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丨“一带一路”中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与可行路径

本文共5679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作者:张明职务: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在对新一轮的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的探索中,人民币国际化应先进行周边化和区域化已经成为共识,“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地认可。事实上,“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平台。“一带一路”沿线覆盖多数中国周边国家,经贸往来较为密切,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产业投资等均面临巨大的投融资需求。这一过程为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流通和使用创造了广阔空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加强人民币建设也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

本文将归纳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新一轮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带一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路径。01

 “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和障碍

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固有的经济金融环境制约人民币的广泛使用。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约有1/3的国家属于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部分沿线国家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中亚、西亚北非以及中东欧等国家普遍银行规模小,金融市场体量有限,难以为人民币业务的开展提供良好支持。其次,在金融开放方面,一些国家仍存在市场准入限制、外汇管制等严格监管政策,从而影响人民币跨境流通和使用的成本和难度。例如,阿塞拜疆金融体系开放程度不高,实行严格的外汇监管制度,限制外资进入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再次,沿线部分国家中国家风险较高,经济环境波动、政治动荡影响币值稳定,增强货币交易和结算的不确定性,投融资风险较高,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平稳推进。第二,人民币相关的金融基础设施在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相对匮乏,金融“走出去”尚未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沿线国家的人民币清算行、金融机构分支的数量还比较少。从中资银行的海外分布来看,阿联酋、俄罗斯、越南等国家的银行分支机构较多(见表7),目前沿线仍有约40个国家没有中资银行网点设立,当地企业在开设人民币存放、结算等金融服务账户仍存在障碍,这也导致了人民币的使用意愿较低。通过对银保监会以及各银行官网数据的整理,我们发现:从银行主体来看,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在金融“走出去”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海外分支机构数量占海外分支机构总数的64%,其余银行海外机构仍比较少。除银行以外,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的海外布局仍比较少,可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限;征信、评级等配套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较低,股票、期货、黄金等交易所的金融合作还未深入开展,不同金融市场间互联互通进展缓慢;因此现有金融基础设施还不足以对开展境外人民币信贷、债券等投融资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另外,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仍以中国金融机构为主,沿线国家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仍比较低。第三,中国在岸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有待提高,人民币回流缺乏畅通的渠道。根据中国银行2018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境外企业不接受人民币计价最主要的原因是境外人民币来源不足以及人民币投资渠道有限。目前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回流渠道畅通,出口商品和服务选择人民币结算可由交易双方协商决定。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回流主要通过在离岸和在岸市场进行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实现。在过去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下,离岸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受套利套汇的投机需求驱动。在2015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后,香港等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收缩,可供投资的金融产品有限,作为人民币回流渠道的功能减弱。在岸金融市场的开放成为大势所趋。2015年后,开放在岸金融市场的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境外投资者在主体资格、投资额度、产品种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限制,较高的交易成本制约了人民币的顺畅回流。另外,国内金融市场还有待深化,目前缺乏与美元、欧元等货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相竞争的人民币金融产品。第四,货币惯性的存在加强了影响人民币结算计价功能的提升。结算和计价的货币选择具有惯性,过去结算计价货币的选择更倾向于继续延续。周天芸认为网络外部性存在促使更多的货币使用者产生继续使用这种货币的心理暗示,强化了货币惯性。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货币的国际化过程。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跨境贸易和投资的计价中仍对美元有较强的依赖。Ito与Kawai认为中国的东亚邻国习惯于在跨境贸易与投资中使用美元,这将增加人民币在该区域成为主要计价货币的难度。特别是在大宗商品领域,“石油-美元”机制巩固了美元作为主要计价货币的地位。另外世界外汇风险管理多数也以美元计价,可以规避美元计价带来的汇率风险。而相比之下,人民币在大宗商品计价、外汇衍生品等方面仍与美元等国际货币有较大差距。

