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丨专访商务部研究院齐冠钧:如何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

共同发展的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22-03-20

1995年,中国就有了农业“走出去”的提法;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把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

20多年间,中国农业“走出去”经历了从民间启动到国家战略实施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几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促使中国企业掀起新一轮的海外农业投资热潮。

中国农业“走出去”有哪些新趋势?“十四五”期间,国际农业合作将走向何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齐冠钧在接受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农业“走出去”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合作成为沿线国家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要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这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

▲ 在湖南农业大学油菜机械起垄栽培试验田里,喀麦隆小伙楚柯(左)和同学一起记录油菜生长状况。(来源:新华网)

“一带一路”倡议为农业“走出去”提供了发展契机

农业增加值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除中国外,有6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已在境外实施了850多个涉农项目,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农业投资合作项目达657个。截至2019年3月,共有80余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农(渔)业领域合作文件,其中民营企业项目占比89%,投资存量达到94.4亿美元。

中国一带一路网:目前中国农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齐冠钧:“一带一路”沿线分布有多个农业国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农业增加值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除中国外,有6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伊朗。农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比较高,如2019年埃塞俄比亚农业增加值占该国GDP比重达33.88%;柬埔寨、缅甸的占比均在25%以上。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大多数沿线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作物单产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沿线国家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缺乏技术和资金,急需通过吸引外资与国际合作来缓解本国农业困境。

据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共有80余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农(渔)业领域合作文件,同时签署《关于合作编制柬埔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农业发展规划》等多个中长期农业发展合作规划,这些都为推进“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中国已在境外实施了850多个涉农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农业投资合作项目达到657个,其中民营企业项目占比89%,投资存量达到94.4亿美元,较5年前增长70%。农业投资合作已从早期的种养环节,发展到加工、储运、贸易等多环节共建,有效带动了合作国粮食、棉花、畜牧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境外园区不仅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分享发展经验,更是成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 在柬埔寨桔井省的柬埔寨—中国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内,工人给香蕉套袋。(来源:新华网)

中国一带一路网:农业“走出去”有哪些模式?

齐冠钧:中国农业对外贸易发展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开始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最初的农业对外投资行业集中于种植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投资多是针对基础农产品的投资,生产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缺少深加工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且参与对外投资的企业多为我国大型国企,中小企业参与较少。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走出去”不再局限于种植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投资,而是根据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扩大对外投资的领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产业机制,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扩大,如今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模式呈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如支持沿线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用物资设备、转移适用农业技术、建设包括冷藏生产作业园、大米加工区、粮食仓储区、面粉加工区等功能齐全的农业产业园,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展开合作,为全球11个国家的13个项目提供支持等多种模式。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农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有哪些优势?

齐冠钧:中国是农业生产和贸易大国,在种植、农艺、农业装备、水利建设等诸多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和技术水平,引进中国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充分开发其农业资源。同时,中国注重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农业发展经验,转让农业实用技术,派遣农业专家组,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开展农业合作项目,鼓励中国企业在适宜国家开展大规模种植、畜牧养殖、粮食仓储和加工,通过“中国方案”盘活海外农业要素,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

从另一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具有丰富的农业土地资源,但普遍缺乏农业技术和资金,为此各国越来越重视吸引外资和改善投资环境,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相继出台了《国际投资保护法》,还与中国分别签订了《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提高,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投资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迫切希望与中国在农业领域开展经济合作,我们可以通过在该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开展农业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

多区域、多形式,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新趋势

截至目前,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专家被派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接受培训,学习两系杂交水稻技术。中国杂交水稻在海外示范种植成功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比如,在东帝汶共计推广种植超过2000公顷,每年均获丰收,每公顷产量由2010年的3.5吨提升至目前的5-7吨。

中国一带一路网:分区域来看,目前中国农业的海外投资主要在哪些国家?中国境外农业开发的重点区域又有哪些?

