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娘家欲嫁亲侄 雨打萍女随母命 |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第二十八章

无事生妃 无事生妃 2022-03-15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第三部

  英国篇   

原创:嗔才人


上期回顾

玛丽登基后大兴天主教,而新教支持者纷纷遭难。面对强势的女王姐姐,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靠着自己的聪明机警加精湛演技,一次次在狭小的政治夹缝中挣扎着溜出一条生路。她在一众天主教徒贵族子弟的名单中选了爱德华∙科特内作为自己的潜在未婚夫,用来做挡箭牌,并向姐姐申请离开伦敦,回她自己的领地 “病休”。

   三王争霸卷   


有心联姻女王思嫁西班牙

无辜获罪公主遭禁伦敦塔


第二十八章 

就在伊丽莎白赋闲乡间的时候,英国国内局势却风起云涌。


在十六世纪,一个女人不嫁人,是很不妥当的行为。玛丽虽然当了女王,其实没几个人相信女人真的能够完全独立领导一个国家,众人深信她还是需要男人的指导。


玛丽本人虽然以性格强悍著称,但是骨子里也深受这种封建保守思想影响,对女性当政缺乏真正的自信。也许,她根本不曾设想自己可以一辈子不依靠男人,过真正自立的生活。过去她一直没有嫁人,不过是因为作为公主,那几次别人给她设计的政治联姻对象都令她不满。现在,一旦自己上台作了自己的主人,她最着急着手的第一要务,就是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丈夫。


而玛丽一生感情的羁绊,就是西班牙,她母亲的故乡。

复习一下西班牙和英国皇室的关系

阿拉贡的凯瑟琳公主嫁到英格兰,一生受尽委屈,只有娘家人是她唯一温暖的依靠。所以,玛丽根本没重视国内对她联姻选择的各种期待,一意孤行与自己的表哥,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同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签订协议,决定嫁给他唯一的儿子菲利浦,也就是历史上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国王菲利浦二世(这辈分够乱的啊!)。


(考一考:看出来玛丽和她老公之间,到底是啥亲缘关系了么?)

玛丽女王与菲利浦二世

但是,当玛丽终于正式确定与西班牙王储菲利普的婚约时,却在英格兰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别说新教徒们反感最保守的天主教国家西班牙,哪怕国内的天主教派别也不希望女王被外国天主教势力彻底操控。玛丽选择菲利普,当然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希望强大的西班牙能巩固对英国的支持和加强天主教政权的统治。可是,这场婚姻无论给她自己,还是她的国家的影响,都是近乎毁灭性的。


在这场婚约签订之前,英国国内反对声浪就此起彼伏。不久,新教贵族托马斯⋅怀特(Sir Thomas Wyatt the Younger)就公然掀起反叛行动,声讨玛丽过激的天主教政策和 “卖国” 举动。

反叛玛丽的托马斯⋅怀特 (右)及其被传与安·博林有染的父亲(左)

要说这怀特家,竟然还跟伊丽莎白有点联系。托马斯⋅怀特的父亲是一位的诗人(并且也叫托马斯⋅怀特 Sir Thomas Wyatt,小编无语头疼ing),说起来也曾经是安·博林的裙下之臣。之前为了给安·博林定下通奸罪,亨利八世手下一股脑儿揪出来了好几个贵族 “情夫”,其中就包括小怀特的父亲老怀特。幸亏老怀特与托马斯·克伦威尔的私交甚好,有了 “小指头”出手相救,他才成为几个“情夫”里面唯一一个免遭砍头命运的幸运儿。


可是,这么一来,全国上下都知道这位著名的诗人情种是前王后安∙博林的裙下之臣。那么,稍微脑补一下,情种的儿子接棒父亲,倾慕前王后生下的女儿伊丽莎白,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了?更糟糕的是,密探竟然给玛丽女王通报说,怀特的确曾写信给伊丽莎白,表示效忠。甚至还有传言,如果他举事成功,就拥护伊丽莎白和爱德华∙科特内结为夫妻(可怜的草包大少在此平白躺枪),登上王位。这些是真是假且不去说,伊丽莎白这个王位继承人本来就是玛丽的心头刺,再扯上前朝旧恨,更是惹得玛丽怒火中烧。她马上下令,把伊丽莎白押解回伦敦。


没想到,押解人员竟然两手空空回来报告,伊丽莎白身边的人告诉他们,女主人病了,不能远行。玛丽觉得伊丽莎白在这节骨眼儿上还敢耍无赖,简直气儿不打一处来,当天派了几个御医去看妹妹生病是真是假。并且授命他们,一旦发现是假,就立即把她给揪来,而且罪加一等。御医的诊断结果,伊丽莎白倒还真是在生病,跟肾不好有关(这个比较蹊跷,有啥迅速染病的秘方?)。只是病情程度还远远没有到连去伦敦几十英里的路程都无法承受的地步。于是,他们不得不劝说伊丽莎白马上启程。


