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海拔山地作战研究

西线兵锋 2021-04-01

点蓝色字关注“西线兵锋”走进西线军旅

高海拔山地作战研究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编者:扬羽

美国《军事评论》杂志2002年1-2月

西线兵锋

高海拔地区通常难以到达、不适于人类居住,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价值,但仍有国家愿意为占有这些地区而战斗。

长久以来,爆发在海拔1万-2.3万英尺(3050米-7015米)地区的战争和冲突都无比血腥和残酷,而且这类战斗过去如此,现在仍旧如此。
过去50年里,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地都曾爆发过惨烈的高海拔山地战争:
  • 1953~1958年,英军在肯尼亚中部高原的阿布戴尔山脉,与反殖民统治的“茅茅党人(Mau-Mau separatists)”激战数载;
  • 1962年,中国与印度在喜马拉雅山脉边境地区爆发短暂的战争;
  • 1979-198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在其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 Mountains)与圣战者伊斯兰联盟(Afghan Mujahideen)打了十年;
  • 上世纪80年代,秘鲁政府军与左派反政府游击队组织“光辉道路(Sendero Luminoso)”在安第斯山脉的冲突也持续了十年之久;
  • 至于持续时间最长、海拔最高的山地战争,当属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Kashmir)的对峙,自1948年两国在该地区爆发冲突以来,至今仍有零星冲突和战斗,其中较为剧烈的战斗发生在1984年4月,双方为争夺锡亚琴冰川(Siachen Glacier)的归属爆发了血战;
  • 此外,与哥伦比亚政府军交战逾40年的哥革命武装力量(FARC),以及新近爆发的数次车臣战争,也分别发生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和中亚高加索山脉。

相比之下,美国陆军并没有真正的高海拔山地作战经验,其山地作战手册仍聚焦于低、中海拔地区的作战行动,并强调使用直升机进行作战。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在超过1.3万英尺(3965米)的海拔后,稀薄的大气将使直升机引擎无法提供足够动力输出,令其战术性能显著降低;而且高海拔山区的气象条件非常不适于直升机升空,因此美军传统的直升机战术并不足以应对这种作战环境。
高海拔山区的作战显著不同于低、中海拔地区作战,需要不同的部队结构和定位,而其他国家所经历的真正的高海拔山地战争可提供有价值的引导和知识。
高海拔地区的作战环境
地理学上,通常将600-1500米高程称为低海拔、1500-3500米高程称为中海拔、3600米以上高程称为高海拔。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位于亚洲腹地、绵延约1500英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前10座世界最高峰中有9座位于那里;而位于它附近、长度超过500英里的兴都库什/喀拉昆仑山脉,其最高峰也高达2.825万英尺(8616米)。

至于南美洲,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绵延5000余英里,拥有众多高达2.2万英尺(6710米)的山峰。分隔亚欧的高加索山脉,长约700英里,多座山峰高度达到了1.5万英尺(4572米)。