齐冠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目前,中国对外农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发展中国家、非洲和少数发达国家。对于境外农业开发的重点区域,由于沿线国家数量众多且产业特征差别较大,一般是通过划分国别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合作,如俄罗斯及远东地区,发展大豆和西红柿的种植和俄罗斯废弃耕地的利用;东南亚国家,利用东盟10+3框架,开发天然橡胶和木材;在非洲国家,则是通过农业援助型合作,开展棉花、蔬菜、粮食产品的生产性合作。

中国一带一路网:请您介绍下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在俄罗斯、非洲和东南亚的情况分别如何?

齐冠钧:中国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而远东地区也是中国农业在俄罗斯的重点投资区域,基于俄罗斯的远东开发战略,俄罗斯联邦政府从2010年制定实施《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到2012 年新设远东发展部,再到2014年批准未来6年远东发展投资额3460亿卢布,通过上述举措,俄罗斯向国内外释放了“远东大开发”这一强烈信号,获得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回应。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大批从事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加工、农产品贸易的企业近年来加强了与远东的合作。2017年,中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2亿美元在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修建一座对大豆进行深加工和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工厂,其年产能达到3万吨。在技术交流方面,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俄罗斯远东农业开发,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等模式。

其中,黑龙江省探索出“企业+农垦”合作模式,利用农业开发企业对俄合作经验和资源,加上黑龙江垦区世界领先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设备,在俄建设了农业产业合作开发园区。2004年黑龙江省东宁华信经济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设立中俄合资阿尔玛达(ARMADA)公司,开始投资建设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经过多年开发与建设,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中俄最大农业合作项目。

▲ 由中非发展基金投资支持的万宝莫桑农业园项目举行开镰收割仪式,喜迎水稻丰收。(来源:新华网)

中国的对非洲农业的投资起源于对非洲的农业援助,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农场建设及农业技术等多个方面。近年来随着非洲农业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着眼于非洲农业领域,许多企业相继到非洲国家投资建厂,从事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业肥料的生产、家禽的养殖以及渔业等多个领域的投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产业诸如马拉维的棉花公司、喀麦隆的肉鸡饲养、塞内加尔、几内亚、摩洛哥的鱼产品加工等等。

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双边的农业投资合作具有天然优势,以中国对东盟投资的主要产业之一橡胶业为例,受益于东盟天然橡胶的主产地地位,橡胶的种植与加工成为中国大型跨国农业集团的主要盈利点之一。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的广东广垦橡胶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号召,结合自身天然橡胶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先后投资天然橡胶产业项目公司30多个,将自身技术、管理等优势和国外天然橡胶资源优势联合, 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实现合作共赢,谋求共同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天然橡胶的供需矛盾,并且也为广垦橡胶集团的橡胶产业在海外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的杂交水稻很早就已经进行了海外探索,那么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如何?又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哪些影响?

齐冠钧:杂交水稻已成为中国对外技术援助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的对外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维护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目前,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非洲、东南亚等)的3000多名专家被派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接受培训,学习两系杂交水稻技术。

2000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之子袁定安创办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从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在孟加拉国注册,到在中国境外注册品种23个,该公司的杂交水稻种子已经撒至南亚、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种子产量最初不到1吨/公顷,但逐年递增,现在每年在孟加拉国制种面积300-400公顷,获得孟加拉国农业部领导的极大支持和关注。公司除了为当地技术人员提供培训,还进行新优杂交水稻的筛选工作,在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成立研究中心,每年将种子出口至亚非拉国家。

在东帝汶,中国援助杂交水稻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已连续开展三期,双方通过开展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示范,制种育种试验,大面积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以及农业规划咨询等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在中方帮助下,中国杂交水稻在东帝汶示范种植成功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共计推广种植超过2000公顷,每年均获丰收,每公顷产量由2010年的3.5吨提升至目前的5-7吨,中国新型育种、抛秧等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得以展示,获得当地农民的认同与欢迎。

综上所述,杂交水稻的海外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推广,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这些国家的燃眉之急,带动了当地的农业技术发展,得到了沿线国家的普遍好评和一致认可,作为中国农业海外项目的“重要名片”,未来杂交水稻将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 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西南郊,农业专家龙春久(左)与育种站助理研究员瓦西姆·瓦希德在稻田里进行杂交水稻选种试验。(来源:新华网)

中国一带一路网:除了杂交水稻外,您能否介绍部分其它农业“走出去”的案例?

