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腾讯确认将推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功能

2017-02-16 新经济思想库
每日趋势

一、李克强部署《中国制造2025》 20多部委通力落实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已于近日全部完成,11个配套实施指南已经全部发布实施。”工业与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

 

“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最早进入民众视野,源自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当时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而在此后的多次会议、活动中,总理也不断身体力行,为中国制造加油、“站台”。

 

在全球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总理不仅身体力行为中国制造“站台”,更在部署推动整个中国制造业从科技到质量的转型升级。李克强曾在一次会议上总结,中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绝不能丢掉制造业,但要通过新经济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升级。“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二、中国创造的无人机要载客了


 

迪拜道路交通局日前在第五届政府峰会展示了用于该服务的亿航184载客无人机。

 

尽管目前很多载客无人机服务的具体细节还未公布,但亿航184可是实打实的中国创造,而其184的数字命名代表的是1名乘客、8枚螺旋桨以及4个机臂,完完全全就是为单人出行所打造的。

 

据了解,亿航184采用全电力驱动,单次充电可搭乘一名100公斤的乘客飞行约50公里,应对城市短途出行是足够了。而对于乘客来说,登上无人机只要在触屏上选择好目的地然后关好舱门,地面控制系统就会实时遥控监测飞机抵达目的地,真是潇洒至极。

 

目前,亿航184已经在迪拜进行了多次试飞,如果计划顺利的话,载客无人机服务预计将在今年7月正式上线。

 

三、麻省理工学院新芯片助力AI助手 语音识别功耗最多降低99%

 



据外媒报道,AI语音助手必将成为今年科技界的“爆款”产品,不过一直在后台待机的它们功耗可不小。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就针对该问题拿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他们开发的低功耗芯片最高能把语音识别的功耗降低99%。

 

今年年初,亚马逊Alexa在CES上大放异彩,AI语音助手之战正式开打,包括苹果Siri、Google Assistant、三星Bixby和一众物联网设备在内的产品将逐渐在市场上普及。

 

不过,这些AI助手都要依靠语音识别,该功能常驻后台必然会减少设备的续航时间。MIT的研究人员表示,现有手机分给语音识别的电量高达1瓦特,如果用上他们的新芯片,电量消耗能直接降到0.2-10毫瓦。

 

与此前神经网络随时待机准备探测声音和噪音不同,MIT的新芯片将搭载一个更为简单的“语音激活监测”电路。当该电路探测到人类语音,性能更为强悍的识别系统才会激活。这就意味着,即使是简单的小型电子设备,也能用上先进的语音识别系统和AI助手。

 

对于智能穿戴设备来说,这款芯片更是最大的福利,它们因体积而受限的交互界面可借助语音识别和AI助手进入新阶段。此外,一直被人诟病的续航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四、美国人又开发猫咪识别AI技术 但只用以前百分之一的数据


 

一家美国创业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人工智能系统,可以使用少量数据达到与传统深度学习算法相似的效果,大大提升数据效率。

 

2012年,谷歌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颖的方式来展示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他们训练电脑识别YouTube视频中的猫。该项目花费数年时间,动用1.6万颗计算机处理器分析了1000万张图片,才最终得以成型。这种人工智能技术被称作深度学习,亚马逊Echo和特斯拉无人驾驶汽车都在使用同类技术。

 

虽然这种软件看起来很神奇,但往往需要借助成千上万台电脑花费数月时间扫描海量数据才能最终实现。

 

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家本·维格达表示,他可以省去大量枯燥乏味的工作,在不使用谷歌那种庞大资源的情况下也能推进人工智能项目。他的公司Gamalon Machine使用概率模型教给电脑在几分钟内识别包括猫在内的各种物体,只需要花费几分钟时间向其展示几张图片即可。

 

“你可以在笔记本电脑上运行我们的软件,找到答案时所需的计算能力缩小100倍。”维格达说。

 

传统的深度学习系统需要查看海量猫咪照片才能学会它们的特征。Gamalon的系统则用一种名为概率编程的新方法作为这一过程的起点。向其展示一张长尾猫和一张短尾猫的视频,它就能填补空白。“这种模式可以大幅提高数据使用效率。”纽约大学数据科学家布伦丹·雷克说。

 

五、腾讯确认将推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功能


 

微信内部规划已久的公众号付费阅读功能,终于要来了。

 

“这个基本功能早就规划了,开放给自媒体自行设计。”2月14日晚,一位腾讯权威人士对第一财经独家确认了腾讯将推出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功能的消息,并称这一功能将交给微信平台上的自媒体们“自行设计”。

 

2月14日下午,IT 评论人士洪波曾在朋友圈发表文章《我为什么现在开始出来卖以及这个公众号还会更新吗?》,称自己将开设收费专栏。

 

很快,马化腾在该朋友圈下评论,“应该等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啊”,并且回应了关于“测试太久”的疑问,称“已经反馈了,争取加快”。这也意味着腾讯已经计划将加快推出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功能。

 

六、微信付费订阅来了,它有 3 点重要影响


 

去年 8 月那场关于「微信付费订阅」的激烈辩论,主要围绕 3 点:

 

它对其它内容平台有什么影响?