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其主峰高达2.9万英尺(8844.3米),也是世界最高峰。
尽管高海拔地区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地表,却并不适宜人类生存和居住。
当一个人到达海拔0.8-1万英尺(2440-3050米)或更高的地方时,为适应当地大气压力和氧含量的变化,人体生理机能也会发生变化,以便使身体得到满足生理活动的氧气。
这些生理变化在世代久居高海拔、严寒地区的人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与住在低海拔地区的人们相比,他们的身材较为粗壮、矮小,四肢既短且粗,胸部厚实胸围宽广;其心脏较大,搏动缓慢而有力,毛细血管也较粗大,体内红血球含量比低地地区的人们高出约20%;为尽可能的吸收氧气,其肺泡的伸展程度也比低地的人们大;为了抵御高寒低压以及雪地反射的耀眼强光对视力的影响,他们的双眼周围形成了富含脂肪的厚重眼袋。
此外,为减轻高海拔地区对身体造成的不适并缓解压力,他们还经常食用致幻类镇静剂,如古柯叶或雌性大麻开花顶端提炼出的纯丁香,这些都属于麻醉剂或毒品。
高海拔地区除低压对人类造成影响外,还具有严寒、风雪、雷暴、浓雾、氧气稀薄、强紫外线辐射以及天气变化频繁等不适宜人类活动的特点,有时高海拔地区剧烈的暴风雨雪天气甚至会切断当地与外界联系达数周或更久,而雪崩、岩体滑落垮塌也时常发生。
尽管高海拔地区也会有茂盛的植物,但一旦海拔超过1~1.15万英尺(3000~3500米),就再难觅得植物的踪迹。
在这样的条件下,气候和地理环境往往比敌人的火力更加致命。一些在低海拔地区的轻伤,如子弹或弹片对人体的擦伤在高海拔地区可能很快就加重为致命的伤势;而在这些地区,单兵剧烈的战术动作也有可能造成骨折、肌肉挫伤、内伤及体表的大裂口。
即便不直接参加战斗,持续停留在高海拔地区也危险重重,冻伤和低温过低会伴随始终;来势凶猛的高山病、高原肺水肿、脑水肿也时刻威胁着生命;此外,体重持续减轻也很常见。在精神方面,持续的压力和生理上的不适常会导致病态人格、行为失常等。由于高海拔地区大气稀薄,太阳光强度和紫外线辐射大增,不加掩蔽易导致晒伤,如果当地常年覆盖积雪,还会引起雪盲等不适。在生存方面,海拔地区的掩蔽所常使用煤油炉加热,封闭环境中的煤油炉燃烧常散布出厚重烟尘,使人体感到不适。
在高海拔地区,生存尚且不易,各类装备就更加如此了。在这种条件下,装备要么失效,要么性能大打折扣。平均而言,车辆在海拔地区会损失20%-25%的运载能力,耗油量却增大75%以上。
军用发电机和车辆通常使用柴油动力,但在1万英尺(3050米)的海拔时,柴油机由于氧气稀薄也常损失功率甚至停止运转。由于大气稀薄,炮兵的射击表也不再准确,炮弹在这种环境中由于空气阻力变小往往飞得更远。至于由于严寒导致润滑油冻结、气象条件不允许直升机起飞,以及环境对汽油动力车辆的限制,更增加了物资需求和后勤补给的难度、强度。
到达就已成功一半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大气压力稀薄且氧气含量低,人们会感到呼吸困难。在选择执行高海拔山区任务的士兵时,应根据他们身体对高海拔山区的适应性进行筛选。
他们应当有优秀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肺功能。矮个、身材瘦长的士兵比高个、肌肉结实的士兵更能适应高海拔环境,被挑选的士兵也必须拥有超出平均智商的智能,以使其能更快的适应极具考验性的环境。而那些接受过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以矫正视力的士兵不应被挑选到高海拔山区服役,因为在当地的环境中,他们的视力可能受到永久性的损害。
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在真正走上高原前,都应接受适应性训练,强化其心血管和呼吸功能以使其尽快习惯新的环境。一名生理条件合适的士兵可在3周内适应严寒环境,2周内适应高海拔的低压和低氧条件。在适应性训练阶段,其体内将产生更多的红血球,如巴基斯坦山地部队的适应阶段超过7周,前3周他们在1万英尺(3050米)海拔的地区停留,让士兵们逐渐习惯严寒,并在这一高度进行包括登山、攀岩、索降及山地生存在内的日常身体素质训练;后4周,士兵们要学会并掌握更高级的登山技巧,他们需要反复跋涉不同高度的山地并安全返回,如最开始是1.4万英尺(4270米)的高山,接着是1.7万英尺(5185米)的高山,最后是1.9135万英尺(5836米)的高山。
尽管高海拔适应性训练较为有效,但这一阶段的训练应严格控制在1.8万英尺(5418米)以下,而所有在这一高度附近或以上海拔的训练都要被严格控制并周密指导。此外,在高海拔山区进行适应性训练的人员也需要周期性的调整,其周期约为10~14天。如印度陆军的高海拔适应性训练日程为14天,前6天在一个海拔的地区进行训练,中间4天到高一些的地方,最后4天则到达更高的海拔;期间,印度陆军的典型性做法是组织接受适应性训练的部队在转换海拔时,由后勤终端长途跋涉至下一高度的集结地点。至于适应性训练的最短时间,所有拥有丰富的高海拔山区作战经验的军队也都认为不应低于10天。然而,一名初步经历了适应性训练的士兵还不是熟练的登山者,经验认为只有在继续进行2个月以上的登山训练后,才能使其初步具备高海拔山地作战的素质。甚至有一些国家的军队,如意大利,认为要培养出真正有经验和战斗力的高海拔山地战勇士,10年以上的时间也不长。
在高海拔山区,一切节奏都缓慢下来,这是由当地后勤保障的特点所决定的。高海拔山地战争,后勤补给成为关键,物资集散地的位置则成为作战行动的关节点。后勤终端(山地环境下,能够依靠机械动力进行物资运输的终点)到战线前哨站之间距离的长短,直接决定了前哨站可配置的部队数量。前哨站距后勤终端约3-14天徒步步行的距离,如果这一距离再长些,就需要更多的部队来维持前哨站的驻军。高海拔山地的作战行动中,后方营地常配置在后勤终端附近,再往前由于无法使用地面车辆,人员和物资需要通过中转站输送到前沿的前哨站点。这段路途上,直升机、搬运工或役骡都可用于输送。尽管现代战争中,人们想方设法希望用技术来“缩短”这段距离,但真正有效的输送、搬运工具仍是经过训练的役骡。当然,要完成这类任务,役骡也需要照料和训练,美国陆军在培养和训练高海拔役骡方面也有经验。但是一旦到了更高的海拔,连役骡也拒绝前行时,就不得不依靠人力了。
在高海拔山区的作战行动中,机动量往往按时间而不是按距离来计算,下面表1就显示出受过训练、适应了当地环境的人员和动物平均机动时长。

