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春靓丽至情无敌--记白先勇打造的《牡丹亭》

2017-02-24 自在鸟微家园

江南三月,中国苏州。

两千五百年的文化古城唱响了四百年的戏剧经典《牡丹亭》。又是一年春来到,和风熏柳,古城秀出江南水乡的极致。古曲争春,青春勃发,生死爱情,演绎着天上人间的至情。

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和“百戏之祖”的美誉,昆曲这个名词早早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合在一起,如盐入水再难以分开,成为炎黄子孙心目中的中国根。著名的游子作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昆曲之旅》中如是说:“有时候想(家)得特别厉害,可是这个家呢,既不是在桂林,也不是在台北,当然更不是在纽约。这个家并不是具体的家、具体的房子,那它究竟是什么?我想是文化的归宿。我觉得昆曲在家里头,我听到昆曲就回到中国的家。”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宣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中国昆曲赫然在列。这“文化活化石”传唱着最纯最美的声音,营造出最中国化的舞美意境,赢得最高传统艺术的美誉,博得最大的民族文化认同。

白先勇先生追梦到了昆曲发源地苏州昆山。他和苏州昆剧院及地方政府合力打造昆曲经典全本《牡丹亭》,历经八个月的封闭训练,终于在2004年3月底初战告捷。4月20日赴台湾首演。后将辗转香港、大陆以及海外巡回演出。

如花美眷不慕神仙羡鸳鸯

昆曲在大陆式微已是不争事实。全国昆剧团表演人员包括退休在内总数约800人,号称“八百壮士”。上世纪20年代昆曲传习所培养的40多名“传”字辈,现只剩下三位耄耋老人。他们肩负拯救昆曲的命运,学习与继承了400出折子戏。到了张继青、侯少奎、汪世瑜等第二代就只有200多折,况且他们也年逾花甲。目前而立之年的这一代,能演的折子戏数量不到上一代的三分之一。剧目锐减,演员流失,青年观众从剧院中消失。昆剧到了生死攸关的境遇。置之死地而后生,危机的爆发激发了有志之士的思考与拯救的勇气。“大陆有最好的演员,台湾有最好的观众”,两岸的资源互补文化交流,就是解救的良策。

保存传统,传承文化。青春版《牡丹亭》顺应时代呼声,合乎观众要求。把这出明代汤显祖的经典名剧定位在表现青春主题既符合原作精神,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制作方首先在演员的挑选上动足了脑筋。他们把目光放在新人身上,古典又阳光型的俊男靓妹为首选。来自苏州昆剧院的沈丰英和余玖林凭着女性娇好与男性儒雅的形象,幸运地入选为男女一号杜丽娘、柳梦梅的扮演者。两人的剧照一经披露,就赢得观众叫好。其他主要演员都在二十岁左右,女如蝉娟男似潘安,完全媲美于任何一部当下的青春偶像剧。

公开承认有同性恋倾向的白先勇对男女主人公形象有很苛刻要求:“柳梦梅必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书卷气,就像苏州的园林。他们无论是从气质,还是感觉,跟原著都相符合,而且表演的功底也扎实。”这批昆曲的青年才俊再次肩负起拯救中国文化瑰宝的历史使命,俊俏儒雅的外表吸引观众眼球,这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张继青、汪世瑜的昆曲名家的精心辅导,从手、眼、身、法、步的基本功和形体功使得演员得到全面提高。香港著名昆曲研究者古兆生教授专程飞抵苏州给演员们从文学角度讲解《牡丹亭》和昆剧的文化知识。中国著名作家王蒙、余秋雨等大陆名家也应邀到现场观摩指导。

其次,秀外慧中的演员挑选与训练只是昆剧青春勃发的一要素。制作方删繁就简凸现《牡丹亭》的青年男女爱情主线。本次排演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削,从原作的五十五场到现在的二十九场。爱情主题是文学永恒的母题,爱情是全人类的梦想,白先勇先生忙里偷闲四处讲演,宣扬昆剧中古代爱情的表现。他去年在香港就开了四次讲座,都以“昆曲中的男欢女爱”为主题,为中小学生和普通大众普及昆剧。他相信爱情主题是昆剧与现代大众之间的最佳精神桥梁,是昆剧复苏的切入点。

最后,青春版《牡丹亭》还在艺术视觉上做足了文章,完全达到当今时尚“视觉盛宴”或“视觉风暴”的标准。这场大戏的服装设计与舞台美术总监是台湾著名导演、金马奖评委王童,曾在《龙门客栈》、《八百壮士》中等俘获崇高声誉。王童祖籍苏州,苏州园林自然成为他极力推崇的表现风格。他把总的基调定为苏州水乡式的“柔”,采用淡黄、粉红、嫩绿、黛色等主色调;服饰材料选用丝绸,辅以手工苏绣,内容限定中国传统意象如梅、兰、竹等,愈发衬托出演员的古典美,大大地推动了剧中至真至纯的爱情主线的发展。

