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丨拉合尔橙线项目建设者:我是如何解决征地困难等问题的
▲ 2020年10月25日,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举行运营通车仪式。(来源:经济日报)
2020年以来,中巴经济走廊成功统筹防疫与生产,成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两手抓”“两不误”的标杆。其中,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项目的竣工与通车受到巴基斯坦各界广泛赞誉。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组组长应雄表示:“2020年10月25日,中巴经济走廊首个大型轨道交通项目、巴基斯坦国内首条地铁——拉合尔橙线项目正式通车。该线路的开通率先开启了巴基斯坦的地铁时代,成为新时代中巴友谊的新象征。作为承建具体实施单位,北方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国际”)功不可没。”
“从橙线项目开工建设到建成通车,北方国际在巴基斯坦的业务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日前,北方国际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原军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当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与巴基斯坦政府合作的重点正逐步转向产能合作及民生合作领域。“目前,北方国际在巴基斯坦正在执行或已经执行的还有电力项目,公司会持续跟进轨道交通行业、电力建设等传统市场领域的业务拓展。与此同时,北方国际计划将公司旗下的矿产石油、车辆制造、国际物流、新能源合作、市政房建、农业民生等业务板块引入巴基斯坦,寻求更深层次合作,为中巴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如何看待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贵公司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参与到中巴经济走廊具体项目建设中去的?
原军:中巴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在过去7年中为中巴两国乃至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促进了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带动了当地就业。三是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合作。四是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将惠及周边国家,为周边地区安全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进一步坚定了世界各国对经济全球化的信心。
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加快了巴基斯坦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巴基斯坦商业和贸易发展。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价值愈发凸显。走廊项目的平稳运营,保障了巴基斯坦经济社会正常有序运转,为巴基斯坦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支撑。
北方国际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国际轨道交通领域,参与建设了多个大型轨道交通项目,在海外市场积累了丰富的轨道交通建设经验。早在2009年,北方国际就已经开始跟踪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凭借强大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于2015年实现项目签约,这也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实施的大型轨道交通项目。
▲ 一辆橙线地铁列车准备进站。(来源:新华社)
记者:参建中巴经济走廊期间,取得了哪些具体项目进展和落地成果?项目建成投用对改善当地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何成效?可否举例说明?
原军:2015年,橙线建设项目签约,2016年开工建设,历经5载顺利建成。2020年,北方国际在疫情期间逆势而上,签署橙线运维项目合同。橙线的建设、运维是迄今为止北方国际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
改善交通,促进城市发展。橙线是巴基斯坦第一条地铁。橙线项目开通运营,使巴基斯坦拥有了南亚最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体系,打通了贯穿拉合尔城市全域的经济大动脉,全面优化了城市的发展格局,1200多万民众将享受到更加先进、高效、安全的交通服务,城市通勤时间大幅缩短。根据当地政府的测算,橙线项目投入运营第一年,便能创造直接收益约92.9亿卢比,每年还能节约驾车成本56.2亿卢比。同时,地铁的投运还将明显减少老式汽车的使用量,有效改善当地环境。
带动就业,惠及当地民生。橙线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优势,造福当地民众。橙线项目建设期间,为当地创造了7000多个工作岗位,2020年签署的运维合同还将直接带动当地就业近2000人,切实帮助当地解决就业难题。同时,项目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根据不同岗位分别设置特色的培养方案,为巴基斯坦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人才储备。
全面升级,引入先进技术。橙线项目为巴基斯坦带去了最先进的技术,比如CBTC信号系统。它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实时监测列车位置,保障列车安全、高效运行。为适应当地高温环境和市政电力供应能力,设计人员在供电系统中多处采用加强配置,配备紧急断电系统,提高了设备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增强了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记者:中巴经济走廊相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是如何应对和解决的?