表1:高海拔环境下受训人、畜的平均机动时间
机动地域的地形陡峭程度,人员的身体素质以及部队对高海拔山区的适应性则决定了机动的距离。表2列出了受训的高海拔部队机动的平均速度。

表2:高海拔环境下,部队平均机动速度
高海拔山区的行军也极其危险,天气变化频繁,行军纵队在暴风雨、雪或浓雾中易迷失方向,前方部队留下的路标可能很快消失在积雪中,有时脚下看似安全的雪地可能会突然崩塌并吞噬掉攀行人员。印、巴在克什米尔高海拔的锡亚琴冰川交战时,就曾发生过整支巡逻队无影无踪消失在巡逻路上的事件。
在这类山地地形上,视线内的直线通信质量非常好,而一旦被阻隔,比如山峰一侧与另一侧联系则变得非常困难。因此,通信站点的选择必须非常慎谨,这些站点也常成为关键地点。这种环境中,具有自动跳频、加密和猝发功能的甚高频(VHF)无线电作用明显,但其配用的常规电池在严寒环境中可能很快失效,因此为其配备锂离子电池必不可少。通常,这些高山之颠密布国有、军用、商用、电视发射及中继台站,因此也是国家通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这些重要的地区需要军队保护,排级部队常驻守在这些通信发射、中继站点,以防备游击队等非常规武装的攻击。
高海拔山地作战
发生在高海拔山区的战争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情况是两国对接壤的边境地区存在争议,并沿争议地区中的分界线驻扎军事力量,守卫实际控制区域(如印、巴之间在克什米尔和锡亚琴冰川的防线,中印之间在卡门边区两侧的对峙)。在这种场景下,冲突双方根据边界线配置防御力量,并沿此防线在相对固定的位置展开阵地战,至于防线所处的高度并不在考虑当中。
第二种情况中,战斗并没有相对分明的阵地和防线,通常是小规模的游击队、武装走私集团、匪徒或邻国武装力量沿山体横断面一侧建立前进营地,随时与遭遇到的敌方力量进行战斗。这种情况下,战斗通常发生在林木线(分隔植物因气候、环境等因素而能否生长的界线,在该线以内,植物可如常生长;然而一旦逾越该线,大部份植物均会因风力、水源、土壤及/或其他气候原因而无法生长)以下双方遭遇的地域,并非自然地集中于边境地区。如“茅茅党人”的起义、苏联侵阿战争、秘鲁政府军与“光辉道路”武装的冲突、车臣战争以及哥伦比亚政府军与革命武装力量(FARC)、全国解放军(ELN)等反叛组织的冲突等,都属于此类。
对于在高海拔山地交战的双方军队来说,首要的敌人是其所处环境,其次才是对手。在这类作战环境中,高地并不总会成为双方关注的重要地域,通常,双方指挥者更关注利于机动通行,或靠近补给线路、后勤终端和中继补给站的地域。至于战斗的主要力量,则是轻步兵和山地炮兵为主。
高海拔山地作战中,进攻性作战行动包括渗透、伏击、突袭、巡逻、火炮攻击、有限的空中突击和攻击作战等,至于追击则很少进行;包围是最常见的策略,正面进攻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会展开。防御性作战行动则包括反渗透、伏击、巡逻和阵地防御等。至于原地换防等行动,通常也只限于低一级单位。
高海拔山地作战中的进行行动多集中于通过封锁道路通行、阻止敌人获取补给并控制输送线路、俘获敌方营地及中继补给站点、摧毁输送力量等方式,来阻断敌方的后勤补给。前线进攻部队如果仅歼灭敌方巡逻队、突击敌炮兵阵地等,虽能为媒体制造话题鼓舞已方士气,但却很少能达到攻击敌方后勤体系所能起到的那种长期的效果。由于地形对后勤补给的限制,高海拔山区的进攻性作战通常由小规模的部队展开,这样易于补给和保障,太多的部队反而会妨碍行动。部队在这类地形机动时,多采取小队集群步行前进,以避免出汗和大口呼吸出的水汽在严寒环境中迅速凝结造成冻伤。