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选择做律师?

2017-01-14 律道湾湾
点击上方“律道湾湾”关注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工作第一年,被借调到某顶级外资投行做合规,金融街北端的英蓝大厦里,体验各种高大上。一年期满之际,好心的合规总监不无遗憾的提及部门无法提供headcount。扼腕叹息之态反倒让我心生几分内疚,内心之碎碎念:“不好意思,我还真没想留下来。”


工作第二年,被借调到某会参与一些课题研究,金融街中段的富凯大厦里,体验各种人前光鲜。期满之际,领导半调侃道:“律师有什么可做的,来我们这儿吧,你的每一小步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步!”当时只是笑笑,心中默想:“我还是回去做我的小律师吧。”


这些特殊的借调经历,使我有幸在工作的头七年里,在未频繁跳槽的情况下,几乎将法学院学生可能的就业方向亲身体会了一遍。站在这“七年不痒”的关口,希望将自己的亲身感悟与观察分享给各位即将踏入职场的学弟学妹们,希望你有决心跟勇气,投身于商业律师的蓝海!


公务员

我先后就读的两所母校,均有着极深厚的考公务员的传统。少数人确实有着从政的天赋或抱负,更多的则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充当分母,或者干脆奉父母之命稀里糊涂地踏上了这条康(Bu)庄(Gui)大(Zhi)道(Lu)。


每当我周围的公务员同学跟我大倒苦水,谈及收入如何之低、加班如何之多、工作如何之毁人、人格如何之扭曲时,我总是特别疑惑:“那你为何要选择这份工作?”我比较能够接受的答案是:“你再有钱,豪车开到景区门口你也得停下来步行进入,而如果你是官员,则专车长驱直入到壶口瀑布!”我完全无法理解或接受的答案是:“家里让我考的。”


嗯,如果这种特权带给你的满足感可以超越你的所有其他需求,那么公务员确实是你的不二之选(不过这种特权实际是狐假虎威,没有你背后强大的政权,你又是什么呢?)。只是年轻人如果身处权力部门,则容易受到诱惑;身处边缘部门,则容易愤懑不平,实乃对个人心智的一种极大的磨练。如果你职业选择的作出无非是奉父母之命,那么,那么我就无话可说了。


从公务员工作本身来说,由于毕业生缺乏实务操作经验,在政策制定或问题研究时难以深入或容易脱离实情,容易产生虚无感。例如我参与了“基金法”修法的私募部分,而当时我连一个完整的PE项目都没接触过。曾经一次同学会上,某生大倒苦水说入职的第一个任务是起草北京下一年度发展规划报告。


从收入来说,身处北京的公务员收入相差无几,月收入多年在四、五千左右徘徊,上涨空间有限,当前可以解决住房问题的机会已微乎其微。“八项规定”后,福利基本被砍掉,考虑到我周围不少公务员同学的工作压力并不比我小多少,客观来说性价比确实不太高。


个人觉得,公务员适合两类人:一是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愿意抱着“博彩”的心态全心投入;二是安于享受平淡生活的人,希望平安度(混)过这一生。

 

 外企

进入外企前,最大的认识误区就是:“外企人事关系很单纯。”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更何况人才(精)济济(挤挤)的外企。国企的你来我往更多的是一团和气下的暗流涌动,外企的各种扯皮则更容易是一场场明枪明刀的斗争。我非常同意外企的斗争是生产力创造型,国企的斗争则是生产力消耗型的说法。在外企aggressive的工作氛围下,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倒也容易倒逼出你良好的工作习惯。


借着外企的这个话题谈谈高大上的“banker”。“保荐人”是banker中的金字塔的顶尖,虽然这些年供给过多导致保代收入缩水,但不可否认在整个非诉业务圈里,各类券商、银行等投行部门仍位于所有中介服务机构的食物链的顶端。我那时常教育我的助理:“我们不是乙方,我们是乙方的乙方。”纵有调侃成分,却也是律师生存环境艰辛之写照。但恐怕很多律师或审计师都默默鄙视过banker的非专业性。项目执行过程中,投行人时常要编制各种不现实的timetable用来讨好客户,然后再抡着小鞭子督促各方干活。


