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印边境我军报道幕后的他,几十年来把边关军魂传播给神州大地

西线兵锋 2021-04-01

按语:在最近的一系列关于中印边境执勤官兵的新闻报道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个身影,他就是新疆军区记者莫争名,一名30年兵龄的老兵,曾是“天山雄师”的宣传干事,他用镜头纪录着西部边境官兵的精神风貌,用笔头书写着生命禁区守防战友的热血忠诚。使得这些西域偏地的将士们的故事为外人所知晓,他的作品总离不开戍边兵、天山、沙漠、高原、昆仑,他根植于喀啦昆仑,他传播西域军魂,他是戍边将士的记录者……

莫争名,男,汉族,四川仪陇人,1990年入伍,中共党员,专业技术七级,大校军衔,新疆军区政工保障组主任编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世纪初年走边关》,《相约西北边防》,《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等许多大型采访活动,参与了新疆军区近十年来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的宣传,其采编创作的新闻和专题作品获全国全军四十多项大奖,两次荣立二等功,七次荣立三等功。


其他作品:

(1)电视纪录片《卡德尔大叔的日记》,获2007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优作品;

(2)四集电视纪录片《兵驻阳光高地》,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类三等奖;

(3)三集电视纪录片《壮哉,沙海老兵村》,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类二等奖;

(4)电视专题片《走进天边季节哨》;

(5)2012年拍摄制作《重走边海防》系列新闻;

(6)162集电视系列片《西北边关英雄连》;

(7)2011年拍摄制作《我随战友上昆仑》系列新闻;

(8)2010年初,拍摄制作纪实片《飞翔在天山的生命之鹰》、《神鹰雪海大救援》;

(9)2010年,拍摄制作纪实片《钢铁工兵傲昆仑》;

(10)2012年,拍摄制作专题片《维吾尔族姑娘参军记》;


边关万里我万里

莫争名



 1 

二十七年前,我背负青春的行囊,穿着肥大的军装,懵懂地挥别巴山蜀水,一路向西,父亲临行前把改编的一首诗送给我:


游子对飞篷,挥手远离东。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离魂莫惆怅,家人盼军功。

大漠风云起,天山见英雄。

莫争名的家人

那个时候,搏击命运的年轻之心,沸腾着英雄的梦想。没有想到,西部边关的千峰万岭,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亘古荒绝的大漠戈壁,竟然承载了我全部的军旅生涯,构建起我的精神家园。仿若一梦却如此真实,我眼前不时飞扬着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还有死亡之海、神山圣湖等等。这些让我一次次惊恐却又一回回相拥的边关绝地,究竟为什么如此牵挂着我的心,让我带着疼痛却又快乐的不停地行走呢?


      是缘份吗?入伍走进军营大门的那个瞬间,被一名新闻干事用一台老式的摄像机纪录了下来,三个月以后,那台老式的1640单管机,扛在了我的肩上,那是可以与一挺机枪比重的机器,当拍摄的第一条新闻播出后,老师长的话语重心长:“小伙子,你扛的使命与扛枪一样。”于是,我没有再做人生的另外选择,直到今天。


  从列兵一路走来,走过千里跃进的演习场,走进沙海的抗洪大军,走到西部开发的原野,走进异国他乡的军演地。肩上机器更新了,肩上的肩章也更换了,我在栉风沐雨的征程中,成长为一名共和国的军官,并从师级单位的宣传干事,走进了军区电视宣传的专业队伍。


      新疆军区戍守着新疆和西藏阿里地区,面积201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边境线长6808公里,占我国陆地边防线的三分之一。在西土极地,历代戍边官兵艰苦守防,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喀喇昆仑精神。我终于明白,总部为什么要在这个副大军区级单位设立电视军事宣传的记者站,我终于清楚,我作为一名电视军事记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我下了决心,要把这万里边关都走上一遍。

      是兑现承诺!百折不回的前行,我在寻找生命的感动中,富足着自己的精神大厦。光影随行人生路,我有幸与同事们一起参与了《世纪初年走边关》、《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约西北边防》、《走上阿里高原》、《心里话.走进新疆边防》、《走进天边季节哨》、《爱洒昆仑之巅》等大型采访活动,也独自走进西域禁喉第一哨、石头山中的家园、雪海孤岛红山嘴、国门卫士标兵连,在风口的故乡、蚊虫的王国、血染的通道、云天的国门,用镜头真实纪录西部戍边官兵的精神风貌,用笔头倾情书写生命禁区守防战友的热血忠诚。