由于攻击位置离营地很近,目标近在咫尺,所以进攻一方在到达攻击位置的过程中并不会被长途跋涉耗尽体力,并且减少了遭遇山地多变的恶劣天气的可能。而在组织其他地形的作战行动中,经常设置的出发集结地域,也不会出现在高海拔山地战场上,进攻部队往往从前沿阵地直接出击。如果已方压制火力不足或对方在反斜面构筑防御设施,进攻部队必须采用小规模编队,实施多波次攻击。由于冰雪堆积、道路变化,高海拔地区山体的地图也常常与实际相出入,因此进攻方案应简洁清楚,可将整个进攻目标划分成多个子目标,分阶段实施攻击行动。部队的机动也要根据交战地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攻击发起后预备队要尽快投入战斗,因为部队机动速度较慢,如投入过迟便无法起到持续扩大攻击成果的作用,且第一梯队与预备队之间也难以相互支援;而且因为机动速度慢,机动的距离也有限,有时根据当地天气和敌方的状况,机动和调防的力量从1-2人,到整个营级规模的部队不等。
由于人员、物资有限,以及后勤补给困难,高海拔山地防御作战行动同样艰难。在沿边境布防时,一个营的防御正面通常可延伸至7000-8000码(6400-7315米),一个连的防御正面约为1500码(1372米),形成了宽正面、浅纵深、大间隙的防御态势。此外,一个整营在实际防御行动中,很少同时进入阵地,以一个连为例:通常只有一个排占据整个连防御正面,剩余其他部队则作为预备队驻扎在一线阵地后方较低海拔的营地内,这样有利于减缓恶劣环境对战斗力的影响。一个排通常只能在高海拔山地防线驻守10~14天,之后便应轮换调防其他排级单位,而整个连每3~4个月也应轮换设防到更低海拔地区进行休整和恢复。这意味着高海拔山地宽正面的线性防御阵地,主要是以一连串配备有机枪等自动火力的坚固据点作为支撑。至于在反斜面修筑的防御设施,则主要在正斜面观测站的配合下,以曲射火力杀伤正面敌军,这种防御样式更是高海拔山地防御战中的首选;当然建立在反斜面上的防御设施由于缺乏顶部掩蔽设施,也易遭受敌方空爆弹药的打击。
对于在高海拔山地进行防御的部队来说,大量的日常勤务是防止积雪完全覆盖防御阵地,淹没掉通行的小路。通常,前沿的永久性掩蔽所,比如便携式玻璃纤维制临时营房,就非常必要;而低海拔地区防御作战所主要依托的永备筑垒工事,在高海拔地区则行不通,其原因在于用作筑垒的建筑材料,如水泥,沙石、钢筋及木材等,本身就难以运送到高海拔地区。正因防御地域广大,传感器在这里非常有用,而且它们还不易被积雪所覆盖。此外,由于道路经常因天气等原因而封闭,以及输送不便,这些地区的防御工事、阵地,除具有防御用途外,还应能储存一定物资,以供守备部队独立固守阵地数日。当敌军由游击队等非正规武装组成时,这些防御阵地则作为防御地域的支撑点,据此反击敌方的突袭、伏击和巡逻。
高海拔山地进攻和防御行动都包括有山地巡逻,但是小组人员的巡逻较为危险,通常以排级规模的部队编成巡逻分队;而单个巡逻分队在山地环境下也意义不大,更常见的是编成多个巡逻分队分批出巡。每个巡逻分队出发时,当地的向导和前卫侦察组必不可少,还要制定详尽的巡逻计划,并指定预备队和响应部队。至于担负侦察任务的双方巡逻部队常在途中相遇,使得遭遇战成为巡逻分队主要的作战样式。突袭战术也是高海拔山地进攻和防御作战中经常使用的战术,经过周密计划的行动部队突袭对方据点,完成任务后迅速撤离。正因为这类突袭不以长时间占据敌方目标为目的,因此也是为俘获敌方人员和装备、捣毁敌军设施、诱骗吸引敌军注意、打击对方军心士气的临时性手段;而且由于作战持续时间短,其后勤担负也远小于一次预有准备的进攻行动。成功的山地突袭行动通常编组一支攻击部队、一支火力支援群以及一支可担负增援、支援和牵制等任务的安全单位。
高海拔山地火力支援
