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被宠溺的滋味,你还记得多少?
前不久看留言,对儿时味道深刻的记忆,好几位同学不约而同提到——
奶锅里刚煮沸的牛奶再加一勺白糖,稍凉一些会结一层厚厚的奶皮,总是会黏在嘴唇上......是不是很宠溺?
正因为这种独特的喝奶方法,让我一直认为牛奶自带甜味儿,也无可救药爱上喝奶,这种甜蜜陪伴我整个童年。在若干年后,两次印象深刻的味蕾体验才让我对牛奶的味道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一次,是中学时第一次乘火车独自旅行,许是盒装奶刚打入我们这个三线城市,我第一次发现有可以直接饮用的“纯牛奶”,当我打开吸管准备大口品尝的时候,差点全部吐掉:这也叫牛奶?为什么淡到一丝甜味儿都没有?我是不是拿到了一盒假牛奶啊!于是,那次旅行中的两盒纯牛奶最终都被我扔掉了。那时的我深深认为“牛奶不加糖,就是耍流氓!”
另一次呢,是我第一次喝自然发酵的玻璃瓶装酸奶,单凭我对酸酸乳饮料的良好印象,面对这一瓶子浓稠白皙的酸奶,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插入吸管准备一饮而尽的我又一次好失望:除了酸,我的味蕾根本感受不到别的味道......果真酸奶就要像醋一样?于是趁家人不备我偷偷给倒进了下水道里。
其实我的口味不经意间变成这样,是因为牛奶+糖这种高糖+脂肪的摄入,长期刺激大脑,在体内生成更多让人愉悦的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并诱导我们吃掉更多此类食物。如果继续吃下去,我们越来越难抵制这种美味食物的“诱惑”,并会在不经意间摄取更多的量来“取悦”大脑的需求。久而久之,在面对糖分和脂肪含量相对少的此类食物的时候,就会出现对无糖奶制品“食之无味”的状态。
此外,牛奶+糖在加热时会释放属于“美拉德反应”的浓郁香气。有人曾担心这种反应会使牛奶中的营养物质流失。不过据屋主了解,通常这种反应是在高温和长时间加热的条件下才发生的,而我们平时煮牛奶,煮沸的过程通常也就几分钟,并不会大量损失赖氨酸,牛奶的营养价值不会因此而降低,更不会产生什么高毒性的物质。
Tips
❶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是氨基化合物(氨基酸、肽链、蛋白质等)与羰基化合物(比如葡萄糖)之间发生的非酶催化的褐变反应,也称为羰氨反应。
❷ 煮牛奶时产生的香味、烘焙的咖啡的芳香、烘焙糕点的诱人色泽和芳香都来自于这种神奇的反应。
从营养角度客观说来,牛奶加糖,推而广之到市面上的甜味奶制品,味道的确更受年轻女性和儿童的偏爱,如果没有糖尿病等相关健康问题,偶尔少量摄入并不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想解馋多吃了一两口,那就监督好自己增加运动,多走30分钟,多做上十多二十个深蹲、并及时漱口刷牙,以免摄入过多引起你的体重增加和罹患龋齿的风险。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进入走南闯北的学习和生活,已不是儿时被宠溺在父母身边的那种单纯的甘甜和温暖,而掺杂了各种曾未经历过的滋味,咖啡的苦、方糖的甜......我们的味蕾也同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一样,开始历经种种。
当我们中的一些人做了父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结构和状态时,会否还像过去继续宠溺下一代的味觉呢?我想,看完本篇碎碎念,您已经有了答案。
-END-
一个小小的善举,可以帮助很多人,这也是我们科普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所以,如果您是个珍爱健康的人,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您一些启发,不妨动动手指头,将这些重要的信息分享给您爱的人们,帮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与死亡。
刘遂谦:澳洲DAA认证注册执业营养师,悉尼大学临床营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营养师,科普工作者,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关爱孕产妇健康公益活动专家团成员,众多杂志及媒体营养专栏作者,曾主编过四套母婴类图书。十年面对临床老幼孕产病患,认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持,是医者帮助和疗愈的方向——科普之路,我们一起努力。
个人微信公众号平台:Liu_suiqian
长按二维码,让知识涌向传播科学与健康的人~
公号文章,欢迎大家转发,但是,如若转载于其他微信公号或媒体,还请遵守以下授权方式:请在文章前标明作者:文/临床营养师刘遂谦,并注明公号名“遂谦的营养小屋”(或微信搜索Liu_suiqian)。屋主将不胜感激您对原创的支持和理解,毕竟,查找收集资料并整理成文字,还是蛮辛苦的。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