02

“一带一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路径

针对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存在人民币使用水平低、发展不均衡等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未来可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中产生的广阔空间和机遇,推动新一轮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体可沿着以下可行路径展开:(一)挖掘 “一带一路”沿线真实人民币需求,重点发挥人民币在投融资活动中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始终坚持需求驱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真实需求的存在是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基本推动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为这一模式创造了良好契机,应挖掘和培育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真实需求,以拓展人民币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范围和领域,增加人民币的使用规模。“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为这一模式创造了良好契机。首先,巩固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跨境结算的基础性交易需求。依托于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和良好的经贸往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根据商务部披露,2013年至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由于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仍比较低,未来应继续推进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接受度。除了在实物贸易领域,人民币可加强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使用。电子商务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数字行业,跨境电子商务增长迅速。根据《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8年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1347亿元,增速达到49.3%。“一带一路”倡议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未来应鼓励中国的电商网站、跨境电子支付系统等采用美元-人民币双标价,推动人民币结算,从而增强沿线国家对人民币的民间认同感。此外,在配套设施方面,应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信用证、保函、海外代付等便捷金融产品,继续拓展双边互换协议,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易需求。其次,加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投融资活动中的使用。殷剑峰在分析日元国际化的失败的基础上,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应采用“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模式。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加快,企业跨国经营实力增强,这一模式在近年来逐渐具备了现实基础。产业园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共建设56个经贸合作产业园,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中国的跨国企业可依托产业园等模式“走出去”,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在这一过程中增加当地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另外,“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等存在巨大资金缺口,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研究课题组估算,2016-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合意投资需求至少为10.6万亿美元。资金缺口产生了大量的投融资需求,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通过银团贷款、丝路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国际债券、公私合营(PPP)等多样化方式进行融资,增加人民币结算计价的比例。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宣布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约3000亿元,二者均为人民币计价。(二)以大宗商品为重点推进人民币计价职能提升成为大宗商品计价货币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前提。在新一轮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可重点推进大宗商品领域的人民币计价。“一带一路”沿线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能源资源丰富,在能源合作中推进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的期货和现货市场前景广阔。目前石油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尝试已经有序开展。中东、中亚地区以及俄罗斯均是石油生产大国,而中国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双方互补性强,建立“石油-人民币”机制,有利于突破美元在大宗商品定价方面的垄断地位,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积极推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中占有重要地位,若能在大宗商品贸易中广泛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将会大大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随着“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合作的深入开展,加强大宗商品现货的人民币计价结算,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奠定基础,使其拥有真实的现货交易需求。2017年10月后,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部分以人民币结算,2018年中国石油公司与中东签署首笔以人民币计价的石油进口协议。此外,可通过加强与中亚、中东国家和俄罗斯的货币互换合作,增加这些国家人民币清算行的设立,为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计价结算提供流动性支持。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2018年3月,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正式挂牌交易,是中国首个以人民币计价、允许境外投资者直接参与的期货商品。根据《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9)》,截至2018年8月INE原油期货总成交量已超10万亿元,跻身亚洲最大、全球第三大的原油期货交易市场。鉴于中国原油的主要进口国以及中国周边的主要用油国,大多数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张明和高卓琼提出应将原油期货人民币计价、石油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在推动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计价的基础上,沿线石油国及其他国家可以将持有的人民币投资于原油期货市场,从而形成“石油-人民币”机制,打破大宗商品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计价体系。另外,未来应继续丰富期货品种,如推出人民币计价的铁矿石、天然气期货产品;进一步推动期货市场的开放,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境外投资者投资于人民币计价的期货产品,形成开放透明的大宗商品人民币价格体系。(三)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岸-离岸”市场良性互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在金融交易方面的计价职能是推进新一轮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方向。这需要各类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各国中央银行的广泛参与;需要不断创新丰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包括人民币存款、债券、股票和基金产品等,也包括期货、期权等人民币衍生品以规避汇率风险;更重要的是需要搭建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市场的良性互动平台。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境外人民币流通的重要平台,人民币金融产品的丰富离不开离岸市场的支持。过去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以香港、伦敦等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主,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产能合作等活动中用于结算计价的规模有望增加,将产生对存款、债券、股票等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投融资需要,进一步发展离岸市场、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具有现实必要性。离岸市场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投资活动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经营风险和环境风险,离岸市场可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专项融资和风险管理服务。未来应侧重人民币离岸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如阿联酋、卡塔尔、新加坡等地的布局,扩大离岸市场规模。此外,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需要东道国法律政策的制度支持,需要中外各类金融机构的参与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不断创新债券、股票、贷款、外汇等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人民币在岸市场的双向开放是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关键。近年来,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机制相继建立,额度限制逐渐取消,加强了内地和香港股市和债市的互联互通;2018年,中国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2018年中国债市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这一系列进展举措有利于吸引大量的境外投资者,反映了中国在岸金融市场逐步走向开放的趋势。未来的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将围绕逐步放宽境外投资者限制、加强中国与境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丰富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品种、提高中国金融市场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等方向有序推进。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人民币区域化前景,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政策可向“一带一路”沿线倾斜,例如提高沿线国家的RQFII的范围和额度,重启QDLP和QDIE,加强与卡塔尔、迪拜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市场互联互通等。在岸市场的逐渐开放不仅有利于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改善国内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行为,也将促进“在岸-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良性互动,形成顺畅的人民币流出-回流机制,吸引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石油人民币及其他离岸人民币回流投资,提升人民币作为金融计价货币的地位。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是提升人民币计价职能重要抓手。无论是人民币的跨境结算,还是人民币计价金融市场的发展,都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持,金融基础设施也是建立“在岸-离岸”市场机制的基础。未来应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CIPS)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分布,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等金融较为发达的地区增加人民币清算行的设立;鼓励中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走出去”,推动征信、评级机构等机构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吸引国际金融机构、海外央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加强不同地区金融市场间的互联互通。


相关链接:

聚焦丨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十大里程碑事件

观察丨潘功胜:人民币国际化十年回顾与展望

观察丨关于“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央行前行长的六个思考



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20年第1期(节选)


责编/王沥慷   审校/赵银平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