高海拔山区的战场环境对军用攻击机的炸射支援火力限制较强,战机驾驶员很难在这种环境中找到借助自然伪装或隐匿的敌方目标;同时,天气、高大山体或岩石的阴影以及环境都不利于飞行员目视观察。此外,山地环境下,进出某一地域的通道较少且固定,同时这些通道都沿着山体走向而建,这也易于设置对空防御或便于步兵集中火力对空攻击。在这种气候和地形限制下,使喷气式飞行难以用俯冲和低飞这类常规支援战术来寻找攻击机会。而且,山地地面部队进行严格的伪装、对行动节奏进行控制,以及针对性的设置多层对空防御体系等,也都是防范高性能喷气式战机的有效措施。与固定翼飞机相比,直升机的机载火力对地面部队的威胁就大得多,但高海拔也限制了它的有效性,而轻型直升机可用于炮兵校射观察。但是,所有的航空兵在高海拔环境下都易受到恶劣多变天气的影响,浓雾、大风和暴风雨雪等气象条件常常会使航空力量无法升空,至于极地高海拔地区因刺目白色反光造成飞行员方向不明、界线不清等情况,更是对飞行安全的极大威胁。
在这种环境下,全天候火力支援的重任只以由地面炮兵担负。但高海拔作战环境对炮兵的运用也有颇多限制,如急弯、陡坡及山地路况总体上会影响炮兵,特别是拖曳式火炮的机动,而且山地地形适宜修筑炮兵阵地的地点也有限,所以炮兵单位很少成建制的部署,一、两门火炮或导弹发射阵位在高海拔山地作战中非常常见。即便如此,有时这些只能容纳少量火炮的阵地数量也不足,因此这些阵位也多成为永久性火炮发射点。炮兵部队在山地机动时,为躲避敌方炮兵和航空兵打击,多选择夜间进行转移,然而,夜间行动的风险较大且易出事故。此外,炮兵阵地的修筑也要考虑到为其发射人员提供抵御地面攻击的能力。发射位置多选择在背对敌方的、且尽可能接近的山体顶峰的反斜面阵地,这样尽可能靠近顶峰以便有更好的射界而且还可遮蔽发射时的闪光;至于单门火炮的阵位选择,则应挑选地形曲折或易于隐蔽之处。在各种作战行动中,地面炮兵将在后勤封锁、压制敌方炮兵以及为前沿提供火力支援等方面,扮演主要的角色。炮兵在进行前沿防御时,如果使用空爆弹药对敌方驻扎的开阔地域进行炮击,更可能造成对方的重大伤亡。迫击炮等轻型火炮在山地作战中有时比榴弹炮或其他火炮更加有效,它们易于携带和转移,能更好地攻击处于其他火炮攻击死角的反斜面之敌,还可最大程度的靠近敌方前哨。
在高海拔山地作战中,决定火炮、迫击炮和炮兵攻击支援范围的因素主要由运输因素决定,由于炮兵的机动需要道路,因此在无路的条件下,很难将火炮机动至所需位置,而发射阵位也通常选择在易于机动和输送弹药的山谷、村庄和后勤终端。
高海拔山地后勤保障
独特的地形和战场环境,使得后勤保障成为在高海拔山地顺利进行军事行动的关键。后勤总是推进着战争的进程,在高海拔地区尤其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铁路及公路设施,后勤物资集散点无法顺利地向前方输送补给,部队机动也会耗费更多时间,高海拔山地战场所需的后勤需求比其他地面战场上轻步兵战斗的类型都要多。在海拔低一些的地区,卡车、直升机、运输机器人以及滑雪车等都是维系山地后勤保障的重要方式;一旦海拔超过1.3万英尺(3962米),后勤保障的重担就落在骡子和搬运工的肩上;而在更高的海拔,则只能依赖部队自身或专门的搬运工输送补给。这也是高海拔山地后勤保障分发体系之所以复杂、混乱的关键,而且在战时,即便像使用人工和骡子这类明显有局限性的后勤输送模式,也常常面临人员或役骡数量不足的境况。对于平常的后勤保障体系来说,卡车是最重要的输送工具,而且汽油动力也明显优于柴油动力。然而,当卡车需要穿行于高海拔山区时,空气中的氧含量降低,其引擎效率将显著下降,这导致越野和爬坡性能下降,而燃料消耗量却剧增。因此,如果要在高海拔山区使用动力车辆,柴油引擎必须加装涡轮增压器,而汽油引擎则须调整其化油器。表3中显示出随着海拔升高,动力车辆须增加的燃料消耗量。
表3:每百千米动力车辆平均燃料消耗量(单位:升)
