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澳门广州入局,大湾区赢了长三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进化论 Author 朱玫洁
上周末,在第八届岭南论坛上,一个重磅消息传来。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晓军在论坛上表示:澳门证券交易所方案已经呈报给中央,希望能够将澳门证券交易所打造成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纳斯达克。
虽然尚未实锤落地,但此风一吹,也足够吹皱一池春水。
众所周知,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和重要支撑,而证券交易所,作为一个“撮合”平台,可以汇聚金融机构、人才、资金、信息,塑造着一个地方的金融实力。
也因此,多年来,对于内地第三个证券交易所,诸多城市都有意“拿下”。西安、天津、重庆、成都、乌鲁木齐……很多城市的官方或民间都有过讨论。
而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大湾区是否还需要、能容纳第三个证券交易所?
根据此次透露的信息,澳门证券交易所定位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纳斯达克”。划重点,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民币离岸市场,一个是纳斯达克。
先来看纳斯达克。稍有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偏向于科技类公司、创业型公司以及新经济类公司。申报中的澳门证券交易所,目前也希望聚焦于这一领域。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看来,这个定位立足于专业化发展,比较准。
在他看来,很多比较大的交易所基本是综合化的,比如纽交所,不过国际上也有很多小而美、专业化的交易所,比如卢森堡。它专门针对国际债券交易,也发展为全球第一大国际债券交易所。“对于相对偏小的经济体(如澳门)来说,要设交易所,它一定是专业化的。”
同样,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这样一个专业化交易所,“恰好也有市场空间”。
余凌曲认为,现在深交所虽然有创业板中小板,但在国内资本市场改革还没有这么快的情况下,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在排队。而对于一些互联网企业、科创企业来说,上市机会很重要。通过上市,一方面是资金,另一方面是拥有上市公司的身份,去开展并购等外延式发展也有很多好处。
“一个企业如果在高速发展的几个阶段,没有找到档期上市,在错过之后就可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上市)基础了。实际上这样的科技型企业非常多。”
本次论坛中,何晓军也提到,广东现在有600家上市公司,4.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换句话说,上市公司数量只占广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左右,“太少了,所以说,深交所和上交所完全不能满足”。
实际上,他在这次讲话中特别提到,广东虽制造业发达、消费活跃,“但是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短板”。
何晓军表示:“我们停留在工业制造业这一端,并没有往前端的基础部分去延伸。”他希望,金融作为引导资源配置的工具,用政策性金融,包括中长期信贷保险资金等,进一步支持基础研究问题。
不仅是服务更多广东乃至全国企业上市需求的问题。余凌曲谈到,这个可能诞生在澳门的证券交易所,“也可以利用它的国际化优势,引进欧洲乃至全球资本企业”。
在国际化方面,澳门有其独特优势。
此前,澳门万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刘雅煌曾谈到以下几点:
一是具有自由开放的经济贸易环境,自由兑换的货币制度,低税率的税收制度,及时的信息流动,高效的金融监管;
二是澳门资金流动量大且高度国际化;
三是澳门法律制度在与境内法律高度融合的同时,也有着与全球资本市场接轨的法律体系……
当下,澳门也是我国离岸金融中心之一,与中国内地、开曼群岛、美国、英国等国家资金往来密切,金融交流频繁。
实际上,早在今年初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就给予澳门建立“中葡金融服务平台”的新角色,并提出“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其实质,也就是人民币离岸市场。
法律学者缪因知认为,所谓“离岸市场”,是指澳门证交所可以允许企业以人民币、而非澳门当地货币为发行融资货币和交易计价货币。“内地企业可以通过在澳门发行股票来吸纳境外人民币回流……如果外资企业在澳门上市吸收人民币,则意味着中国股市的‘国际板’在澳门亮相,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又迈出坚实一步。”
也就是说,澳门亦可凭借独特地位,承担中国与世界之间金融联系的一个“桥头堡”角色。
“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正是要建设国际金融枢纽。”余凌曲说。
除了“胎动”中的澳门证券交易所,广州心心念念十几年的期货交易所,也有新动向。何晓军透露,广州期货交易所已在部门征求意见,今年年底前有可能批准。如果落实,这也是26年以来,证监会放闸的第一个期货交易所。
粤港澳大湾区将迎来两座交易所?中国金融中心格局将如何重塑?这是各界都在关注的问题。
对此,余凌曲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并没有说要将谁建设为一个金融中心,而是把大湾区视为一个整体,定位为国际金融枢纽。
以前余凌曲及研究团队曾作过对比,将香港和深圳两个城市的金融中心指标相加,一些指标已超伦敦,甚至是纽约。
“如果再落地新的交易所、新的金融资源,那么粤港澳发展成为与伦敦、纽约媲美的金融第三极,应该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只叠加指标并不意味着什么,还需完成彼此间的化学反应。
在大湾区金融方面,余凌曲认为,这种联动关键还是要素联通。“大家最关注的一个是资本,一个是人才。比如说内地资本去香港,香港资本来内地,尽管两边资本量都非常充裕,但还达不到互联互通的程度,目前需要通过固定的一些通道(比如深港通)。人才方面,深圳总说自己最大的短板是人才不足、国际化人才不足、高端人才不足等,实际上,深圳与香港距离虽近,但香港的人才在深圳落地还是有一些限制和困难。”
与长三角的金融发展相比,大湾区的相对短板也在这里。“长三角内部要素流通更为顺畅,而且各城市间结构也相对稳定,就是一个中心,其他城市各自定位非常明确。”余凌曲谈到。
实际上,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互联互通正是一个重要目标。
从另一面看,大湾区较长三角的相对优势,正在于更多率先探索的空间、更大开放的可能。“长三角在中国版图上是一个‘系统重要性’区域,就开放而言,不太可能先于国家资本项目开放达到一个更高水平。”余凌曲认为,“但粤港澳这边便于先行先试,其某些领域开放程度可以较全国整体水平高出几个台阶来尝试,对于试错、风险的包容度相对更高”。
同样,基于更高的开放可能、特别行政区的国际化基础,余凌曲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较上海等城市,更具有能力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金融枢纽。
来源/城市进化论微信公众号 作者/朱玫洁
责编/张广琳 审校/王沥慷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