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防溺水、防烫伤、防擦伤......这堂暑期安全课必须好好上→


暑假期间,儿童意外伤害也进入高发期。面对儿童常见的4种非故意伤害事件,如何做好急救处理?随小育一起来看——


儿童非故意伤害如何应对


溺水


这些情况容易导致溺水——


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估计,进入水中便可能导致溺水。


即使是习水性的人,由于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或者游泳的时间过长,体内的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也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


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又惊慌失措,导致溺水。


警惕这些溺水高风险地点——


不同年龄段儿童溺水发生的高危地点不同:


4岁以下儿童的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等。


5-9岁儿童溺水高发地点会涉及水渠、池塘和水库等。


10岁以上儿童活动范围更大,主要为池塘、湖泊和江河等。


关于防溺水这些认识误区要避开——


✘游泳圈、充气的水上玩具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

——错!没有任何设备可以代替成人监护。


✘溺水时,一定会拼命拍水或大喊,能被及时发现?

——错!很多溺水都是悄无声息发生的,而且发生得非常迅速。


✘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错!呛水、抽筋、过度疲劳等都可能导致会游泳的人溺水。


溺水自救的正确做法——


保持冷静最重要,屏住呼吸,放松全身,这时,身体会自然上浮。


尽量把头向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


把身上的重物尽量甩掉,比如书包、鞋子。


身边的任何漂浮物都要尽量抓住,如木板、树枝等,借住它们的浮力浮在水面,寻找机会抓住建筑物、大树等固定的物体。


同伴落水的施救方法——


大声呼救,向周围人求救,有条件的立刻拨打“110”报警。


就地取材,看周围有没有救生圈、竹竿、木板等工具,将其抛向落水同伴,让他攀扶,将其拖拽上岸。拖拽时要伏地降低重心,避免被拉入水中。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口鼻内污物,让溺水者仰头,抬起下巴打开气道,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如果溺水者呼吸、心跳微弱或者都已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不要轻易放弃抢救,特别是低体温情况下,应抢救更长时间,直到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


脱下溺水者的湿外套,擦干溺水者的身体,盖上其他干燥衣物,避免失温。


家长有哪些责任——


当假期孩子自己出门玩耍时,家长一定要做到“四知”:


知道孩子去哪里

知道孩子跟谁一起去玩

知道孩子玩什么

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回来


当家长带着孩子游泳戏水时,也要做到四点:


不冒险:去正规的游泳场所,如游泳池,避免让孩子独自游泳和戏水。


不分心:在孩子玩水时,家长要时刻看护。


不远离: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接触式的看管,确保孩子在自己的身边和周围。


不大意:提前对孩子做好安全教育,下水前熟悉环境。


烫伤


烫伤是热液、蒸汽等引起的组织损伤,是热烧伤的一种。


暑假期间,孩子穿衣单薄,皮肤裸露较多,一旦被热饭、开水等烫到,容易出现烫伤。一旦发现儿童被烫伤,看护人首先应迅速让孩子脱离热源,去除热损伤原因,尽可能使伤情减轻。


环境安全后,看护人首先应判断孩子的意识状态,并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判断孩子的呼吸和脉搏情况,如果需要,尽快开始心肺复苏。如果意识清楚,可采用“冲、脱、泡、盖、送”的方法进行局部处理。


:脱离热源后,即刻用自来水或洁净水冲洗受伤局部以降温。烫伤后的3小时内都应进行冲水。因为即使脱离热源,受伤局部温度仍较高,需尽快降温以减轻其对深部组织的损害。对于不宜冲洗的部位可使用常温水冷敷降温。一般需冲15~20分钟。不要用冰块降温,温度过低可能导致二次伤害。

:凉水降温后,可轻柔地去除孩子的衣物,如果难以去除,可用剪刀剪开。如果衣物和皮肤粘连在一起,切不可强行拉扯,以免加重烫伤皮肤的损害,可待就医后进一步处理。

:去除热源后,如果疱皮没有破,受伤部位仍有疼痛,可继续用冷水浸泡或冷敷直至疼痛缓解,以减轻热效应导致的损伤和疼痛。

:完成前述操作后,可用纱布或干净布单覆盖伤口,避免污染。

:严重者应尽快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切忌在创面上涂抹任何无确切治疗效果的物质,如酱油、醋、香油、牙膏、蜂蜜等,以免影响医生对创面的判断或导致创面感染。如果发生水疱,不要自行剪破,如果水疱已经破损,也应尽量保持疱皮完整。


擦伤、切割伤


暑假期间,看护人一个不注意,孩子身上就挂了“彩”。而擦伤和切割伤是儿童活动过程中常见的损伤类型,损伤程度轻重不一。


受伤后应先止血和清洁伤处。可用干净布料或绷带直接按压出血部位至少10分钟以止血,按压过程中不要反复查看伤口,以免影响止血。污染伤口可先用清水冲洗,尤其是伤口处有沙砾等污染物时,充分冲洗后用肥皂水清理创面,再用清水将肥皂水冲洗干净,然后涂抹碘伏消毒,待创面干燥后可局部涂抹抗菌药软膏。必要时可局部覆盖无菌纱布以防伤口感染,但需每日更换以保证敷料干燥、清洁。


如果伤口较深、穿透整层皮肤,或为伤口边缘不整齐的裂伤,或伤处被污物沾染明显等,都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除了清创缝合等治疗外,医生还会根据患儿的疫苗接种情况和伤口情况决定是否注射破伤风疫苗和/或免疫球蛋白。


在伤口恢复过程中,需要留意有无感染征象,如果伤处红肿加重、流脓、有异味、皮肤温度增高等,均提示感染,应及时就医。如果伤口仅有少量透明或者黄色的液体,属于正常现象。多数割伤和擦伤可在7~10日自行愈合。


动物咬伤


随着家养宠物越来越多,动物咬伤成为儿童常见伤害之一。犬咬伤(60%~90%)和猫咬伤(5%~20%)列于哺乳动物咬伤的前两位。如果孩子被动物咬伤了,除了尽快就医,作为看护人还能做些什么呢?


4岁以下的儿童,约2/3的犬咬伤位于头面和颈部,对于头面部损伤严重的儿童,在等待急救人员的同时,还应注意其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保持气道通畅,如有呕吐物要及时清理;如意识丧失、自主呼吸和脉搏消失,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如孩子一般情况尚可,看护人应立即对创面进行处理。


止血:如果伤口持续流血,应直接用干净毛巾或衣物压迫止血。

冲洗:被咬伤后3小时内进行充分的伤口冲洗和清洁,有利于减少伤口感染和狂犬病的发生。建议首先用大量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伤口,有条件可以加压冲洗。冲洗后可用碘伏消毒,然后尽快就医。较大、较深的伤口需尽早就医处理,尤其是头面部伤口。猫咬伤创面多在四肢,常比狗咬伤深,更容易引起感染。


动物咬伤后是否需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应根据患儿的免疫接种情况和伤口情况决定,遵医嘱即可。


绝大部分儿童非故意伤害是可以预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伤害没有意外。除了学习儿童伤害的急救知识,看护人更应该在如何预防儿童伤害方面努力。预防儿童伤害,人人都是主角。


来源丨综合健康中国、中国教育报

声明:“沙坪坝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精彩回顾






➤ 疫情防控|点滴微光,可成星海,致敬这群可爱的沙磁教育人~
➤ “节”尽所能|这份科学节水小常识请查收~
➤ 这个夏天,我们在一起——致全区中小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