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短板在哪?交通和能源需求最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走出去驿站 Author 秦庚

本文共1330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划重点:

  据最新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国家交通和能源行业的发展需求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东南亚地区需求最大。据预测,未来2—3年“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仍然表现良好。

  商业银行和专项基金等私人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和资金规模均有所上升,或将成为基础设施融资创新的新兴力量。

今天(30日)上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编写的《“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在澳门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发布。

报告以71个重点国家(63个“一带一路”国家和8个葡语国家)为研究对象,从发展环境、发展需求、发展成本和发展热度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基础设施行业发展情况。自2017年首次推出,今年是连续第三年发布。

《报告》显示,当前,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更加多样,私人资本参与的规模有所上升;沿线国家参与基建合作的热情持续升温。“一带一路”国家交通和能源行业的发展需求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东南亚地区需求最大。据预测,未来2—3年“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仍然表现良好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国家呈现五大特点和趋势

▲近十年“一带一路”国家基建发展指数变化。(图片来源:中国商务新闻)

“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虽略有放缓,但仍保持较高水平。2019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稳中略降。但综合五年来的发展表现来看,该项建设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未来2—3年“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仍然会有良好表现。

▲上表分别为2019年东南亚国家指数排名和国家指数排名及变动情况。(图片来源:《“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2019)》)

各地区基础设施发展仍不平衡,东南亚继续领先。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相对有利的基建环境,东南亚地区保持强劲发展态势。而中东欧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在七个地区中排名最后。从国家来看,印度尼西亚、越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基斯坦和俄罗斯分列国别指数前五名。

▲2018年交通行业占比情况。(图片来源:《“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2019)》)

交通和能源业发展需求强劲,为国际基础设施合作注入活力。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拉动,“一带一路”国家交通和能源行业的发展需求明显高于水务和通讯等行业。各国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互联互通项目建设需求巨大,以风电、太阳能、核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项目成为能源行业投资的重点领域。

▲多边金融机构对“一带一路”国家项目资金支持情况。(图片来源:《“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2019)》)

多元化资金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发展,吸引私人资本参与成为共识。当前,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各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主权投资基金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但远不能满足各国庞大的基建投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和专项基金等私人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和资金规模均有所上升,或将成为基础设施融资创新的新兴力量。

▲“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私人投资额变化情况。(图片来源:《“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2019)》)

“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合作模式推陈出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优化营商环境,并相继加大基建支出,鼓励跨境投资合作。各参与方的合作模式推陈出新,除双边合作之外,第三方市场合作和多边合作的项目也日益增多,沿线国家对参与“一带一路”基建合作的热情持续升温。

另外,“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也面临的诸多挑战:

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建设极易受到各类突发事件的冲击;

美国单边主义扰动国际经贸及投资环境,国际基础设施合作不确定性增加;

施工标准差异问题日益突出,对多国共同实施基础设施项目产生实际影响;

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对各国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对此,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提出了三点建议。他认为,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以“互联互通”建设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质量效益;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依法合规参与项目建设,以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带动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加强全流程风险管理,合理利用金融、保险工具,保障“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行稳致远。

扫这里,看报告全文!


来源/走出去驿站  作者/秦庚


责编/张广琳  审校/刘梦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