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黑“一带一路”的四个论调,中国用哪四副牌回应?
本文共4940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划重点
❶ 历经5年,“一带一路”建设已从理念转变为行动。然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攻击仍持续不断。主要有债务陷阱论、破坏环境论、分裂欧洲论和中国撒钱论。
❷ 前三种是国际上攻击“一带一路”建设,是成系统、有计划地抹黑,企图破除国际共识。最后一种多源于国内民众的不理解,但一旦被利用炒作更容易影响国内支持“一带一路”民意基础,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历经5年,“一带一路”建设已从理念转变为行动,从周边走向全球,从倡议成为共识,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果丰硕。然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攻击仍持续不断。
归纳起来,主要有债务陷阱论、破坏环境论、分裂欧洲论和中国撒钱论。对此,有必要厘清事实,认清误区。
债务陷阱论主打“经济牌”,是近两年美西方国家攻击“一带一路”建设最常用的手法,称中国通过贷款的方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合作,使这些国家因缺乏相应的偿还能力不得不向中国“出让”部分国家“主权”。
从本质上看,“债务陷阱论”是所谓“中国新殖民论”的翻版。债务陷阱论最突出的特点是标榜“经济专业性”、“客观公正性”,弱化“政治性”,以经济专业机构炮制,以媒体报道渲染助威,污称“一带一路”建设让沿线国家债务水平激增,沿线国家陷入所谓“债务陷阱”。
债务陷阱论看起来“很专业”,但只要仔细分析就显得有点站不住脚。众所周知,任何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特别是工业化起步阶段,都需要融资支持。没有资金保障,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很难实现。但国际金融融资市场长期被美西方国家控制,要想融资就必须接受苛刻的融资条件。
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于这些国家政府的贷款要求提出了各种附加条款,如减少政府开支、提高进口税、国有企业私有化等。这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得到IMF多边贷款的前提条件,也是在双边发展资金协调机制“巴黎俱乐部”得到其他发达国家的资金支持的前提条件。IMF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要求变化不仅意味着冻结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重建计划,而且可能让国家陷入更大的政治风险。
而中国特色的官方开发金融(Official Development Finance)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给出了最好的选择方案。不管是中巴经济走廊,还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中国都给出了最适合的中国方案。
从效果上看,“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方案给沿线国家“输血”的同时,注重增强沿线国家自主“造血”功能,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电力工程等项目为所在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进步、出口创汇和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竞争力提升,受到了沿线国家的普遍欢迎。
▲2018年上半年汉班托塔港已完成散货吞吐量7.66万吨,滚装业务10.61万辆,油气业务0.43万吨,各项指标比近年同期增长至少两倍以上。(中国新闻网)
例如,针对西方大肆炒作的斯里兰卡陷入“债务陷阱”的指责,斯里兰卡前总统拉贾帕克萨就指出,“汉班托塔港的全部建设费用17.61亿美元,贷款截止日期为2036年。截至2016年底,已经还掉了5亿美元”,“所有贷款都是斯里兰卡港务局(SLPA)从利润中拿出来的,没有任何问题”,“SLPA在港口实现收支平衡前,早已仔细计划了如何筹集偿还贷款的资金,并没有所谓的中国债务陷阱。”
破坏环境论主打“生态牌”,攻击“中国将高污染的过剩产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攻击“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水电项目造成当地生态资源环境破坏,失沿线国家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其突出特点是高举“环保牌”,以“绿色”为幌子,占领道德制高点。
但实际上,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政府都将“绿色”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遵守《巴黎气候变化协定》,逐渐从国际绿色责任和绿色标准的追随者成为引领者。
在中国企业层面,央企在“一带一路”沿线修公路时专门为野生动物留出通道;电站环保标准高于世界银行统一标准;积极为所在国建设医院、学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严格遵守国际通行规则和当地法律法规,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民营企业也肩负起绿色责任,如全球最大的管业集团中国联塑正在借助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把优秀的绿色产品输送出去,同时也实现自身快速资本增值。
在中国政府层面,一是中国倡导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绿色金融等政策。中国推出《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一带一路”沿线的绿色投资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二是中国打造了绿色投资—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的绿色发展全流程。推动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相关投资机构设立专项绿色投资基金,支持绿色产能输出,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投资。将环保要求融入自由贸易协定,建立绿色贸易的标准体系,减少绿色贸易壁垒。中国政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借鉴并引入“赤道原则”等绿色金融规则,推动企业绿色信用评估和征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绿色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环保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开发专门的绿色信贷金融产品,开展环境金融服务创新,鼓励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绿色“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统筹协调了沿线国家与国内相关省份对接。以沿线省份的环保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低碳经济试点园区作为桥梁,把中国在建设环保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低碳经济试点园区的优秀做法与经验传播到沿线国家。
分裂欧洲论主打“政治牌”,是一些欧洲国家针对中国与中东欧、南欧国家加强经贸合作提出的责难,实质上是将“一带一路”建设视为“地缘政治工具”。
例如,对“一带一路”建设和“16+1合作”,2017年德国前外交部长加布里尔在巴黎出席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呼吁欧盟保持团结,要求中国“不要分裂欧洲”,认为“16+1合作”造成了新老欧洲的分裂。德国媒体在2018年8月称“葡萄牙经济正被中国人‘接管’”。
在2008年金融危机十年后,欧洲经济虽正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但欧洲依然很迷茫,分离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悄悄抬头,政治失序、经济失衡、治安失控、新老(欧洲)失和,逆全球化在欧盟内部正暗流涌动。在此情况下,“一带一路”建设就成了迷茫中欧洲一些人的“替罪羊”。
