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织在言语中的树和风景
没想到4月自己的时间虽然多了,但仍然很忙,翻了翻写作文件夹,倒也是做了一些事,写了两篇约稿,写好了一篇近8000字的文章,不过忽然之间又巧合地发给了期刊编辑,所以在公众号暂时发不了。期间也尽可能努力地去追看了些春天,下个月争取写一两篇出来。可是鸟儿的筑巢和育雏阶段完全没跟上,我还能看到一些它们繁殖期的生活吗,如果看不到实在太遗憾,又要等到明年。
4月有世界读书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因此又录了两个电台节目和一个播客,也是有点多,觉得总在朋友圈转发出来说自己以及书也不好意思了,之后应该也就没了吧。想了想这一年来谈了好几次树和自然,每次都是做了很多的准备认真谈的,不如把它们合辑于此。这些在谈话中出现过的树和风景,也是我记忆中的树和风景,它们都不会消失。
一
《我们为什么总爱凝视大树》
地址:点这里
书刚出来时,在自然笔记小组里做了一次分享。这确实是一个主题很集中很浓缩的关于树的分享,现在看觉得内容还是挺丰富的,只是讲得有点浅,我一直想有时间可以把它延展成一篇或几篇文章。那时候还很紧张,也不好意思,做PPT时都没有把自己的书封及内页图片放进去,现在已经变得很好意思了,并且讲话也比那时稍稍流利一些了,是一个可见的历练和变化过程。就到眼下这个样子吧,以后千万不要变油滑&圆滑……
二
《看树,在气候变化时代且治愈且伤感》
地址: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23161c5b5b1603e754c92d6
“随机波动”的朋友们邀请我来聊了一期春天和自然的话题,收到访谈提纲时都觉得感动,一份如此认真、深入、详尽的提纲,是三位主播各自从不同角度列的问题,我也花时间好好准备了一下,有几个问题想得都觉有点烧脑,因为可能是我过去没有想过的角度,那么我就要好好对待这些精心准备的问题,拿得出很好的思考。大家都是有媒体经验、采访经验的人,懂得引导话题、互相抛出问题,这也是我感觉比较有深度的一次交谈。我们从约定时间到聊天到剪辑好的音频、精读文字发出来,就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可以感受到三位主播之间的默契,“随机波动”的议题一向也有人文关怀,从近一段时间“隔离来信”也可以体会到。
播客开头那只曲调多变、擅唱的乌鸫,正是几年前春天我在植物园里录下来的,也是我在书中《十三种观看乌鸫的方式》里写到的其中一只,之琪为它歌声配的音乐这么合宜,像量身定做一般,乌鸫在与音乐的旋律互动着,我反复听了许多遍一直在笑。今年春天我仍然在仔细地、怀着格外喜爱的心情无数次听乌鸫们的歌唱,在蓝天里、在黄昏时、在人声沸腾处、在僻静树林间。之琪这段配乐让我再度想到那些音乐、人与鸟之间的事情,我应该赶快看完几本想看的书,可以再为鸟儿的歌唱写一篇稍稍深入一些文字。
三
《每一处未被发现的风景都是荒野》
地址: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24c5c9ad01d114df44b1561?s=eyJ1IjoiNjAyMTBmYTFlMGY1ZTcyM2JiMjBjOGQzIiwiZCI6Mn0%3D
去年夏天刚巧我回家时和书枝聊了一个关于荒野的话题,有人说我们“ 像是在叽叽喳喳开会的小麻雀 ”,当然是个善意的评价,总之聊得很欢乐就是了。录之前书枝说她因为事情心情不好,所以若说不好让我多担待,而实际是她说得很好,就像是那个说昨晚没复习结果考了100分的同桌。我自己倒是紧张了好久,我平常很害羞当众讲话,也很害怕讲着讲着忽然词穷,我很容易受自己的心理暗示,比如以前工作做采访的时候,如果交流的氛围很不好,我在心里想着“真是尴尬”,那就是真的完了,我问出去的问题和接住的话会因为这样的暗示而变得愈发苍白,仿佛有个冷眼的自己在旁观这个控不住场的自己。
疫情期间,跳岛又把这重新播了一次,前面主播加了一段话,所以我放上最新的音频链接。上海、吉林所遭受的管控、苦难,让我们觉得享受正常、发些花草的照片好像都不应该(此时北京疫情也加重且管控严格了),然而,豆瓣友邻王这么说的话非常安慰人,她说,“发啊,古人还说,远望以当归,长歌以当哭呢!这个时候更需要诗和美,不能被灰暗吞噬,别让它们乐见其成。继续做自己的工作,有可能的话,保存现在所见证的痕迹,留给未来的人。”我一向心态比较稳定,然而这一段时间以来,也是很艰难地在让自己勉强保持住稍好些的心绪和工作节奏。
四
《如果你emo了,就去看树、看花、看野草》
地址:
http://ny.zdline.cn/mobile/digital/?id=158855&sm=app&nt=mg
前些天很有幸有这样一个机会,与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杨永川老师、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丘濂一起聊了聊树。丘濂做节目很认真,她长期关注城市里的自然这个话题,其实已经有一些博物学的底子了,她想看看我是怎么做自然观察的,约了一起去植物园,时间因为各自都有事往后延了一段,好在总算成行。我们在北植看了一些植物,又想去南植,却刚刚好过了能进门的时间,留下一些遗憾。
杨老师是专家,专门研究古树分布格局、形成机制和保护策略,他对自然、城市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深的思考,比如他有一个研究重庆城区石墙景观植物构成的小课题,他在一席也讲过城市里千篇一律又有些可怜的树。我是以做学生的心情来聊的,不过他的研究领域我都非常感兴趣,在对谈前看了许多资料和他过往的文献,都很获益。杨老师在播客中也谈到一些有意思的点,苗圃在主导我们的城市绿化、古树与人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川渝人对黄葛树深深的感情等等。听他讲话能感受到他随和亲切的性情,虽然是连线聊,却无阻隔之感,也很憧憬以后有机会能当面向他请教许多问题、听他讲讲那些在野外考察所遇到的古树的故事。
(封面图是白俄罗斯艺术家Dmitry Kustanovich的作品《早春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