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间,“一带一路”是这样惠及世界
计算起“双十一”网购节的收获,泰国电商主播辛丽丽和她的中国丈夫辛潇逸不禁哼起了歌。“这一次,我们赚的比之前多了不少。”辛丽丽笑得很开心。
从今年6月起,夫妻两人开始直播带货。在他们的货架上,摆满了泰国和中国的特色零食。“泰国的豆奶、方便面,中国网友很喜欢。中国的螺蛳粉、衣服、酸粥,泰国网友也很喜欢。”辛丽丽说。
他们并非个例。东南亚主流电商平台Lazada(中文名:来赞达)也在“双十一”迎来大丰收,约80万个品牌和商家积极参与其中,成交量较2020年翻了一倍。
▲ 这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参与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这场消费盛宴,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发展生机勃勃的最新见证。多位受访人士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8年来,中国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联动发展、合作共赢。
迄今,中国已同14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6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今年前10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3%,高于外贸整体增速0.8个百分点。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经贸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一大亮点。从进出口、投资等数据看,沿线国家和地区正在分享中国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与此同时,通过优化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更为密切,能更好地开辟国际市场。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之一。随着一条条公路、铁路运行通车,不断增强的物流聚集辐射力为沿线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带来了好处。
▲ 这是正在进行设备调试的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区大榄坪南作业区自动化集装箱泊位。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车来船往的广西北部湾钦州港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节点。在这里,来自东盟国家的货物“下船即上车”,运往中国各地;来自中国西部省区的货物“下车即上船”,海铁联运无缝衔接。
近日,50个20英尺的集装箱满载着1250吨来自海南自贸港的菜籽油,搭乘20332次铁海联运班列,从广西北部湾钦州港东站缓缓驶出,将于5天后到达陕西西安站。
这是钦州港高效运作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4718列,枢纽港北部湾港累计货物吞吐量22158.63万吨,同比增长10.60%。
中欧班列同样热闹非凡。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量首破“万列”大关。今年1月至10月,中欧班列开行12605列、运送货物121.6万标准箱,开行列数和运量均超2020年全年总量。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变得更为密切,彼此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薛力说。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中国不但重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也注重建设绿色的“一带一路”。
马中关丹产业园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一个重大工程。步入园区的联合钢铁厂区,黑色浓烟和刺鼻气味无处可寻,目之所及是干净整洁的厂房与郁郁葱葱的绿植。
前不久,产业园又获得中国企业175亿元的“焦电铝—锰”循环经济项目投资。马中关丹产业园马方负责人爱德华说,这一投资不仅将给当地增加5000个就业岗位,还带来了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理念,有助于当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钟飞腾认为,中国促进沿线国家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 这是10月20日在中老铁路首趟动态检测列车上拍摄的老挝北部景致。新华社发(唐莹摄)
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的重要项目。在全长400多公里的老挝段铁路建设过程中,环保施工理念也始终贯穿其中。
在中段中国电建水电十局负责施工的五标段,铁路途经老挝旅游小城万荣。项目部一直坚持确保施工、生活不影响当地旅游活动和景观,安排专人检查维护营区排污系统,设置密封式零散垃圾收集桶;混凝土拌和站以及各隧道都修建了污水沉淀池和清水池,施工产生的污水须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中老铁路这样大体量的项目实现环境低度开发,完成了老挝民众眼中的‘不可能’。”老中铁路有限公司负责人肖乾文说。
面向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将继续为沿线各国和地区带来巨大机遇。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这一倡议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共商、共享、共建的‘一带一路’思想与新发展理念相互关联、高度契合,都体现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与远见卓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将推动发展更可持续,实现多方共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说。
来源丨新华社 记者丨潘强、周文其、郭轶凡
责编丨曹家宁 监制丨史春姣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