委、正县级检查员,2011年退休,现任聊城市晚晴联谊社社长、市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都在这了-老部队历史文章合集
欢迎各位老部队战友及军属投稿投稿邮箱:fmsl417@qq.com或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投稿”原创图文 侵权必究
原兰州战区战友网上集结地域公众号后台回复“集结”重逢当年的战友们你可能错过了↓↓↓↓第47集团军
专业打印30年之21集团军“高原风暴”演习
三野唯一保留的红军师:21军61师钢铁红军师“战斗英雄”--牛先民
钢铁红军师神炮团老照片合集1
红旗7红缨6双35,61师高炮团最强火力!61师历任军事主官(图文修订1稿)183团三炮连连史!给老山前线的“上甘岭”修路—《玉汝于成》连载3我去一八三团当团长—《玉汝于成》连载2
【视频】红军师的英雄装甲团——之201161师徽标臂章全家福,收藏!「航拍+延时」钢铁红军师汪海江司令员祭英雄坡
汪海江师长 | 铁锤子 | 金刚钻之歌 | 第21集团军告钢铁团2013视频 | 高炮团告别视频王华胜履职榆林 | 铁锤子团告别陇西61师师歌完整版MP3再见了钢铁红军师 | 向钢铁红军师,敬礼百面国庆受阅战旗61师独占两面 | 兰州军区:说再见61师实兵演习 | 铁锤子红军旅春节慰问信61师老兵回忆录钢铁红军师成长轨迹  点亮在看告诉更多战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