可是,因为伊丽莎白公主实在是抱怨得太厉害了,不断哼唧自己受不了旅途颠簸。这一行人只好减慢行车速度,一会儿一歇。短短不到五十英里的路程,竟然走了好几天!(作女们颤抖吧,看看当年未登基的伊丽莎白一世,这才是为了保命,作的极致!)这缓兵之计倒也颇有效,因为等他们到达伦敦,怀特政变已经被扑灭,至少女王的心情会比前几天要好很多。


一路行来,只见沿途悬挂着不少被捉拿的新教徒叛乱分子血淋淋的尸体,在伊丽莎白心头投下沉重的阴影。到了伦敦,她竟然根本得不到机会面见女王,更让她感觉到一种不祥之兆。另外,审问她的人,是对新教有刻骨仇恨的主教斯蒂芬∙加德纳(Gardiner)之流,当年他也参与过陷害亨利八世最后一任王后凯瑟琳∙帕尔。

天主教派的大主教加德纳 Stephen Gardiner

当问到伊丽莎白关于那次政变,有哪些不轨之徒跟她联系,她死不承认自己知道任何内情。既然审讯不顺利,幕僚们最后决定,只能先把她关起来,慢慢盘查。


1554 年 3 月 16 日星期六,伊丽莎白终于迎来了她最害怕的事情,就像她从小一直极为恐惧的关于亲生母亲的噩梦。那天,一群押解人员,要把她带入伦敦塔。

伦敦塔 (from http://www.medart.pitt.edu)

来到伦敦连女王都见不到,就要被投入伦敦塔,对于伊丽莎白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她哀求来押送她的人,至少让她给女王写一封信。虽然副手们都觉得不妥,为首的那位大臣还是心软了。于是,伊丽莎白坐下来,开始写一封长信。当信快写完的时候,伊丽莎白有意放慢速度,据说,她是希望拖延尽量长的时间,等待潮水退下。那么至少要等到第二天,驳船才可能通过伦敦桥,带她进入伦敦塔。而明天,也许女王就会回心转意,也许还会有新的转机。

伊丽莎白被关入伦敦塔前写给女王玛丽的信

凡是研究伊丽莎白一世的人,往往都会提到这封信,因为它是伊丽莎白当时心境的完整展现,写信时,她可能绝望的认为,这就是她给女王的绝笔,生死在此一举。在信的主体和署名之间,她还专门划满粗线,为了防止有人在空白处伪造字迹,添加内容陷害她,可见 20 岁的伊丽莎白,不光说话滴水不漏,做事也极其谨慎。如果不是这种谨慎,她也根本活不到登上王位的那天。


当押解人员耽误了行程,却呈上来一封长信,玛丽大发雷霆。她痛骂手下,这种失误在我父亲的时代,绝不可能发生,绝不!当她打开信封,看到伊丽莎白那认真工整的笔迹,信件洋洋洒洒地长度,更是气得浑身发抖。甩手把信扔到一边,压根不肯看完。虽然收信的人不肯读,却有无数的后来人愿意读这封信,它也成为无数评说伊丽莎白一世的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第二天,命令没有变,伊丽莎白还是要被押往伦敦塔。所幸这是棕枝节(Palm Sunday)的早晨,大家都要去教堂,街上一片寂静。当船驶过伦敦桥,也没有人山人海来看热闹。也许是为了配合女主角的心境,天空也异常阴暗。当船到了伦敦塔下靠岸,细雨开始飘起。伊丽莎白看到她被带到的,竟然是怀特前几天刚刚进入的那道象征死亡的叛徒之门,不禁打了个寒颤。她哀求押解者,可不可以换个门进去,却遭拒绝。伊丽莎白不禁仰天长叹,上天为我作证,我来到这里是作为一个无辜的臣子,绝对不是一个叛逆的罪人!


小编注:棕树节是在基督教节期中有所谓的“圣周” 开始的那天。圣周的星期五是受难节 (Good Friday),结束于复活节(Easter Sunday)。 圣经记载耶稣为完成上帝的旨意,以及应验先知之预言,于这天骑驴进入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过节的群众手持棕树枝夹道欢迎他,同时将之铺于地上,迎接主耶稣进城。

伦敦塔地图(图中红圈为叛徒水门 Traitor’s Gate)

然后,她坐在门口的一块石头上不肯前行。这时,雨越下越大,押解者劝她说,这里坐久了对身体不好,伊丽莎白冷冷地回答,既然明知道要去一个更糟的地方,干吗不干脆待在这里呢?于是,她就这样坐在大雨之中,谁也说不清,她到底坐了多久。


那时的伊丽莎白没有哭泣,没有崩溃,她只是静静地坐着。没人知道到底她心里在想些什么。或许是在哀怨命运的不公?如果她只是一个平静乡间的农家少女,是否就不会经历如此多的坎坷?可是,既然生为皇家女,她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强者,勇敢地面对命运。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她有男人一般的冷静果断,认准风向,决不走错一步;她又善于利用女人的软弱可怜,让政治对手麻痹大意,借以躲过浩劫。难道她做的还不够吗?难道她还不够努力地挣扎求生?为什么像她这样的人,最终还是走到了这一步?莫非这就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天意,这就是她作为安·博林的女儿,无法摆脱的悲惨宿命?

