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丨反复陷入僵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何发展不起来?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

作者:姚遥、贺先青

单位: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中国南海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所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缘起自1999年的区域经济合作论坛,2013年以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成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六个经济走廊之一,承载着各方共同愿景而加快了建设进程。

然而,该走廊建设一直面临困境,特别是印度一些人士对其存在误解与误判,印度分裂割据的历史、殖民时代的政治后遗症、复杂的地缘环境塑造了这种认知障碍和消极态度,进而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构成阻力。

1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三大愿景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连接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缅甸和孟加拉国的经济廊道。从古至今,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和缅甸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当前又共同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现代化任务。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既具有“经济走廊”概念的一般逻辑,也具有“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特征,蕴涵了有关各方相互联系的三重愿景。

一是以互联互通为基础打造国际区域经济带。2013年12月,孟中印缅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中国昆明召开,确定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研究计划,认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以交通干线和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昆明、曼德勒、达卡、吉大港、加尔各答等经济城市和港口为主要节点,连接覆盖中国云南省及西南地区、缅甸、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及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以实现促进次区域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区域经济带。

二是以国际合作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四国一致认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共同目标,就是要促进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除贫困、和平发展。具体包括:建立产业结构合理、产业空间布局科学的次区域国际分工协作体系,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环孟加拉湾自由贸易区,促进次区域内各国和地区内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建立多层次合作对话协商机制,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确保地区能源安全,共同应对自然灾害、毒品、疾病、反恐等威胁,预防冲突。

三是实现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最终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共创美好未来”的畅想;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中国政府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明确“一带一路”从现在到未来的愿景,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

互联互通进展缓慢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发展至今,走过了不太平坦的历程。

经济走廊建设的基本动力来自经济要素的流动,而经济要素的流动成本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走廊产生与发展的根源。故此,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各方积极努力并在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互联互通项目的进展相对缓慢。相较于缅甸和孟加拉国的积极表态,印度方面持消极态度,这构成孟中印缅互联互通建设的主要障碍。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正式提出以来,印度政府迄未出台明确的规划和政策,其“东向行动政策”中关于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内容也始终付之阙如。

具体而言,印度方面对走廊建设和“一带一路”的错误认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认为,中国对经济利益的承诺掩盖了地缘战略意图。印度全球问题研究所主席、前驻哈萨克斯坦大使萨杰哈尔提出,中国意图“通过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等加强在印度洋地区的存在,进而包围印度。”印度中国研究所所长乌伯罗伊也提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使中国伸入阿鲁纳恰尔邦(中国称藏南地区)的“窥探距离”之内,这将使印度面临着中国势力进入该争议地区的战略风险。

第二,印度认为,中国实施的是利己而非利他的经济战略。新加坡南亚研究所印裔研究员辛格认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主要是为了促进中国云南省及邻近省份的经济繁荣,对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的好处却微不足道,三国皆与中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经济走廊或只会恶化它们的贸易赤字,从而失去经济主权。

第三,印度认为,中国在走廊建设中的单方面影响力太大。中国云南省在走廊建设中的枢纽性角色给印度造成了外交难题,因为印度东北部没有能与云南实力相匹配的省份。实际上,印度东北部历史上是与东南亚互联互通的必经之地,现在则成为跨国犯罪和族群冲突的主要来源地,不仅经济发展滞后,更与印度中央政府关系不睦,存在着声势浩大的民族分离运动。

第四,印度认为,中国的不友好行为导致两国的政治互信缺失。印度卡茨国际经贸与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查特吉坚称,中印之间缺乏政治互信“是由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友好行为”,比如中国不积极解决边界问题、不支持印度在联合国“入常”等,与此同时,中方倡议的中巴经济走廊经过了印巴两国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进而造成了主权问题。

印度之所以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乃至“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认知困境,追根究底,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印度分裂割据的历史限制了印对中国“和合思维”的领悟与认同。印度不断遭遇外患,种族与宗教林立,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

第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强化了印度的不安全感和对立意识,强化了印度争夺势力范围的零和博弈思维。这种对立状态,直接造成了印度对中国同时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的猜忌与反感。

第三,从二战结束到冷战结束,当代地缘政治环境进一步塑造了印度的强权政治思维。印度独立后,在美苏两个新兴强权所塑造的国际结构中,逐渐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强权陷阱”,即一方面警惕并防范国际强权,另一方面自身又意图成为地区强权。美国学者卡普兰预言印度洋将是21世纪的中心舞台,作为崛起性的大国,中国和印度在此舞台上的竞争将更加引人注目。

3

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意义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具有明显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潜力和底蕴来自中方所秉持的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要想突破瓶颈、找到出路,当务之急是推动印度方面走出认知困境,并警惕域外强权在中印之间设置障碍,同时加快与孟缅两国的先期合作以形成示范效应。

从更深层意义上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光明前景来自中方所坚持的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来自与沿线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愿景。

第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体现了中华传统“多元共生”的和合思维,具有深厚文明底蕴。

第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继承了茶马古道的历史实践,在沿线国家及其民众中具有感召力。茶马古道沿线国家形成了多元包容、彼此互信的文化格局,造就了茶马古道和平而热络的贸易软环境,各种不同文明在孟中印缅地区交融共生,进而促进了茶马古道的持久繁荣。

第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体现了中国“合作共赢”的当代外交逻辑,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必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在中方的认知逻辑中,任何单纯利己的倡议计划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整合并对接沿线各国的发展利益并实现合作共赢,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才可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从实践意义上说,要想突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瓶颈和障碍,需要印度调整认知,主动权掌握在印度手中。正如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所言:“中印如何共处,如何看待彼此发展,如何判断彼此意图,这是关键问题”。为此,中国应在建构认同、引导舆论方面更多着力,推动中印两国各界妥善管控分歧、聚焦合作共识。

在积极引领中缅孟三方合作的同时,中方应注重使发展成果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印度方面早日放下心理包袱、走出认知困境。恰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言,“我们可以给印度方面更多的时间”,对很多其他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已成为巨大的发展机遇,“早参与,早受益;多参与,多受益”。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


责编/刘梦  审校/刘梦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