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考力》

2017-08-17 周岭 清脑


这是周岭的第20篇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及思考)


《思考力》是日本东京大学物理学教授上田正仁所著,2013年6月出版,2015年1月来到中国。


从书名介绍和牛人推荐来看,我猜作者可能憋了一个独辟蹊径的思维大招,看完之后就会使人瞬间燃爆,然而读后并没有特别“惊艳”的感觉,作者使用的方法看起来似乎也“很普通”。


但普通并不代表无效,所谓的秘诀,都是人们早已知道但从来不予以重视的道理罢了,我们感觉“普通”可能正是因为没有亲自实践过。真正中肯的评价应该在正确持续地实践之后,在此之前我默认作者的理论是正确的。



01 能力的三重框架


作者提出人的能力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实现力,第二层为思考力,第三层为创造力,如果从学校的角度看,分别对应着高中、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衡量学生优秀的标准。


  • 实现力,是指解决那些必然有特定答案的问题的能力。比如解答出高中老师出的考题。


  • 思考力,是指解决那些没有特定标准和答案问题的能力,也是指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比如在大学里写论文就是这种能力,主题、范围、素材都需要自己搞定,而且要论透问题的本质。


  • 创新力,是指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探索、发现、创造的能力,也是指用个人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研究生的创新研究,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等等,在这条路上没有任何人给你提供标准或参考。


这个框架是极有价值的!但肯定有人会不屑:“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儿吗?能力嘛,肯定就是这三层喽,还能分到哪里去啊?这种一看就懂的知识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你若不去运用实践,自然是感受不到这种框架知识的价值的。


比如你的孩子从初中到初高中,或是从学校到社会,本来表现很优秀,突然之间就变得不适应了,从原来的优势群体变成了问题群体,如果你能在这个时候想起“能力框架”概念,就可以大致断定是孩子的能力层次没有及时转变过来,从而帮他进行改进,否则只能跟着干着急。


对我们成人来讲也是一样,如果自己缺少“能力框架”这个概念,就无法意识到自己处于哪个层次,工作中只满足于做那些有标准、有路径的事儿,比如去订个餐、接个站之类的事情,而面对那些没有明确标准和方法的事,就会束手无策,比如老板让你想办法把下季度的销售提升20%以上……而能够运用创造力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只要用这个能力框架认真审视自己,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困惑、工作中的困境,它们都来自同一个原因——不会思考、不善思考,习惯性地固守在自己的能力舒适区内,无法主动提升和转变罢了。



02 “丢弃”居然是提高发现问题能力的奥秘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发现问题,然而我们真得知道怎样发现问题吗?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每天考虑很多事情,天天围着问题转,事实上却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自己考虑的问题是否是“核心问题”,自己关注的焦点是否是“问题核心”。如果一直在“核心问题”周边打转,抓不住“问题核心”,我们的思考就是伪思考,我们的思考力就会大打折扣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核心问题”,并捕捉到“问题核心”,这才是认知能力的体现。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作者的方法是:


  • 通过反复与他人和自己进行对话,把那些有感觉但又含糊不清的问题明确出来,大家都知道且能说清楚的问题往往不是核心问题;

  •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在深入理解要点之后,将已理解的原始资料全部丢弃,然后把精力集中到那些不理解的信息上,这样就可以逐渐接近问题的核心。


概括地讲就是,如果一个问题搞不定,就说明自己现有的信息和认知已经无法解决,解决的方法肯定在我们现有认知范围之外。因此,正确的方法不是在熟悉且掌握的领域来回徘徊,而是应该跨入那个未知领域里去寻找。因而要做的工作就是“画地图”,把所有已知的部分明确出来,就能反向界定出剩下的未知部分,然后果断地把所有已知部分“丢弃”掉,集中全部精力到未知部分上进行思考,这就是提升思考力的根本原理


在书中,作者刻意强调“丢弃”是锤炼思考能力和关键和精髓,这个观点谈不上惊艳,但是很颠覆,看得出这是经过深度实践后的切身体会。作者自己也一直履行一个原则:“不让信息在手边堆砌”,他认为通过丢弃已经被消化的信息,可以清空大脑,不理解的部分也会相应地变得非常明确,从而更加集中意识地思考等待处理的每一条信息。


丢弃的意义在于聚焦


就像在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想要找到出口,就应该将手中的灯吹灭,然后用全身心感受来自出口的一点点光或者风,抑或是一点点声响。也就是说,丢弃多余的信息,用全身心感受如何找到信息山洞的出口。


另外作者也特别提倡记一种记笔记的方式:


  • 用自己的语言将核心资料简短地记录到笔记本上,并将原始资料丢弃。这样大脑会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同时还能提升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

  • 将自己的灵感及时记录下来,这些信息就会像锚一样,让自己在潜意识中去关联一切可以关联的事物

  • 最后将笔记本中的内容也逐渐丢弃掉。


我很赞同这种方法,因为自己很多写作的灵感和思考就是这样积攒起来的。



03 “分解”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利器


一时半会儿没有解决办法的难题,多是由复杂的要素构成的。若是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根本无从下手。作者的思路是,将复杂的问题按照要素进行分解,然后将可解决的要素逐个击破,再找到最后剩下的要素,即问题的核心,全力以赴,一举攻破。


一个大问题被分解为一个个小要素后,其难度就得到了“降解”,有些要素就可以使用实现力进行攻克,而另一些无法攻克的要素则需要进一步的收集信息,再次进行分解循环。


“细化目标”这个方法在各大管理书籍中都有提及,作者在书中再次进行了印证阐述。这个方法很简单也很有效,就看读者愿不愿意去实践了。



04 永不言弃是最重要的品质


最后,作者特别强调了永不言弃的精神,这真不是口号似的精神鼓动,而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提醒。


这个世界上,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最终决定胜负的就是看谁坚持到最后。几乎所有取得伟大成果、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在某一领域坚守多年,在别人放弃的时候,他们继续前行,最终摘取了果实,本质上这是一场耐力的比赛


如果你想解决问题,如果你想有所突破,如果你想有所成就,那么选择难走的那条路,不执着短期的成果,不认为没有成果就是浪费时间,只要你的思考一直在线,不断得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必如你所愿。



后记


1、日本人写的书有个特点,就是想表达的东西很多,说得也偏碎,所以整合起来特别吃力,不过这正好锻炼了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


2、写完这篇笔记,原书我也可以丢弃了;


3、我会进一步实践书中的原理和方法,争取今后再写一篇更加透彻的思考方法论。


关注“清脑”

共同开启心智,探索成长方法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