      镜头承载着我的职责和使命,也给戍边战友永生的记忆和感动2003年,在东疆边境的三岔口边防连采访,官兵在满是石头的山中,构建起一块绿色的菜地,他们说,这块菜地的土是官兵从山外一袋袋背进来的,历时十年。所以菜地叫汗水地,而菜地里的蔬菜种子,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兵从各自的家乡带来的,所以又叫母亲地。他们说,吃着母亲菜,走在边防线,再苦再累也充满着力量。官兵沿着石刀遍布的巡逻路,走向云顶之上的界碑,我被深深地感染了。在拍摄的纪录片中,我写下了这样的歌词:


我走在荒凉的山脊上,

界碑就像妈妈的眼光,

她看着儿子紧握的钢枪,

他赋予我健步如飞的力量……


  这首歌曲,成了连队的连歌。连队的官兵告诉我,这部《石头山中的家园》电视片,给了他们动力和鼓舞,成为他们军旅生涯最珍贵的留念,而这首歌曲,将被他们一生歌唱。


      边关行走,我感受到一名军事记者的价值,感受到高尚精神文化激发出的战斗力量。2008年,我带队上阿里高原采访。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从将军到士兵,从班公湖到普兰的强拉山口,我用40天的时间,纪录和感受着高原军人的血性与担当,拍摄了系列新闻《今日阿里边防线》和四集电视纪录片《兵驻阳光高地》。


  纪录片中,我触到了年过半百的将军万宗林的泪点,他宁可透支身体健康也不让使命欠账,军旅四十载,没有能回家为白发亲娘过一个生日。我找到了照片《英雄探妻》的主人公张良善,他数次拒绝记者的采访拍摄,原因是不忍心提及痛失妻儿的往事,而走近他的内心深处,才真正感受到,一个高原汉子坚强背后深沉的爱。我在普兰聆听战士的心声,一名老士官,无数次拒绝女友来高原的请求,原因只有一个,不想让高原摧残女友的身体,但未婚妻不干了,悄悄来了队,非要在连队与他完婚,并且非要给他怀一个孩子才下山。一位藏族妻子,来连队探亲,而老公却去边哨执勤,一走就是半年,她为了不给连队添麻烦,就带着女儿,住在老乡的民房里,每天望着喜玛拉雅高高的山峰,等待着。


  在海拔6700米的执勤点,我与一位刚毕业就上了阿里的大学生排长一起拣牛粪,牛粪被用来为取暖炉升火。高原的风霜和紫外线已经晒黑了他的面庞,干裂了他的嘴唇。我问排长,你一个高材生来到这里拣牛粪,心里平衡吗?他说,刚开始想不通,但在高原的时间长了,净洁的冰山就会把你过滤得一尘不染。当鲜艳的国旗在长风中飘扬,当我们紧握钢枪在高原上行走的时候,心中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祖国。他说,这就是军人最大的快乐与价值。我眼含热泪,与他们一起,共同吟唱着那段高原之歌:


点起牛粪火,

架起行军锅,

化一碗高原的雪水,

当成美酒喝,

边防战士不言苦,

战斗的生活最快乐。

  在四十天的行程中,我采访了阿里军分区的副司令员阿旺多吉,他用三十年的高原军旅,书写了一首《高高的阿里军人》之歌。我采访了忍着病痛坚守在一线的参谋长邓国华,他豪情满怀的用钢刺在边关的巡逻土地上,写下了他的言志之诗:


藏北军帐风吹响,毛刺朵朵作伪装。

巡逻不见关中月,已把阿里当故乡。


  他说,阿里军人确实苦,但是却苦出了历练人生的最高境界,虽然傻,但是傻出了人生大爱的胸怀,虽然缺氧,却获得了在云天之上与太阳触摸的机会,虽然远离故乡,但是脚踏在祖国的大地上。


  那一次,我在叶城县的阿里留守村里,录制了军嫂王玲的一段家庭视频,带给了在山上的丈夫王峰。王峰是直升机保障点的一名干部,负责上山执行任务的直升机的保障工作,由于保障任务重,他半年时间没有下山了。在帐篷里的电视机上,看着怀孕妻子的画面,听着妻子的唠叨,王峰泪水里刻骨铭心的思念,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边关军人奉献的爱情。在电视纪录片的最后,我写下了这样的话:阳光高地的阳光军人,一定会获得最高尚最阳光的爱。阿里高原,注定是边关军人爱的传奇。


  官兵们说,喀喇昆仑是山之极地,却是一本生命之书,封面上虽然写着高寒缺氧,但只要你翻开它,读懂它,你就会感受到,它不是苦而是甜。因为这里是一个古老的传奇,是天地多娇的宝地,是铸就英雄的神话,是肝胆忠诚的史诗。