 

它对内容类微信公众号有什么影响?

 

怎么样能让用户愿意付费订阅?

 

对内容形平台

 

小马宋认为,「微信的付费订阅仅仅是一种内容的交付形式,而不是创造了一种新内容。」所以,「微信付费订阅的推出,只会让优质内容的生产者获得更多变现的渠道,但不会对现有内容平台有多大冲击。」

 

因为,微信公众号以图文为主,即便推出了付费订阅,也不会改变微信公众号目前以图文为主的内容形式。它很难影响到以音频为主的内容产品,比如分答、知乎 Live 和喜马拉雅 FM。

 

对微信公众号作者

 

简单来说,如果你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微信付费订阅相当于提供了「内容直接变现手段」。理想状态下,你依靠着 1000 个订阅粉丝,说不定就能养活自己。不必通过接广告、不必通过去分答回答别人的提问、不必到知乎 Live 上分享 PPT 和口水。

 

只需要专注内容,还有读者本身。或者说,只需要专注好微信公众号本身就行。但反过来说,付费订阅的公众号未必能够卖广告,它对文章阅读量的影响可以清晰预见。


用户如何才愿意付费订阅

 

一旦用户付费获得内容,用户对内容的预期就产生极大的不同:

 

用户是因为对作者的信任,所以付费订阅。他们期望能够在这里,一直看到合乎自己预期的内容。比如网络连载小说,或者是连载专栏;

 

用户是因为内容可以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付费订阅。比如培训类的,可以提升技能的这种类型。

 

是否可以持续满足用户预期,让他们认为成本投入得有价值,这是付费订阅和免费阅读面临不同的考虑。

 

得到 CEO 脱不花在采访中提到:

 

内容产品消耗的不仅仅是用户的金钱,更要消耗用户的时间,同样的时间,只有消费最佳内容,用户利益才最大化。所以,内容产品是真正的“产消合一”,内容生产者交付的只是产品的一部分价值,用户的消费过程和时间投入,才完成价值创造的闭环。

 

七、尴尬与困境:百度在人工智能上还能走多远?


 

尴尬与困境 百度当下有点“惨”

 

当同为搜索起家的谷歌靠人工智能“阿尔法狗”赚足话题与眼球,百度却因为发展外卖业务而被诟病。当同一梯队的阿里巴巴腾讯都逐渐搭建起自己完整的生态体系时,百度大部分的业务增长却还是十年前基于竞价排名而衍生的商业模式上。

 

虽然百度尝试进行业务调整,重金收购91无线、入股糯米,成立百度外卖。但可惜的是,在这些新业务的转型上,百度总有些“力不从心”,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再加上去年的魏则西事件,不仅让百度受到来自各界的舆论压力,更是让主营业务受到重创。

 

从2017年最新曝光的市值来看,百度也早已掉队,:阿里巴巴、腾讯市值均超过2500亿美元,百度616.84亿美元的市值还不及前者四分之一。

 

孤注一掷 势靠人工智能突围

 

在唱衰声不绝于耳的当下,百度应如何突围?依靠技术与数据的专业优势,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看来是最值得押注的突破口。

 

压力与质疑 出路在哪里?

 

只是,百度的这一步棋真能如愿取胜,答案未必。

 

先不说怎样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百度现有业务落实结合,单是高昂的研发费用、长周期的投入需求,同行众多竞争者等问题就让人够呛。

 

据了解,百度从2014年到2016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研发成本占总营收比分别为12.9%、14.2%和15.3%。但似乎却鲜有实质性的突破成果。比如其在2013年进入的无人驾驶领域的研究。对于无人车项目,吴恩达就曾给出过三年量产五年商用的时间表。但无人车真正走入大众生活,似乎仍有漫漫长路要走。

 

而在大环境下,除了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这条路上还挤满了传统资本与新兴创业技术公司们。去年初,阿里巴巴就在一次大会上展示了其语音识别技术的实力,以0.67%的微弱优势战胜第50届国际速联速记大赛全球速记亚军姜毅。

 

在外忧内患的巨大压力下,百度也推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吴恩达还曾表示“小度”比“阿尔法狗”更智能。但与“阿尔法狗”在战胜人类后收获的震惊效果不同的是,“小度”在战胜人类后却遭到质疑陷入造假风波。

 

(转载: 创事记 文/长庚小报

 

八、IPO前再度疯狂: 为什么美团做打车不靠谱?


