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些温暖的片段

小欧o 彼德拉河畔
2024-09-04

感到最近一直在说自己的书的事情,有点不好意思这么高调,然而还是需要稍微说一下,害怕书卖不动,辜负了出版社。


今天是想讲讲书出来后自己的感动。


收到样书,终于可以跟一直在关心我写作、屡次问我“书怎么样了”的亲朋好友说一句,“书出来啦”。在北京的同学,第二天就送了一捧鲜花速递来,好意外。


我的微博、公众号关注量都不太多,我始终也觉得没什么,有一些亲近的好友,多年来一直在网络上分享生活、所见所思、互相作为热心读者激励着彼此的写作,足矣。我是豆瓣很老的用户了,但一直都用它来标记书影音,blogcn、blogbus关停之后,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发日常文字,自2017年才开始在豆瓣发一些原创文章,大部分微博的内容也会同时发一遍豆瓣广播,得到的关注稍多了一些,也收获了更多喜欢自然的同好。在这几个地方说完书出来以后,获得许多祝贺,说期待书已久,有熟悉或不太熟悉的ID,也感到很温暖。


深圳的同学很快就买到一本,忽然又想起应该让我签个名,就又快递过来,我签了给他快递回去,如此周折。还有新疆的发小想买,但彼时京东自营还没上架,商务印书馆和其他几个网上书店发往新疆的运费远高于书价,我让他们等等再买,直到京东自营可以免运费了,见到他们中有人支持,心里默默感激。当当自营现在还显示着预定,书大批到货应该在一月中旬了。


样书太少,亲戚们都是自己买了,几个姨姨,还有弟妹的妹妹。表妹们也都没让我送,菲比看了书的售卖链接,说一看就想买啊,打工人必备,看这个洗洗眼睛!我开玩笑说这两句太好了,可以当推广文案。小艾转发时说,“我眼见着她走遍了北京大小植物园、湿地、森林,把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情一点点转化为文字,要说信念感,没有比她更配得上这个词”,也是没想到她这么用情地写了一段。多年前在杂志社的同事阳泉兄,说了好几次恭喜,并发来一个红包,说想要签名本,他说,一定要收下,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份祝福。我当然是不好意思收啊,他对人还是像许多年前那样,总是暖暖的。


陆老师是引发我想到书名的好人。我在写作时的电脑文件夹、签合同时,一直都用的是《云曾经来过的地方》做书名,这是收入书中的一篇文章题目,暂时用做书名,是觉得那些我所看过的、所写到的、留在心里的风景,就像云曾经来过一样,记忆不会磨灭。不过这个书名太长了,最后肯定是要换的。有一天在跟陆老师聊起来时,他说你这个表达太文学化了,你看石黑一雄,长日留痕,远山淡影,还有老阿城,遍地风流,我说是呀为了启发灵感,好书名我都快抄满一个小本了。他接着说,布鲁克林有棵树好像可以呀,忽然一道闪电,我有如神启,对,就是它,“北方有棵树”!陆老师又觉得有点土,但我觉得很行。这个直觉是对的。


玮在第一时间、还没有看到书的时候给我写了一段评语。我们所写过的点点滴滴自然都是互相在看着的。她说看到这本书的豆瓣条目出来了好高兴,下午陪小朋友在天文馆时就在心里酝酿着。我能感到她由衷的高兴。她写的:“千呼万唤。这不是常见的情书,小欧对自然的挚爱和深知体现在日积月累的观看,细腻独到的感受,博物考察的细究,诗情画意的吟咏描摹。有意思的是,她的书写从一开始就是承袭西方自然文学传统的,抒情、审美与知识并重,人文情怀深邃。这是国内的自然书写难得一见的文体。她对于丰富材料的消化和综合能力可以让她走得更远。”


我心口热热的⋯⋯这固然是朋友的赞誉,然而,更是相知相惜和莫大的鼓励,让我很珍视。确实我在阅读和写作中,是有一些西方自然文学的榜样立在那里。一时间有很多想说的话,却又觉得有点肉麻说不出口,她说,the same here。我写这本书的时候,2018、2019两年,她也在翻译一本关注环境伦理和动物伦理的生态之书《流浪猫战争》,而且我们都是在同一家出版社、面对同一个编辑。我感觉我们始终一起同行着,这本书里不仅有自然,也有与友人一起在其中漫步的身影和交流,这一切都使得回忆隽永。


澜老师说,早在博客大巴时代就很爱读你的文字,你实在太低调了,一直没有出书,我实际上一直在盼着你这本书的……我没想到她会这么说,我一直是多么爱看她的文字啊!从天涯博客到豆瓣,她那些轻快凝练、充满节奏感和机趣的小文,总是“很轻松”地随手拈来许多,运用自如,是读书、游历化为己用的经验,也是眼界和见识,每次读来都是一种语言和智识的享受,很受启发。我最早对秤锤树的向往,就是来自于她在微博中的描写,如此想来,是时间这样久远的缘分。而以我自己的储备,书也确实到现在才有底气写出来,只希望能不负喜欢。


在寒潮即将南下之前,黎戈带着我的书在山脚下拍了几张照片,她说,“听说大雪已经在路上了,赶紧背上小欧的新书来山下拍两张,让《北方有棵树》站在南方的风土里,临临水,吹吹风。”真是会心的喜悦。我本就是想带着书去植物园里拍几张书影的,可一直没时间去,而黎戈已经让它站在紫金山下的风景里了。也是我喜欢且去了好几次的山啊,还能看到绿意的南方冬景,好像闻到了气息。我想到我的公众号文章,她也时常给我赞赏,有一年新年初始的时候,她给我微博留言说,你,继续多写点啊!是好亲呢的语气,感到鼓舞。

