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共话多极世界下南南合作新局面

12月16日在京举行的《南南合作的践行者,多极世界的建设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与阿拉伯和非洲地区》(法文版)新书发布暨主题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摩洛哥、黎巴嫩、突尼斯、南非等国的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阿和中非合作机遇与挑战”主题展开热议。

▲ 《南南合作的践行者,多极世界的建设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与阿拉伯和非洲地区》(法文版)新书发布暨主题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新书作者——摩洛哥前经济与财政大臣、摩洛哥新南方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家法塔拉·瓦拉卢指出,从前欧美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如今发生重大改变,经济主流发展方向已向亚洲倾斜,世界需要新的“双轨制”来创造平衡、均衡、合作、团结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全球正面临着健康威胁、环境问题、数字鸿沟、社会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挑战,而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地区及地中海国家的合作将对应对上述挑战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永蓬指出,中非之间有着良好的人文交流基础,非洲官员学者高度欢迎“一带一路”倡议,非洲媒体也对“一带一路”态度积极。他特别强调,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的基础,也是中非、中阿合作的基础。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孟大为通过案例介绍了中国在非洲的基建成果,强调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他强调,应通过加强区域一体化与民间交流,来进一步推动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人文交流,以此巩固提升中国与非洲在“一带一路”领域的多元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以“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中非、中阿合作关系。他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天时”,使得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打破西方普世价值观在非阿地区的垄断;通过“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阿拉伯地区成为连接欧亚与非洲大陆的节点,为中阿、中非合作创造“地利”条件;中阿地区人文交流自古有之,有共享的历史纽带,这是“人和”。

他强调,非洲国家要实现非盟《2063年议程》的非洲梦,阿拉伯国家也要复兴,就要解决发展模式转型、解决非洲没有工业化的根本性难题,要实现弯道超车,就不是简单的串联模式,而需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以共享历史记忆,塑造共同身份与共同使命,解决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生态文明转型中面临的挑战。

突尼斯迦太基大学高等语言学院东方语言系主任、汉学家哈利德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他通过回顾近几年中突两国的文化交流,提出中阿文化交流在教育领域的务实举措,希望中阿、中非通过大学机构间的双边文化活动和跨文化研究论坛促进人文交流与互鉴,从而减少文明冲突。

“与利益认同相比,价值观认同是一种更深层、更稳定的认同。价值观的认同一旦形成,会更有力地推动国家间在各个领域的互动,促进不同国家在同一个事实面前选择相同的行为和策略,并且较少地受到利益因素的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刘欣路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阿学者、出版机构应当更好地推动双方价值观上的认同,从而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中阿共建“一带一路” 彰显命运共同体之内涵

中非盟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工作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成功召开

风从海上来,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扬帆再出发


来源丨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丨陈聪 史春姣

责编丨曹家宁 监制丨张秋梅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中俄元首年内再度视频会晤 传递这些重要信息

中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