      平凡的边关砺练出钢铁的英雄,而我在英雄的阵列里,阅读着他们的故事,感动着他们的人生。新疆军区某步兵团团长胡筱龙,在一次演习中,他以带病之躯冲锋,牺牲在战斗的岗位上。虽然我们留下了许多他生前的资料,但我却在接受到宣传任务后,犹豫了。那是我曾经战斗了十年的熟悉土地,胡筱龙是我在师里当宣传干事时最好的战友,在病房里看望他的时候,他还谈论那篇《不战而胜》的文章,在团队的训练场,他还给战友们讲亮剑之师的传统。然而,37岁戛然而止的生命,让我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带着对熟悉战友和熟悉土地的追寻,我噙着泪水回到了老部队采访。


  熟悉的战友,陌生的英雄。在胡筱龙的生命轨迹中,我发现,他竟然隐藏着许多的秘密。十岁时,他写出了“渺舟昂首破千浪,勇士挥剑降百瘟”的诗句;军校毕业,他带着一把小木剑走向边关,他征服沙漠,挑战昆仑,书写出“仗剑昆仑成功业,献身大漠生死超。踏破铁鞋国防固,马革裹尸仰天笑”的豪情壮志。在这个电视剧《亮剑》原型的英雄团队,胡筱龙的一身剑气,注定他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我选取胡筱龙的诗句,作为每一条新闻的标题,平静的叙述一位学生佩剑从军的理想;一位普通官兵像胡杨吸水一样,汲取知识的营养;一个并不富裕的参谋,省吃减用,买电脑学习高科技知识;一个敢于说不的指挥员,放眼未来战争的独特思维;一个放眼未来战争的基层指挥员,他那个打赢的梦想!我用他的故事,回答了和平时期军人在干什么的问题。我们想告诉人们,在风起云涌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征程上,有一大批胡筱龙式的军人,在“打得赢、不变质”的时代课题前,付出心智、汗水,甚至生命。他们如大漠胡杨,甘愿寂寞清贫,却百折不回其理想、责任与使命。2007年,反映胡筱龙先进事迹的电视专题片《大漠胡杨—胡筱龙》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有一家杂志社向我约稿,让我谈采访创作体会,我说这个奖,真正应该属于胡筱龙。他是一个真实的英雄,他感动了新疆、感动了社会、感动了评委。


       一次次走进边关的战友,一次次感动着军人的情怀。在阿拉山口,第一任站长吴光胜去世后,家人带着他的遗嘱,把骨灰洒在巡逻路上,我拍摄了电视专题《魂归边关》;在霍尔果斯,一位名叫张勇的电台员,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唯一的心愿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拍摄了《西陲国门铸忠诚》;在玉科克边防连,我与一头老黄牛给连队送给养,走了十八公里山路,拍摄了《无声的嘹亮》;在红其拉甫边防连,同事们骑着牦牛四天四夜进驻无人区,拍摄了《死亡之谷牦牛背上的党课》;在5380米的神仙湾,六天六夜,几度昏厥,官兵铜紫的面庞干裂的嘴唇支撑着我,拍摄出系列报道《仰望神仙湾》;

莫争名与部分沙海老兵合影


在沙漠边缘,我与一群老兵共同生活一个月,拍摄了三集纪录片《壮哉,沙海老兵村》;为了全景展现边防季节哨所的官兵生活,我们历时三个月,拍摄了六集纪录片《走进天边季节哨》;我们曾历时两年,集中全区部队的电视骨干力量,拍摄制作了162集系列节目《西北边关英雄连》。

沙海老兵张炳成与莫争名交谈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二十多年在边关的一次次穿行,我真切的体味到李大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边防军人的牺牲奉献,不仅仅是生命和青春的付出,他们站立在与云涛并肩的哨所,远离繁华而独守寂寞,他们宁肯透支身体,也不让使命欠账,这是何等的胸怀和境界。作为一名军事电视工作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这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财富纪录下来,奉献给这个时代呢?


  在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成立之初,我有幸在这个充满激情与血性的媒体中心工作了两年,参与了建国五十周年特别节目《国旗下的故事》的采访拍摄。在重庆歌乐山和渣滓洞,我目睹先烈们用鲜血写成的《狱中八条》,还有五位烈士亲手绣制的五星红旗。我阅读江姐写给儿子的家书,聆听蓝蒂裕烈士儿子蓝耕荒背诵父亲的《示儿》诗,这些中华民族的典型,他们的信仰之力震撼着我的心灵,他们高尚的灵魂时时鼓动着我去践行一个现代军人的时代责任,去实现有意义的人生。那一年,我离开北京,回到了边疆。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发生“7.5”事件,我与同事们连续工作在反恐维稳一线,恰好此时,一纸到内地工作的调函到了,是走还是留?军区领导找到我说,内地能过相对舒服的日子,但我们军区部队的宣传需要你,万里边关的战友们需要你。那一年,我没有选择离开边疆。


  还是不舍滋养我生命的英雄山水,还是不舍赐予我精神的多情土地,更是不舍让我生根发芽成熟结果的军事电视事业呀!