在山地作战中,首选利用直升机进行后勤补给,但高海拔山地却并不太适宜直升机作业。随着海拔增加,空气密度降低同样会降低飞机引擎效率,同时山区紊乱的气流对飞行安全也极具威胁。而且直升机在野外山地难以找到合适的机降地点,如果靠敌方太近,还易遭到敌方迫击炮或轻武器的覆盖射击。有时,直升机必须根据当地地形特征飞行,比如须沿山谷进出某一地域,这增加了敌方预判航空器飞临方位的准确性,同时增大了机组人员的风险。而大雾、暴风雨雪、冰冻以及多变的风向都会迫使直升机停止作业,山地地形也会干扰空-地或空-空通信联系。因此筹划在高海拔山区使用直升机遂行任务时,需要详细周密的计划组织、快速的联络,在平时就要加强空、地部队的联合训练,以提高联合行动时的默契。高海拔山区飞行危险重重,对此,印度、巴基斯坦、哥伦比亚、阿根廷以及瑞士等国军方,还对其直升机驾驶员开设了山区特种飞行的课程。
“倒退”回骡马补给时代
高海拔山地本身是排斥技术的。在这种环境中,役骡倒成为进行后勤保障的不二之选。骡子可以通行于狭窄的小径,负重也超过人工,能够长距离跋涉且食量一般,是非常好的役畜。美国的骡子可在负载其体重20%重量(150-300磅)的情况下,每日在山区行走15-20英里,体型小一点的骡子其负重能力也相对小一些。世界上,单位负重能力最强的则是阿根廷骡,其体形比美骡小一些,但负重达200-250磅左右。然而,这只是骡子在低、中海拔山区的负重情况,在高海拔山区,最高负重应低于200磅。在畜力的选择上,有组织的役骡运输队优于临时雇用的由当地人驱赶的畜力运输车,不过当地的骡子较征调配属的好。
美国陆军使用役骡的历史悠久,二战期间,役骡曾是缅甸和意大利美国远征军中的一员;上世纪70年代,美国提供的役骡更成为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抵抗前苏联的重要后勤力量。直到现在,在不少国家的高海拔山地部队中,役骡仍是当地驻军中的重要成员,而不少国家军队在有需要时,也会征召当地的骡队服役。然而,骡子也有其局限,比如道路上积雪过厚时,这些大家伙就会拒不前行。骡子消耗也较小,以美国骡为例,它每天需要10磅谷料和14磅干草,这些重量也须算在保障的份额内,而小一些的阿根廷骡每日只需8磅谷料和8磅干草。除食物外,骡子每天还要消耗1盎司盐和25-30升饮水,如在沙漠地区则需50升水。像人一样,役骡也需要时间来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环境。骡夫和役骡通常需要一个月的训练时间来适应3000米海拔以上的环境,但到4000米以上时,役骡和人一样也容易疲劳并需要经常休息。此外,为适应战场环境,役骡还要经过训练以适应枪炮爆炸时巨大的声响,防止因受到惊吓而失控。
役骡易受到疝痛、中暑衰竭、伤痛等困扰,但大部分的伤痛都是由于役使器具使用不当造成的,比如未经调整的鞍具、背负负载包裹不当以及不适合的挽具等,而沿途的岩石、道路上的残骸也会磕伤骡蹄。在高海拔地区,外地役骡更容易患上当地的疾病,而本地骡则具有免疫能力;此外,几乎所有骡子似乎都有敏锐的感觉,它们常在风暴来临之前寻找掩蔽所,这一特性也能为人们所用。役骡虽然适合用于高海拔山地作战中的后勤输送,但它们本身也需要大量的日常照料和训练。要维持一支役骡运输队,骡夫、蹄铁匠、铁匠和兽医等保障人员必不可少,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不少大量使用役骡的军队却少有这些保障人员。在服役期间,一只役骡每30天就需要更换一次蹄铁,而且在雪地和冰面上,则需要特制的骡用蹄铁。表4描述了要维持一支171人规模的轻步兵连,在高海拔山地遂行为期6天的行军、进攻和防御行动时,所需携带的物资及役骡数量。由于大多数给养集中于物资集散点和沿途补给站,连指挥官需随时保持并掌握运输能力。