古老的昆曲,古老的《牡丹亭》;在江南,在今天,又枯木逢春,又燃起勃勃生机。明代“人中美玉”“才貌端妍”的小女子还是今天青春烂漫的杜丽娘。“二十过头,志慧聪明”的柳梦梅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才子。时间在此凝固,惟有真情如涛涛江水绵延不绝。

靓丽的面容,优美的身段,婉转的唱腔,缠绵的爱情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足已让人心醉神迷心旌荡漾。台湾在上演前一个月,票已预定大半。而有些观众已按耐不住内心渴望,早早飞抵现场以期一睹为快。在彩排现场,笔者见到了数位花白头发的台湾戏迷,他们掩饰不住内心激动,连声赞叹。

至情至美惊天地泣鬼神

形式的唯美风格,为的是演绎同样唯美的内容。白先勇先生在谈到这次制作时,首先想到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绝美:“昆曲艺术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而他认为《牡丹亭》是“最浪漫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以艺术的极致来抒发情感的极致,真可谓火星撞地球式的蔚为大观。

汤显祖的《牡丹亭》完稿于明代万历戊戌秋即公元1598年,距今超过四百年。当时清远道人题词叹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为追求纯真爱情甘冒天下封建伦理之大不韪,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杜丽娘做出人类的最大牺牲来谋求爱情幸福和个体解放。可以说,杜丽娘出生入死与书生柳梦梅惊天动地的爱情达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顶点。放眼于当下社会,物欲横流,真情放逐,肉体混同于爱情。一些年轻人为眼前蝇头小利,随便放弃做人原则,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假如我们都能看看杜丽娘,看看《牡丹亭》,凭借此戏剧的净化作用,或许能多多少少洗涤我们内心的污垢,那将“善莫大矣”。

杜丽娘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不愁吃喝,但精神的枷锁却比穷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父杜宝是杜甫之后的名儒,关心自己仕途利益。尽管杜丽娘为单传女,杜宝总耿耿于怀,常流露出重男轻女思想。只希望女儿好好习女工和读书,嫁个能中举的书生以光耀门楣。封建家庭的重男轻女观念和“钓金龟婿”——富贵女婿的期待,把杜丽娘深锁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成长的十几年时间里竟连后花园都没进去过,难怪她看到后花园的盎然春色发出那么强烈的人生感慨。

家庭的束缚外,杜丽娘还受到另一种压迫即私塾教育。教授的是年过花甲的古旧先生陈最良,这位杜丽娘唯一能接触的血缘以外男性,男子汉气概早已了无踪影。私塾教师在“春香闹学”中连小丫鬟都抵挡不过,剧末在宫廷中任事完成了太监般使命,恰恰象征着他男性主体完全丧失。陈最良在戏剧角色中与杜丽娘作为女性对爱情与个体的大胆追求起到反衬作用。他所传授的是传统的《四书》《五经》,一如既往地曲解《诗经》的《关雎》篇。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青年男女之爱敷衍为歌颂“后妃贤达”,抹杀正常的青年之爱。

不得爱,宁愿死!在深重封建势力禁锢下,婚姻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无爱组合。杜丽娘以自己生命为代价,追寻自主的个人之爱。她的死是当时社会礼教“存天理,灭人欲”的反个人情感的必然,她的生是爱情春风呼唤后,情感复苏的结果。

女主人公如此,男主人公柳梦梅也同样痴迷于爱情。青春年少的他偶然得到杜丽娘的玉照,朝思暮想,终于美梦成真,唤醒了死去的杜丽娘。纵览古今中外,惟有古希腊皮格马利翁可比。那位古代塞浦路斯国王,竟为自己雕刻的少女而神魂颠倒,爱慕不已。真情使雕刻少女成真。《牡丹亭》的故事从男性叙述角度来看,是中国的皮格马利翁的再现。至情冲破一切阻碍,战胜生死,有情人战天斗地终成眷属。

青春版《牡丹亭》多处表现爱情主题,倡导人性。溜金王与溜金娘娘就是一例。勇猛威武的溜金王十分惧内,对溜金娘娘言听计从,亦步亦趋。剧尾他们居然学起西施范蠡,放弃功名当上海盗,泛舟湖(海)上,享受人生。还有皇帝、石道姑对真情的洞明,春香性格的率真等。

桃红柳绿,芳菲竞秀,如此美境之中,能欣赏到绝妙的浪漫爱情故事,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当委婉动人的水磨唱腔响起,精致华美的场景浮现,典雅端庄的古老昆剧演绎着妍丽明亮的青春爱情时,我们看见昆曲文化的魅力在苏州这个人间天堂折射出最灿烂的光芒。


来源:《观察与思考》2004年08期   文/卢炜


☆自思自省☆自勉自立☆自语自乐☆自游自在☆

以美启真·以美储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