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丨供应链本土化,拉美能否借势而行?
8月26日,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报告,解读并预测了拉丁美洲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方向。报告从供应链本土化的角度,解读了这一趋势为拉美地区创造的机会,以及拉美各国借此实现供应链整合的不同可能性。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于1994年生效,这份协议使得墨西哥成为整个拉美地区供应链整合最为成功的国家。而2020年7月生效的美墨加三国协定,则进一步推动了在拉美地区的近岸生产。随着新冠疫情暴露出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加之拉美地区对北美市场的廉价运输成本,当下正是拉美地区实现供应链本土化和提高生产力的黄金时机。
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疫情已导致墨西哥在美国进口中所占的份额大幅下滑。5月,美国从墨西哥进口量仅为从亚洲进口量的20%。而纵观整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之所以迄今未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因为它作为自然资源提供者处于供应链底层,还受到了一些其他因素的阻碍。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极大地限制了拉美地区的发展。据估算,拉美地区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不到GDP的3%,而反观东亚地区,这个数据则接近8%。
大量研究指出,拉美地区需要投入GDP的4%到8%来建设基础设施,这不但可以为实现工业化打好基础,而且有助于缓解气候变暖,并增加供应链弹性。
然而,鉴于疫情对全球各国公共财政的冲击,拉美各国政府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从地理环境角度来说,拉美地区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南美大陆上的运输距离遥远,特别是从农产品和矿产丰富的内陆地区到各个主要港口之间。
曾有过一些大型项目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却未能成功推进,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地的腐败问题,给国际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而近年来,拉美各国在流程透明化和监管制度改善等方面并没有实现平衡发展。
尽管部分国家的物流能力薄弱是拉美地区没能融入全球主要供应链的主要原因,但是该地区也同样面临着其他挑战,比如迎接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随着各行各业都在在逐步向供应链流程中加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能力是拉美各国必须具备的。
经济学人智库的全球商业环境排名中,有一项评比指标就是通过综合衡量科研经费、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质量、专利申请和技术应用等因素,来评估地区的技术准备水平。评估结果显示,智利、墨西哥、阿根廷和哥伦比亚在拉美各国的排名中脱颖而出。
劳动力成本是另一个推动供应链转型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虽然相比于一些东亚经济体,拉美仍处于劣势,但情况正在变好。过去20年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这意味着大多数拉美经济体的竞争力增强。
尽管目前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仍然低于墨西哥和拉美其他主要出口国,但是这些国家的工资水平都在迅速提高。数据显示,当前拉美的劳动力成本比世界上其他一些关键经济体更具竞争力。
此外,对于一个劳动力市场的评估并不局限于成本问题。是否能够提供适应高新技术生产需求的成熟劳动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这一点上,拉美各国的情况好坏参半,不同区域间差别很大。
但是总体来看,拉美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东亚地区。这一结论基于多项测试的结果,其中包括经合组织发布的PISA测试,测评受试者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技能。
当地经济政策也是供应链选址过程中一个不能忽视的要素,这其中包括私人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自贸协定的普及程度和行政效率等。经济学人智库评估了这些因素,并综合了先前提到的基础设施、技术准备和劳动力市场等指标。
结果显示,拉美地区最适合供应链整合的经济体是智利、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巴西。
考虑到当地投资的粘性,这种先行准备非常重要,因为将制造业进行地理位置的转移是艰难且昂贵的。企业希望增强供应链的多样化和弹性,这个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是在重新选址和搬迁时需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条件。
当然,对于不同的行业,情况也不尽相同:搬迁一家纺织厂就可能会比搬迁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容易得多。
总之,在多种利好因素的影响下,拉美地区显然有机会在供应链本土化趋势中获益,借此机会促进本土供应商的发展,进而推动地区内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向价值链的上游移动。但同时,经济学人智库的分析也表明,拉美各国可能很难实现利益均摊,很多国家在克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多种困难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相关链接: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编译/于慧宸
责编/曹家宁 审校/陈晓宇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