摄影:黎戈

我从blogcn时代就认识的yuanyuan,我们以前都会时常在博客文章底下互相留言、评论,她关注时政,写的文章逻辑清晰、充满思辨,有许多独立、清明的思考和知识分子的忧切在里面,后来博客没有了,我们转到了微博、朋友圈。有一年我做一个选题,她热心帮我推荐很合适的采访对象,我们得以在苏州相见。她在东京旅游时,也不忘发来东京博物馆外金黄的鹅掌楸大树跟我分享。我是第一次看她评价我写的自然,她说,“佩服她这些年的努力和坚持,在她描述的植物世界里,容纳了极高的志趣和情怀,却又像寻常生活中的一菜一蔬般娓娓道来。”我一直都是自己闷头写着、抒发着,看到这样的来自他者的目光,也觉得新鲜、亲切。


我拿到样书后写了一篇5000字的后记,里面有些话原本是想放在序言里的,但很遗憾自序没能放在书里,所以在等待豆瓣审核新建条目的时候,就整理思绪把它写成后记。有一个友邻很快也买到了书,说看到后记,解答了看书时的很多问题。那么我感觉我写这么长还是很有必要的。


后记也有一些友邻转发,我感到这几日大家对我太好了,心里很感动。马二老师说,对你好是因为欣赏你,你值得的。那么,好,我就都收下,这些相识或不相识的友邻的评价,也令我珍视。


也是因为说到书的事情,我加了喜欢的人的微信。书枝说,你为什么不直接问我呢,我只是很少主动跟人说话,不是其他的,我说我有这个想法,却一直没好意思说。


阿扎说了好几次替我开心,执意要买一本我的书,问我有没有签名版卖,很遗憾没有,我跟她说,现在书刚出来有点贵,也许元旦时折扣会再多点,你那时候再买啊。她说,傻瓜,谢谢你的贴心。叫得真暖啊,我立刻问她加微信合不合适?她说,非常合适!于是,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年之后才!……我很喜欢且习惯了日日看她拍的小城黑白照片,那些像是被海风在脸上刻了皱纹的老人们,那些房屋、街道、海岸、沉默的海水和带着咸味的空气,她的目光里有体恤,她的照片时常让我想到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我说早都想跟你加微信了,她说为什么不早说,我也想说,就怕打扰你,我说我也是同样的心理……我们都是太容易换位为别人考虑的人,然而,应该主动,主动向喜欢的人表白!


年高就是有这样的热度,有了她的主动邀约,我这个总是有点被动的人也才得以走近她,否则,这样的走近恐怕还要延后。我们大小几个人在夏日的睡莲池畔看花,那样的一天屡屡令我回味,我一直想要写一篇文字,草稿已经锁在那里很久了,会花一个完整的时间把它写出来。她说有些人只要见一次就跟久违的老友似的,总是期待着再一次的会面,当听到老余(我的书的策划编辑)说手里有我的书稿时特别高兴。是这样的,我最近也总在想,该认识的人一定早晚都会认识……


我总感到自己的网络人格不是很强烈,好像只有见过真实的人之后,有了实感,才能在网上活络地互动,建立起那种纽带感。我自己的性格也比较慢热,但并不是不热情,熟悉了以后就会很奔放。我暗暗发愿,希望自己以后能变得稍微主动一点。


这些天朋友们仍然在陆陆续续地给我发来收到书的照片,好些朋友也都在帮我转发、宣传。最有意思的是河马老师发来的一张图,小芥末拿到书先自己翻看着。我问芥末有什么评价吗?他特意问了问,芥末说,名字应该叫春夏秋冬或者一年的月季,还有名字和图片各减半颗星。太好笑了,确实里面拍的小鸟图片比较弱,真不愧是摄影师的儿子。虽然摄影师爸爸说可以露脸,摄影师最烦打码,不过我还是就不让小芥末露脸了。

摄影:河马

平安夜去朋友家吃饭,饭余我们坐在沙发上,拿着我的书谈论版式和图片。想到第一版封面出来的时候,小m比我还急,夜里直接问我要了几张树的照片,用Photoshop粗粗做了几种封面的方案给我看,他本来也是做设计的,是那种自己人的真切的着急。我们讨论时他翻书页有点用力,或者猫咪蹭过来快要踩到书的时候,我都本能地紧张地去制止,这种心理也真是好笑,像护着自己孩子似的,书都是人家的了,可我一向都很爱惜书啊,自己看书也会包书皮⋯⋯


把这些细节写下来,并非自恋,或者沾沾自喜,而是想要记住。人的记忆太不可靠,有时以为自己记住了,或者记着的都是正确的,然而总非如此,所以需要文字来承载时间和记忆。这些对我的莫大的善意,和热情,都是“来自邻人的光”,是我以后写作的动力。当夜里坐在灯下,感到笔头滞涩,或者偶尔对自己感到怀疑的时候,我需要这样的鼓励,来让自己充满力气。


在博客大巴时代,我记录了许多琐碎的生活,留下了许多生动的片段,现在看着可真好啊。2010年8月27日,这一天的博文是几段生活中有趣的对话,其中一段是我和老爸的,那时候他来北京过秋天。


爸:整天看你写写划划的也没见有什么东西出来啊?

我:(锥心地)总有一天我会写出来出书的。

爸:那还剩多少字写完?


10年过去了,这本书终归是写出来了(虽然那时候不乏妄言,并不知道自己会写什么),我也算是没有食言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彼德拉河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