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绘好共建“一带一路”工笔画增添江苏色彩——专访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
江苏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
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集全省之力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努力为绘好共建“一带一路”工笔画增添江苏色彩。
在阿联酋,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正火热建设,已签约项目23个、入园项目15个;在哈萨克斯坦,16个重点项目签约,拓展了多领域合作新空间;在沙特阿拉伯,东方盛虹与沙特企业签订重大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马欣表示,近日到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参观访问,真切感受到我国与相关国家经贸往来持续扩大,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江苏在形成《关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江苏省“十四五”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实施国际综合交通体系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化、“丝路贸易”促进、重点合作园区提升、人文交流品牌塑造等“五大计划”专项行动,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
今年1月至9月,江苏共开行中欧(亚)班列1667列,同比增长13.4%。马欣介绍,江苏稳定开行24条中欧(亚)班列线路,覆盖欧亚20多个国家;累计建成亿吨大港10个,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超过23亿吨。十年来,江苏对“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进出口年均增长7.2%。
双向交流,多维互动。马欣表示,江苏的国际产能合作持续深化,培育了红豆集团等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龙头企业,搭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合作平台;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缔结友城146对,数量居全国前列,“一带一路”青年体育交流周等已成为人文交流重要品牌。
“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对江苏来说是贯穿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重大命题。江苏充分发挥区位特征、资源禀赋等优势,不断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走深走实。
沿海构筑国际合作蓝色海洋经济带,沿江构筑国际合作绿色低碳发展带……马欣介绍,承东启西,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带一路”交汇点,江苏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推动东西双向开放互济,人流、物流、数据流和经贸往来深度交汇,不断推动形成全省开放发展新布局。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随着中欧班列密集开行,连云港已成为中亚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陆海统筹,共建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江苏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努力打造内外联通的战略通道。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与“霍尔果斯—东大门”无水港共同构成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上的“双枢纽”。
江苏发挥园区经济优势,共建全面开放新高地,积极探索境外合作园区“重资产投资运营”和“轻资产管理输出”模式,努力打造对接国际规则、深化产能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和空间载体。目前,7家境外园区入园企业达350家,为当地创造近6万个就业岗位。
江苏成功举办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为共建国家进一步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提供平台和凝聚共识;发挥科教人文优势,共筑民意相通新局面,精心打造全球滨海论坛、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增强。
“发挥枢纽作用、支撑作用、示范引领作用,是江苏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使命任务。”马欣表示,江苏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共建共享、民心相通和风险防范,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
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东连日韩、东盟,西接中亚、欧洲,横贯我国中西部地区众多城市群。马欣说,江苏将立足“一带一路”交汇点区位优势,以项目为载体不断深化东中西开放合作,充分发挥连云港海铁联运、徐州公铁水联运优势,共同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放大通道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境内外产业园区为载体,深入推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江苏正鼓励苏南地区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不断推动形成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新优势。
以港口城市为载体,建设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深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港产城融合,服务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以世界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建设国际人文交流高地。江苏将进一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打造丝绸之路上的生态和人文交流品牌。
马欣说,江苏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入实施“五大计划”专项行动,打造更有针对性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共建“一带一路”·权威访谈丨发挥独特优势 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专访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郭宁宁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发表署名文章:十年共建结硕果?携手共进向未来 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匈牙利央行行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 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来源丨新华社 记者丨凌军辉 陈刚
责编丨王思阳 陈麓伊 监制丨陈瑜 丁蕾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