但实际上,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和深层的历史纠葛,中国和欧洲的合作一直很顺利,且与“新欧洲”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创造性开展了“16+1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也为“老欧洲”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中东欧国家已经普遍认同,“发展才是第一要务”,“向东看”趋势明显,在经济上与中国互补性逐渐体现。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机制自2012年启动至今,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进出口贸易额已从2012年的521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587亿美元,增长13%,占同期中国同欧洲进出口贸易的比重由7.1%升至9.8%。同时,中国企业赴中东欧国家投资兴业的热情也不断高涨。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地区投资超过80亿美元。而中东欧16国在华投资超过12亿美元,涵盖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化工、金融、环保等多个领域。
▲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约,收购斯梅代雷沃钢铁厂,保留其5000名员工,成立了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当年12月,钢铁厂就实现盈利,扭转了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图为,厂区内的工人们。(来源:新华社)
在塞尔维亚,被中国河钢集团收购的斯梅代雷沃钢厂已成为塞尔维亚第二大出口企业,至少保住了5000人的就业。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明确强调,“16+1合作”给中东欧国家和整个欧洲大陆都带来了极大利益。“完全可以说,‘16+1合作’是一个真正符合欧盟和欧洲利益的平台。”在希腊,中远海运集团成为比雷埃夫斯港(比港)经营者以来,2016年比港集装箱港口的吞吐量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在德国,位于鲁尔区的杜伊斯堡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世界最大的内陆港。
目前,欧洲特别是“老欧洲”正在逐渐改变对“16+1合作”的偏见。最近德国总理默克尔公开表示,“16+1合作”是一个有益的合作平台,有利于促进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东欧国家与中国优势互补,开展合作是对欧盟内部建设有益的补充,并不是在分化欧盟。
中国撒钱论主打“民意牌”,指责中国政府“好大喜功”,不顾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要用钱地方很多的实际情况,花大钱搞“一带一路”建设。有些人甚至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政府在撒钱,是“冤大头”,“投资都打水漂了”。
实际上,“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发展到新阶段后必然选择,对中国未来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是合作不是援助。确实中国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旧严峻,需要用钱的地方还很多。但中国出资不是“撒钱当冤大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从中受惠,中国也不例外。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到145亿美元,进出口额6.3万亿元,约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5.9%。
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发展新阶段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世界局势动荡,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大国之间的博弈激烈,全球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体制机制弊端和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凸显。面对国内国外新形势,中国迫切需要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也是改革,深化对外开放和加快与国际市场对接,有助于推进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并非中国的独奏,而是世界的合唱。中国只是发起融资方之一,提供关键项目的种子基金,吸引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其他开发机构贷款。
最后,“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经济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治理的框架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是以发达经济体,尤其是以美元和美国为核心的体系。但随着时间推移,全球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了50%,既有国际经济框架包容性缺乏,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不足等缺陷就显得极为突出。由于美联储始终是美国的联储,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美国国内的通胀水平和就业率,其政策与全球经济的需求就不可避免的难以一致。
金融危机引发了美元的信任危机。在全球资本流动已经相当开放的今天,货币政策带来的共振效应、溢出效应和联动效应,已经使美联储对别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放大,有时候实际上甚至是以别国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的。土耳其里拉的突然崩盘再次给新兴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敲响了警钟,中国在这一点上也深有体会。
以上“四种论调”是目前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最常见的错误论调。前三种是国际上攻击“一带一路”建设,是成系统、有计划地抹黑,企图破除国际共识。最后一种多源于国内民众的不理解,但一旦被利用炒作更容易影响国内支持“一带一路”民意基础,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诚然“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推进中很多方面仍需不断完善,在此过程中有不同意见很正常。但是,事实胜于雄辩,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被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接受,中国已与8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3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文件。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共形成了279项成果清单,目前已经有255项转为常态化工作,有24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在政策相通的基础上,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也在稳步推进。
因此,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仅是“一带一路”捍卫全球化、捍卫多边主义的利器,也是反驳四大错误论调最好的武器。
来源/《国是直通车》微信公众号
责编/张广琳 审校/王沥慷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