伊丽莎白被关进伦敦塔(出自 Mary Evans) https://www.bbc.com/timelines/ztfxtfr

伊丽莎白事后说,来到伦敦塔,不能不想到她的母亲。可是,终其一生,她都未曾对自己的母亲发表过明确的评论,没有人说得清,她到底怎么看待母亲的生平?也许,她不提母亲,是因为不能不怨恨这个不谨慎的女人,闹出那么多是非被别人抓住把柄。让她不仅从小失去了母爱,更从来享受不到父亲的关心。虽然姐姐和弟弟也都没有母亲,他们至少还有父爱。只有她,最心思伶俐的她,几乎从来未曾得到过父亲的赞许。也许,不愿提及母亲是因为感情太深,所以无法面对那种回忆的心痛,只能装作无情?母亲的仆女告诉她,王后被抓走前一天,花的最多的时间就是陪伴和凝视着自己的女儿,那种眼神令人心碎。可是,如果今天她死了,这个世界上,却连一个会记挂她的亲人都没有。


忽然,一阵哭声打破了伊丽莎白的沉思,原来她的一个随从男仆竟然失声痛哭。伊丽莎白心中的骄傲又被激发起来,她昂起头斥责这个男人竟然在这么不恰当的时刻表现出自己的软弱。然后,她大声宣告,虽然我被做为囚徒押解到这里,我坚信自己的无辜。我的遭遇绝对不需要任何人的落泪同情!然后,终于昂首走进了伦敦塔。


再八一个附带话题,玛丽上台以后直到伊丽莎白入狱,达德利全家都被关在伦敦塔里,其中包括伊丽莎白公主青梅竹马的好友罗伯特·达德利(约翰⋅达德利的第五个儿子)。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喜欢说,罗伯特·达德利和伊丽莎白同时被关进伦敦塔的经历,就是他们之后浪漫情缘的开始。澄清一下,这段共同的坐牢经历的确再度加深了两人日后共鸣的基础。可是就在当时当地,伊丽莎白可没有任何跟人谈情说爱,或者搞什么旧情复燃的闲情逸致。

伊丽莎白公主与罗伯特·达德利(1998年电影Elizabeth剧照 )

现实中伊丽莎白的牢狱生活根本没有任何浪漫美妙的因素。当时的她,每天都被死亡这个念头折磨着。甚至于在她日后自己写的回忆记录中提到,有一阵子,她脑子里唯一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想方法让我姐姐在行刑的时候恩准用剑砍我的脑袋,而不是用斧头。因为用剑砍头比较干净利落,痛苦少些,就像我妈妈当年一样。伊丽莎白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女王手下的确有几个核心幕僚,恨不能越早除掉她越好。就像她自己说的,除了上帝,我已没有其他可以指望的朋友。

武断偏执的玛丽一世

以主教加德纳为首的一些人,认为伊丽莎白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主张立即处死她。西班牙使节也是强力支持这个决定,他说,只要异教叛乱分子不杀干净,他们王储来到英国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


但是,大多数臣子都反对伤害伊丽莎白公主。他们认为在没有罪名无法完全确认的情况下,二公主依然还应该是王位继承人。因为要给伊丽莎白定罪,一定需要国会通过,可是国会大部分成员压根就拒绝为了讨论这个议题而召开会议。于是,想除掉她的主教加德纳只好变本加厉地用酷刑折磨托马斯⋅怀特,希望他能松口承认哪怕一点点伊丽莎白对叛乱知情的口供。


总算,怀特还算是个男人,直到死也没有说过一句对二公主不利的话,虽然他只要说出一句伊丽莎白的坏话,就能换一种轻松点的死法。当他被处决以后,尸体还被大卸八块,悬挂在各处,警告所有敢对女王有二心的新教徒们。(题外话,这个托马斯⋅怀特的姑姑玛格丽特⋅怀特嫁给了安东尼⋅李爵士。他们的后代之中,就出了大名鼎鼎的罗伯特⋅李将军,南北战争八卦系列的主角之一)


因为伊丽莎白的谨慎,一直没能让人抓到她支持叛乱的实锤, 她终于在被关押两个多月之后,转移到女王治下的其他领地继续软禁。

倒霉蛋爱德华∙科特内

而整个故事里,最无辜的倒霉蛋就要数那个爱德华∙科特内了。浑浑噩噩之中,他因为那封告密信中提及要让他做为伊丽莎白的丈夫被推上王位,而被玛丽女王迁怒,之后惨遭流放。不久之后,他便离奇暴毙。可见,大脑不够使,千万不能参演宫斗剧啊!更惨点儿的,哪怕自己没有主动参演,只是被王室女性给盯上了,也会随时领盒饭。


往期回顾: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西班牙篇】总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前传】总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一王六后卷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三王争霸卷 (21)(22)(23)(24)(25)(26)(27) 

小编:圈常在


【无事生妃】MuchAdo_USA 原创文章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朋友圈

公众号及其他媒体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转载合作请写邮件至

hougong888@outlook.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