表4:171人轻步兵连6天任务所需物资重量和运输需求
搬运工则可从当地民众中招募,他们熟悉当地环境,对高海拔稀薄的空气也能较好的适应。虽然搬运工负重能力远不如役骡,但他们能到达役骡所无法涉足的高海拔地区。但是,当地民众应征为搬运工后可能不愿意随军到远离其家园的地方执行任务,而且使用当地搬运工也需考虑安全方面的因素。表5是搬运工与士兵在不同海拔地区负重能力的对比。

表5:不同海拔山地,搬运工与士兵的负重能力
1994年,秘鲁和厄瓜多尔为争夺位于两国边境上的孔多尔山脉(Condor Cordillera)而爆发了冲突,秘鲁陆军仅靠在当地民众中征召的搬运工进行后勤保障。虽然战斗发生在不超过2500米的中海拔山岳丛林中,但由于陡峭的山体密布灌木和丛林,通往作战地区也很少有现成的小路,加之秘鲁军队缺乏受过训练的役骡和骡夫,使其主要由搬运工构成的后勤体系保障能力十分有限。秘鲁军队不得不招募当地壮年民众组成运输队,将补给品从一个村庄运送到下一个村庄,直到输送到孔多尔山前线。
前线战斗人员每天也需要补充弹药、食物、饮用水及取暖燃料。表6是一名士兵每天需要的给养和薪材。

