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合作的“中国样本”
中国70多年来始终是南南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在中国天津参加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多方人士表示,中国凭借在农业技术推广、全球减贫、公共卫生等领域积累的经验、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全球南南合作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样本”。
▲ 2023年6月27日,与会者准备走入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会场。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6月27日至29日在天津举行,论坛主题为“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要实现全球消除饥饿的目标,非洲是一块重要拼图。这里的粮食供给受到气候变化和土地荒漠化严重威胁,而中国农业技术为当地提升粮食产量、改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帮助。
在莫桑比克,中非发展基金参与的万宝莫桑农业园是一个大型水稻种植项目,它显著提升了当地水稻种植和大米加工技术;在肯尼亚,当地示范区应用来自中国的田间微集雨技术种植玉米,产量提高了99%至240%;在布隆迪,中国专家组挑选引进8种适合当地的稻种,解决了当地山区常因稻瘟病减产甚至绝收的历史性难题。
中国已经在非洲援建了一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千户万亩玉米增产示范工程”等项目在当地开花结果。
在南非与会代表马莱莱眼中,中国农业技术在农耕创新、扶贫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说,期待非洲与中国在粮食安全、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等方面的更多合作。
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已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向多个国家推广示范1500多项农业技术,带动项目平均增产40%至70%。
▲ 2019年11月27日,在莫桑比克万宝莫桑农业园,合作农户在田地里劳作。新华社记者张宇摄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中国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派出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伙伴一道,分享中国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经验,共享疫苗等公共卫生产品,共同努力减轻发展中国家疾病负担、推动全球卫生治理。
全球疟疾负担主要集中在南方国家。中国从建国初期还有3000万疟疾病例,到2017年报告本土疟疾病例为零,再到2021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国家消除疟疾认证……中国抗疟成就为攻克疟疾难题、促进全球健康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案。
在坦桑尼亚,当地借鉴中国在防治疟疾过程中的赤脚医生模式,招募、培养村民成为当地医疗队的核心医护人员或志愿者;学习中国“1-3-7”疟疾病例报告和检测工作规范,即1天内完成病例报告,3天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调,7天内开展疫点调查和处置;中国生产的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片也在试点地区推广使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前助理总干事任明辉在论坛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南南合作是开放的、包容的,以南南国家需求为导向的。无论是中国的防疟技术方案被世卫组织多次推广,还是中国援建医疗基础设施及中国医药企业在海外本土化生产或技术转让,中国为南方国家加强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并进一步本土化和具体化的方案。
▲ 2023年4月25日,在津巴布韦阿卡迪亚矿区,中国第20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介绍防疟疾知识。新华社记者张保平摄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南北合作放缓,发展鸿沟拉大,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诸多挑战。据联合国统计,全球仍有超过8亿人正在挨饿,3.5亿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势头明显放缓。
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之路为世界提供了可行、可复制的借鉴,也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说,中国为南方国家树立了发展典范。中国参与南南合作不像西方国家那样附加政治条件和要求,这为南方国家提升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提供了机遇。
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减贫工作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研究样本。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2015年,中国设立200亿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自2016年起,中方在发展中国家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实施了200多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外项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中国在碳中和宏观管理、技术创新、新产业布局方面积累了经验和技术,目前中国光伏制造业占全球产能的90%,并且是全球风电设备和电动车的重要来源国。“在碳中和方面推动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中国大有可为。”
与会的斯里兰卡外长萨布里表示,自从中国投资当地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斯里兰卡经济实现了显著增长。南南合作是共同推动解决全球挑战的重要机制,中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南南合作的“中国样本”,从全球发展的视角,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启迪与借鉴;从长远来看,更为全球治理探索出不同于西方的新模式和新路径。(记者张淼、许苏培、白佳丽、王晖、张宇琪)
来源丨新华社
责编丨蒋雅妮 监制丨叶琼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