我个人是不太建议毕业生直接进入投行工作的,刚入行的banker除了贴发票类的活儿外,更多的就是准备各种项目建议书。即使有项目实操的机会,协调类的工作较多,动手研究执行的机会较少。一方面基础很难打牢,另一方面容易被光环冲昏头脑,变的浮躁。不可否认投行是很好的工作,但如果你肯用心在律所里沉淀两年,打下扎实的基础,律师实际上很容易跳槽到不错的金融机构里,并由于专业上的优势而取得长足的发展。


 国企

其实无论是外企还是国企,每一家企业的工作氛围、工作内容、收入等各方面都千差万别。即使同样是在同一家企业里做法务,因为部门的变化,工作重点、思路等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写到这里时,特别想澄清,个人经验不可避免的存在个人感知及理解的片面性,各位还需兼听则明。


借着国企的话题谈谈法务工作。恐怕多数法学院毕业生或早或迟,都会有一段公司法务的工作经历。与律师工作相比,公司法务对处事技巧、协调能力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具备多任务处理的能力。如何有效对接外部律师资源满足内部法律需求,并实现对法律风险的统一管理是公司法务的职责所在。所以,如何实现该职责,在不招人“恨”的基础上把份内工作干好,让业务人员与自己的领导均满意,就不仅是仅凭良好的专业技能可以实现的了。但是,如果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在内部的业务支持及对外的律师管理方面都会缺乏十足的底气,难以服众。因此,有种说法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务,请先去做几年律师”,这点我非常赞同。律所能培养的不仅是良好的工作习惯、专业的职业技能,更能够使你切实了解律师的工作方式方法,这些都为未来法务工作中与外部律师的对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律所

铺垫了许久,无非是想点个题:“我为什么选择做律师”。如下的几点个人心得送给年轻的法律朋友,谈谈为何建议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选择做律师:


1、 只有律所跟法院,法律人才可以做到“前台”。


“前台”不仅意味着机构内更重的地位与话语权,更在于“前台”角色决定了你的工作是创造性的、是有冲劲的。支持性部门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受到部门职责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于职场新人而言,客观环境上容易养成人的惰性。


2、 律所经历能够帮助你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如果你留意过招聘广告,会发现最后几条“软性”要求基本都会落脚于 “工作踏实认真、责任心强、抗压性强、擅于合作”等。虽然求职阶段用人双方都会更为看重对“学历”、“工作经验”等“硬性条件”的考评,但敲开工作大门后,“软实力”才决定职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非诉律师工作中需要将细心发挥到极致,将责任心强调到极致,将抗压性要求到极致,两三年的磨练下来,基本达到了“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效果。


3、 非诉律师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不得不说,非诉律师是市场上较为受欢迎的一类群体,不仅各个公司的法务团队喜欢招聘有律师背景的人,业务团队内也往往希望吸纳一些律师加入。因此,无论是转到公司内部工作,或者主动选择加入更为心仪的律所或其他团队,对于律师而言都是较为容易达成的目标。律师流动性大,也正是律师跳槽相对容易的一种反映。当然,我们并不鼓励频繁跳槽,但更不反对主动的职业选择,时刻保有主动出走的勇气和底气,才能建立真正的安全感与自信。


工作头三年,时常感叹律师是世界上最“苦逼”的工作。没完没了的加班,疲于奔命的出差,胆战心惊的应付着各种超出个人知识结构与能力的任务,收入也相对微薄。但工作三年后,随着收入的不断上涨,个人业务的不断成熟,愈发能够体会到合伙人口中的“律师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这一感叹不仅仅是笼络人心的说辞。总结起来,“时间自由”、“财务自由”、“人格独立”这三项,哪个不是当今职场上求之不得的?当然,“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之类的好运可能其他岗位上可以为之一搏,但基本与非诉律师无关。“商业律师”,需要的是一年一年的踏实积累,没有任何投机可言。


作者:王岩

来源:墨锦鸟


律道湾湾法律加油站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