表6:战斗人员每日消耗的水及燃料
山区作战行动中,营级规模的特遣队通常携带、储备足够1-2周持续作战的给养,这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沿主要供应线建立物资堆积点。无疑,供应线越短,保护其不被中断也越容易。如果后勤供应所必需的公路、道路和小径等通路,都在敌方的控制之下,部队的补给就仅限于依靠直升机来完成,而直升机在高海拔山区所受限制亦是难以避免的。至于高海拔地区冬季的后勤保障就更为困难,有时甚至导致因补给不继而被迫撤离。
在高海拔地区,因伤后撤也经常遭遇难题。天气和载重限制可能使直升机无法运载伤员。伤员经常需要用担架抬到低一些海拔、直升机可以抵达的地区。前苏联在阿富汗山区的作战经验表明,高海拔山区要后送保障1名伤员,常需要13-15名人员,而且后送过程也充满艰辛,担架队也必须派额外兵力用于保卫。伤员之所以需要后送到低海拔地区,是由于在高海拔地区很多疾病和伤患都无法有效治疗和康复。
永恒的高海拔山地作战
高海拔山区地形险峻、崎岖,部队机动速度被拖慢且环境对人员健康也不利,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单兵的身体素质始终都显得很重要。从历史到当代,发生在高海拔地区的战争从未间断,而且也不可能因环境不适于作战而避免。高海拔山地作战训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轻步兵训练,环境适应性训练和特种训练都非常必要。
在高海拔山地作战行动中,指挥官的领导才能也非常重要——艰苦的生存环境、人员体质的弱化以及心理上的压抑,都需要卓越的领导者。成建制且内部关系经过多年磨合的军队在山地战中比较容易处理领导力问题。此外,高海拔山地作战主要由营、连以下分队实施,因此班、排级指挥官也承担着更多的职责。
高海拔山地的火力支援同样也困难重重。火炮射击表在此环境下也不再准确,火炮机动也非常不易。如果条件允许,利用直升机挂载火炮实施战场机动是最好的选择。至于搬移火炮和弹药也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在较低海拔地区,武装直升机是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较为理想的火力来源。而对于构筑于反斜面的敌方设施,则使用迫击炮曲射弹道攻击效果较好,但不足的是迫击炮射程有限。
由于向高海拔地域输送给养需要专门、特殊的方法,后勤保障则是作战中需首要关注的因素。维持这种环境下的作战需要耗费异乎寻常的精力和努力。至于小规模分队的行动,只要任务不持续过长时间,则不会像大规模行动那样对后勤造成沉重负担。

关注视频号↑↑更多精彩

你可能错过了↓↓↓点击查看

高原劲旅”中印边境演习,重炮云集中印边境摩擦后,西部战区部队换装新型战机中印边境,印军碉堡俯瞰下我们的村庄“典角村”中印边境5184执勤点,来了一群女兵作战时间:10月20日 作战地点:中印边境步兵师沿革-第47军139师《金刚川》那一战,21军在东线反击中印边境班公湖畔,“天山雄师”战旗飘扬中印冲突汪海江司令员为“雪獒高原抗击队”授旗中印冲突,除了狼牙棒和大刀片我们还准备了那些?视频||中印边境,解放军用最原始的方式招呼印军北去的军列——那年紧急移防宁夏78集团军新任军长张帆的任职经历唯一进入股票代码的解放军番号

公众号历史文章合集

关注西线兵锋公众号

带你了解西线军旅

点亮[在看],分享给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