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随笔:非洲这条铁路,让合作共赢的力量直抵人心
和大家分享一个共建“一带一路”与非洲以及铁路有关的故事。笔者曾作为驻外记者在东非国家肯尼亚常驻。在常驻的三年里,与当地人平时的交流中,“一带一路”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而这跟一条被称为“世纪之路”的铁路有很大关系。这条铁路就是连接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蒙巴萨至内罗毕标准轨距铁路(以下简称蒙内铁路)。
蒙内铁路全长约480公里,是一条全线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2017年5月正式通车运营。当地人对这条铁路的评价非常高。笔者在肯尼亚常驻期间,曾多次乘坐过蒙内铁路,几乎每次车厢都满座。遇到节假日,订票都得要提前抢。那这条铁路,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它如此受欢迎呢?
▲ 2017年5月12日,列车从肯尼亚蒙内铁路沿线的马泽拉斯铁路大桥上驶过。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蒙内铁路是肯尼亚1963年独立以来建设的首条铁路,也是这个国家60年来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在蒙内铁路开通之前,肯尼亚其实也有铁路,是100多年前由当时的英国殖民者修建的一米宽轨距的铁路(以下简称米轨)。但在接下来的100多年时间里,肯尼亚的铁路版图就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米轨时速只能跑到40公里,因为年久失修,经常发生故障,运输能力也十分有限。蒙内铁路货运设计时速80公里,客运设计时速120公里,将两地往返时间一下缩短了一半。可以说,蒙内铁路投入使用后,为肯尼亚人出行和地区物流提供了一个更加快速、安全、便捷和物美价廉的选择,彻底改变了肯尼亚的交通版图。
关于蒙内铁路的名字,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蒙内铁路在肯尼亚的官方名称是Madaraka Express(Madaraka快车)。Madaraka是当地语言斯瓦希里语里面表示“权力”的意思。肯尼亚有一个节日叫Madaraka日,即6月1日自治日,就是为了纪念肯尼亚在1963年6月1日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自治与掌权。从这个名称,也足以可见蒙内铁路对肯尼亚的意义有多大。
蒙内铁路是由中国交建以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维护一体化的EPC总承包方式承建。2019年圣诞节期间,笔者第一次乘坐蒙内铁路。第一眼看见火车站的时候,就有一种“梦回中国”的错觉。火车站和许多国内新建的高铁车站的风格出奇的统一,售票大厅、火车票、安检系统也几乎跟国内一模一样。一进列车车厢,大到整体布局,小到桌椅摆放,甚至连售卖零食的小推车,都让人感到非常熟悉。
要在海外运营铁路,本地化人才肯定必不可少。2022年2月,蒙内铁路开行了首列由肯方机车乘务班组独立值乘的旅客列车,这标志着蒙内铁路员工属地化迈上了新台阶。目前,蒙内铁路项目上绝大部分工作本地化率已超过80%,肯尼亚本地员工已胜任驾驶、运营、修理和维护等工作。可以说,中国为肯尼亚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铁路队伍”,大力提升了肯尼亚在铁路系统方面的软实力。
肯尼亚是一个亲近自然和动物的国家。修建蒙内铁路需要穿越肯尼亚两大国家公园。设计之初,考虑到肯尼亚人尊重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需求,为了最大限度不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铁路沿线专门设置了14个大型野生动物通道,能够让长颈鹿不用低头、大象不用收腹就能轻松通过。
线路两侧还设置了隔离栅栏,减少动物与列车相撞的几率。此外,横跨内罗毕国家公园的特大桥还安装了声屏障,以降低列车通过时的噪音。这些贴心设计赢了肯尼亚人的一致称赞。肯尼亚主流媒体《旗帜报》称,与一百多年前英国人修建的窄轨铁路不同的是,蒙内铁路注重环境保护,尊重本地元素。
2021年7月,笔者在内罗毕参加蒙内铁路“安全运营1500天”活动时,对肯尼亚铁路局商业运营专家团队负责人詹姆斯·塞莱说的一段话记忆犹新。他说:“蒙内铁路每天运送的旅客和货物相当于每天在公路上有1600辆装满货物的大卡车和180辆载满了乘客的大巴车往返于肯尼亚最大的两个城市之间,这意味着铁路开通以来,没有一辆卡车或大巴车发生安全事故,这简直不可思议”。据了解,公路虽是肯尼亚主要的运输方式,但饱受高事故率和堵车的困扰。
▲ 2017年1月11日,在肯尼亚蒙巴萨,当地民众在中国承制的蒙内铁路首批内燃机车旁载歌载舞。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五年多来,蒙内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00多万人次,累计发送货物超2300万吨。在新冠疫情严重期间,蒙内铁路为肯尼亚物资供应和抗击疫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驻外前,笔者也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取得的丰硕成果,但是直到笔者在蒙内铁路上看到当地民众认可的笑容,才真正感受到“一带一路”对改善当地民生的重大意义。
蒙内铁路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通过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改变了肯尼亚的交通版图,规则技术的“软联通”提高了肯尼亚铁路系统的软实力,顺应民心的“心联通”增进了中肯之间的交流,使蒙内铁路成为惠民生、得民心、顺潮流的中非合作共赢示范项目,让合作共赢的力量直抵人心。
(作者丁蕾,中国一带一路网编辑,2018年11月至2022年4月期间任新华社内罗毕分社记者)
来源丨中国一带一路网
责编丨蒋雅妮 监制丨张秋梅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