原军:自2016年橙线项目开工以来,历经征地困难、当地土建拖期、巴基斯坦监理工程师对中国标准和中国设备不理解不接受、安全形势恶化等一系列艰难险阻,橙线项目团队凭借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敬业态度,统筹组织、内外协调的专业实力,坚持中国标准中国设备的同时兼顾当地文化习惯需求,创造性地对施工组织方案和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攻坚克难、突破瓶颈,最终于2020年10月实现项目竣工移交,并成功开通运营。
项目建设期间,北方国际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下的多届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交通基础设施工作组机制,在交通部、外交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帮助下,持续与巴基斯坦政府就项目土建工期、土建工程整改、外部水电接口等问题进行专题磋商,协调巴基斯坦业主及当地相关部门合力解决项目重点、难点问题,为项目顺利完工提供了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运营开通筹备工作需要聘用大量的当地员工。项目部及时调整策略,采用视频形式,面试了几千名员工,保障了人员供给。为帮助新入职员工迅速掌握工作内容,北方国际制作了几百个视频培训课件,聘用了十几位中英乌三语的培训人才。在项目最关键的阶段,北方国际包机将一批技能娴熟的中国司机送往项目所在地,保障了橙线的运维。
橙线项目竣工并进入商业运营,不仅提振了巴基斯坦当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也进一步坚定了中巴双方高质量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决心。
▲ 橙线地铁站内部。(来源:新华社)
记者:在参建中巴经济走廊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海外项目建设实施经验分享给更多“走出去”或将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原军:一是扩大属地化经营影响。受疫情影响,国内向境外派驻人员受阻,导致许多中国企业正在实施的项目由于人工短缺而停工,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要做到在海外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融入当地社会,聘请当地员工,采购当地材料,并与当地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当地企业共成长。
二是创新海外市场开发模式。后疫情时代,各国承包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角力可能面临全面洗牌,业务模式也将随之改变,中国企业应继续探索国际基建项目业务模式创新及实践,比如橙线地铁就采取了“建设加运营”的模式,实现了中国城市地铁全产业链的完整输出。
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风险防范是我国承包工程企业扎实开展海外业务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部分国家政治经济、营商环境恶化,加之疫情打击,国家债务高企,严重影响境外基础设施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承包商开拓海外市场带来诸多外部不确定性。
除了积极应对已开发项目受疫情影响可能的违约风险和法律诉讼问题,企业还应在市场开发中熟悉不同国家法律体系,了解不同合同条款针对不可抗力的认定差异。一旦发生类似的全球公共突发卫生事件,要全面考虑项目所在国货币贬值、融资落地困难、项目无法得到业主补偿而存在的资金风险和成本骤增问题,做好风险前期研判和管理。
四是运用联营体模式实现强强联合。在所在国政策不够全面、项目发展不够成熟、企业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联营体模式逐步成为投标人倾向选择的一种合作方式。联营体模式下,双方是利益共同体,各自的优势完全可以互补。要充分利用好这种关系,以双赢的理念努力实现目标。
五是加强与行业组织的联系。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自成立以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多支持和服务。后疫情时代,企业应更加积极寻求承包商会对企业的业务指导,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在后疫情时代对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并加强在商会平台上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应对疫情后对外工程承包的复苏期。
记者: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贵公司在具体防疫和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过程中作出了哪些努力?
原军:在国内,北方国际邀请专家进行防疫宣讲,组织多次视频巡检,采买邮寄防疫物资,逆行包机出征,为项目现场顺利推进作了充分保障。
自去年2月份以来,巴基斯坦疫情持续蔓延,给当地公共卫生带来,巨大威胁,也严重阻碍了橙线项目的工作推动。疫情面前,北方国际团队迎难而上,联合广州地铁及巴基斯坦DW公司组建联营体中标橙线运维项目,承担起橙线地铁8年的运营维护工作,并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全面完成了人员招聘、操作培训、试车检验和安全保障等前期筹备工作,为橙线地铁的正式开通运营做好充分准备。
▲ 橙线地铁工作人员指导乘客如何使用检票闸机。(来源:新华社)
记者:目前,由于疫情等因素叠加,国际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您认为中国企业未来应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包括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会面临的不可预期的外部环境变化?
原军:随着疫情的发展,各方应对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地市场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情形。面对跨国经贸合作中的困境,我们必须坚持属地化经营,加强商业模式创新,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做当地需要的工程项目。
合理沟通,共谋新发展。企业应通过合理沟通,对正在进行中的项目作出相应调整,增强相互之间理解和信任,尽量争取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解,通过善意合作帮助东道国合作伙伴解决困难。
突破传统,实现新合作。在疫情防控期,尽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经贸活动发展迅速。通过“走出去”加强国际合作和网络建设,与有着不同发展基础、目标和市场的东道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开展合作,双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为双方互利共赢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来源丨中国经济导报
责编丨曹家宁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