  心若有梦,苦累牺牲算什么呢?车陷冰山,我曾孤坐于大坂,望着故乡亲人,泪流满面;高原心悸,我曾留信息于手机,八个字:如有意外,家事托妻;我曾守望着牺牲的战友,一夜壮怀,为他书写专题《热血颂歌》……


      心若有梦,个人得失算什么呢?选择从事电视军事宣传事业,已注定你的人生必须甘做绿叶,你的生活要承担颠沛流离。这些年,无数次抛家别子,许多的亲人远离,而自己,只能借高原的星月,遥寄心中的思念。要说得失,军人的电视人,哪一个不又是如此呢?


  因为有梦,所以无悔。去年,军区建喀喇昆仑精神主题馆,让我写序,这是一名电视工作者的光荣与自豪!是啊,我有幸用双脚无数次丈量这一方国土,我有幸用镜头最深刻地记录这一方英雄。我有幸带着军人对军人的景仰与崇敬之心,来阅读和传播西部高天远土上最伟大的昆仑军魂。


  在序言中,我写下了这样的话:喀喇昆仑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地球极哨”、“雪海孤岛”、“蚊虫王国”、“天涯哨所”;生长成绿洲白杨,戈壁红柳、大漠胡杨、天山雪松;定格成“将军农民”、“阿里雄鹰”、“雪域牦牛”、“昆仑女神”;幻化出一支戍边歌、一头老黄牛、一匹舍身马、一面好汉墙。

  喀喇昆仑精神的颂歌,谱写在塔里木河畔维吾尔老人的日记里;弹唱在康西瓦烈士陵园的永冻层上;飘荡在忠勇山上的原始杏林里,镌刻在万倾沙漠千年不倒的英雄胡杨林。喀喇昆仑精神的光芒,凝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升腾在“天山雄师”的大漠戈壁,辉映在“高原劲旅”的冰峰雪域,引领着“天山飞虎”跨越极地,耀亮了反恐维稳的“昆仑利刃”。


  这是我走过的地方,这是我和同事们一起拍摄的一个个人物和一幅幅画面的场景,她已经凝固在我的脑海,成为我流淌血液的一部分!天啊,二十多年边关军旅,我已与喀喇昆仑根脉相连了。下马崖、三个泉、红山嘴;白哈巴、巴克图、吉木乃;塞里克、阿拉马力、哈桑;别迭里、斯姆哈纳、红其拉甫;天文点、什布奇。还有……


      这一万三千多里的路,是我军旅使命的征程,不悔也不倦,因为众山之巅,高天之上,有铆在那里的戍边兵,那是我的兄弟。


  在记者节上,我曾写了一首诗来鼓励记者站的战友们:

亲爱的战友你在哪里,

千里万里追寻着你,

触摸你心跳是昆仑脉动,

聆听你足音是天山呼吸。

我们走进远远的你,

收藏你一粒高原泪滴,

我们靠近阳光的你,

拾起你一串雪山的故事。

钢枪挑起的日月告诉我,

你丹心一颗,

根植边关大地,

巍峨的界碑告诉我,

你满腔热血,

映红边关战旗。

让我把手臂缓缓举起,

向你高耸如山的忠诚敬礼,

你凝固高原的军人魂魄,

铸进了祖国山河壮丽,

你挺立大漠的胡杨英姿,

幻化成边关千年传奇。

亲爱的战友,

无论是千里还是万里,

你都在母亲的目光里,

无论是千里还是万里,

我们都在跟随着你。

  万里边关,我与英雄的光影同行。

综合自央视军事报道、昆仑视觉等 


你可能错过了↓↓↓点击查看

军媒这则打码很重的报道里有亮点2020-10-14
中部战区81集团军:新疆演兵,决胜天山2020-10-12
那些边境执勤的官兵,被家人和战友看见了2020-10-11
高原边境“湖景暖房”,了解一下2020-10-10
中印边境的第三面战旗,参加1962对印反击战,离边境最近的女性2020-10-09
中印边境班公湖畔,“天山雄师”战旗飘扬2020-10-08
特写:喀喇昆仑边境河谷的铁汉柔情2020-10-08
76集团军邱少云部队,高原边境湖畔唱响《我的祖国》2020-10-07


都在这了-老部队历史文章合集

关注西北战区公众号


带你回归西北老部队

公众号后台回复“集结”进入老部队战友群


点亮[在看],分享给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