齐冠钧:杂交水稻项目是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典型案例,但并非是唯一案例。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涌现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比如扎根东南亚市场的广垦橡胶集团、海外第一家生产反刍饲料的土耳其新希望公司、多年被评为俄罗斯滨海边境区最佳农业企业的华信中俄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典型代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首批进驻澳大利亚展开农业投资的中国中纺集团等。

企业范围从东南亚的传统市场到非洲的新兴市场,甚至在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市场也涌现出中国企业的身影,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会有更多的优秀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站得住”并“发展好”,活跃在一片片具有投资潜力的广袤热土上。

“十四五”期间,如何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

鼓励各类企业加大境外农业投资力度,参与国际农业贸易与合作,打造一批能够在国际农业产业链条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灵活运营、长期发展的实力派跨国农业企业。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在去年是否受到了疫情影响?还面临着哪些风险?

齐冠钧: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深刻改变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大环境,对农业投资领域的影响自然是无可避免。

以中东欧国家为例,随着疫情加重,各国管控措施不断升级,波兰、斯洛伐克等国进一步限制人员活动,特别是不允许农民出国,劳动力不足可能对西欧国家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据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促进联合会调研了解,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涉农企业零星出现因员工感染新冠病毒而局部或全部停工的情况,反映出当前中东欧国家农业生产受到疫情的影响在扩大。中东欧多个国家已实施了限制中国公民入境或者停止航班的措施,如2020年3月,保加利亚宣布禁止中国等16个高风险国家的公民入境,捷克已暂停开放中国签证中心等。

这些措施直接导致中国在中东欧投资农业项目的管理人员或劳务人员延迟或无法抵达项目所在国。天津食品集团在保加利亚公司的国内专家就因疫情不能赴保进行技术指导,公司只能放弃蔬菜、水稻两个种植项目,改种其他品种。

此外,中东欧国家的货物进口贸易控制,导致项目设备和原材料延迟入关,给已经处于建设期的项目执行和生产经营带来风险。如安徽丰原集团在匈牙利的柠檬酸项目,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都不能到达项目现场,部分原料入关延迟,项目进展缓慢。

此外,随着疫情在全球的逐步蔓延,将直接对产业链、供应链、债务可持续性、地缘政治环境产生深度冲击。

▲ 中国援助巴新菌草和旱稻技术项目第9期培训班结业仪式。(来源:新华网)

中国一带一路网:“十四五”期间,对于推动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高质量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齐冠钧: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合作成为沿线国家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这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

一是加强国家层面的规划与支持。比如,要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发展需要,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金融服务、风险预警等方式,指导、引领本地涉农企业、相关社会服务组织的国际市场开拓、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尤其鼓励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

二要布局全球农业产业链条。例如,在农业科研、农资研发、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诸环节合理布点,长远谋划,形成全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三要加强对大型跨国农业企业的培育。鼓励各类企业加大境外农业投资力度,参与国际农业贸易与合作,打造一批能够在国际农业产业链条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灵活运营、长期发展的实力派跨国农业企业。

未来,中国会有更多的农业企业走上国际舞台,不仅“走出去”,而且“引进来”,不断开拓国际农业合作新局面。


农业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有何支持?农业农村部最新答复

菌草打开中国巴新农业合作之门,下一步怎么走?

“一带一路”农业有看头,四部委联合放大招


来源丨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丨林徽东 校对丨于慧宸

责编丨曹家宁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本文版权归“中国一带一路网”所有
转载请留言

全国政协常委楼继伟:中国金融机构应该沿着“一带一路”大力“走出去”

王义桅:“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趋势与未来着力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