 

2月13日美团在南京低调试运营打车业务,令不少人大跌眼镜。美团明知网约车行业风口期早已消失,仍不计血本把战线越来越长,其背后目的仍然是不断借新业务堆高估值,进而与资本市场豪赌IPO规模。

 

明知不可行的打车

 

美团现有的团购,酒店,外卖三大主营业务均面临增长乏力,市场竞争加剧的瓶颈期,急需借助新业务激活现有业务死水,实现更多突围可能性,打车服务便成为美团管理层充分博弈论证后胜出的选择之一。

 

美团打车业务是2月13日晚8点左右上线,平台上目前车辆数约300-400辆。与行业20%左右的扣点相比,美团对司机扣点仅为8%。不仅如此,美团对司机返点也比较高,为扣点金额后的1.7倍,此外美团也对用户实行3-5元的补贴。

 

要坐在网约车这张赌桌上,美团至少得准备好上百亿人民币,可惜他们自有资金跟饿了么百度抢在外卖市场,跟携程去哪儿在酒店旅游领域PK。哪里还能再变出钱来参与网约车的烧钱大战。

 

而资本会考验美团接下来的市场开拓进展,如果未来只是在南京等少数二三线城市小打小闹,那就是一个宠物工程,对提升IPO估值和改善现金流意义不大。

 

在明眼人看来,美团从来没有网约车的商业基因,此时上线打车业务目的无非是冲高估值,但这个故事如果讲在两三年前,美团还有机会像外卖业务那样分得市场一杯羹,资本市场会有浓厚兴趣听取王兴讲述。然而时过境迁,打车业务已经呈现高度的马太效应,资本市场兴趣转向以ofo,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市场,风口期早已消失,美团要是只愿意谨慎烧钱,前期只能是与AA租车,PP租车等抢占网约车食物链最末端份额,这点残羹冷炙显然难以填满美团的胃口。

 

相比滴滴超强的融资进展,美团只是在去年1月获得33亿美元融资,传出IPO消息已经过去两年多,承诺在两年内上市的时间点也越来越近,但去年9月有消息称其估值从180亿美元下降到125亿美元,摆在王兴等人面前的难题仍然是如何讲述更多新故事打动资本市场,进而提振低迷的估值。

 

不久前曝出美团点评要上市的消息,员工开始对授予的期权行权,然而仍没有具体的时间点。联想到美团不久前为解决支付牌照,斥资近13亿元收购钱袋宝,亏损严重的情况下仍然投资爱鲜蜂等等一系列大手笔,IPO前出台各种冲高估值激进手段,也就见怪不怪了。

 

场景消费的致命诱惑

 

美团负责人表示,此番在南京试运行网约车服务,也正是基于美团点评平台上的用户需求。打车业务的推出,除了能够为南京地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出行选择,还可在为用户提供‘吃喝玩乐’服务的同时,一体化解决‘行’的问题。

 

事实上,2月13日除了上线打车业务,美团点评酒旅事业群还宣布进入海外住宿市场。美团点评从提供本地生活服务,到进军酒店、机票、跟团游、签证、火车票等等业务,已经越来越多地涉足在线旅游的阵地,战线越拉越长。

 

美团设计的从吃喝玩乐切入到出行商业构想,与Uber优步玩法相反。优步在卖给滴滴前,曾在杭州等地推出Uber Life(优生活),优步旅行计划,试图让乘客在车上发现好吃的、好玩的、有趣的城市生活服务,以及与旅游产业一起为其乘客提供旅游相关服务,从交通切入,再到信息、交易等,这个宏大且充满诱惑力的“场景消费”大饼,在国外有些地区做的还不错,虽然优步中国被合并了,但这个场景倒可能在滴滴这个更大的平台上实现。

 

成也是场景消费,败也是场景消费。美团现有外卖,团购,酒店三大业务,市场竞争极为惨烈,早已被饿了么,聚划算,携程,去哪儿为代表的各种成熟细分市场瓜分。打车业务前路面临滴滴等难以搬动的大山,境遇与当年的BAT高度雷同。

 

缺乏新业务基因,还想试图通吃产业链商业构想,可能会有一定收益和眼球效应,但成功的可能性不高,眼下打车业务只是美团商业帝国的一份子,随着网约车市场渐趋饱和,司机和乘客的双重补贴换取市场份额失灵,美团也很难倾全公司之力鼎力扶持打车业务,短期内业务独立也都是小概率事件。

 

互联网产品,难的从来不是做一个产品壳子,而是注入灵魂和用户。按照美团当下的技术和产品实力,短期内推出类似微信的社交APP,类似京东的电商APP,类似今日头条的阅读APP。。。基本不存在技术和产品的壁垒,这些产品也能构成“场景消费”必不可少的元素,此番打造类似滴滴的打车产品同样如此,壳子好做,但缺乏产品基因结果很可能是增加几座“鬼城”,就像阿里的来往。

 

滴滴苦心打造积累的各种基于智能出行的大数据技术,改变用户出行方式的多元服务,以及品牌先发优势,这些是短期内不可能被轻易跨越的鸿沟。


九、微信小程序上线一月即遇冷,这是失败前兆吗?


 

从热炒小程序到小程序遇冷这一个多月,其实有很多事情在暗中发生和改变的,[企鹅生态]试着分析解读下,欢迎指正。

 

小程序遇冷,是微信团队过于任性导致的。

 

从大热到遇冷,小程序初始版本的问题在于其过于理想化的设计。让开发者自己去散播入口的做法,其实就是让开发者将自己的流量主动指向小程序。

 

这样的设计,不但意味着与大公司、大平台绝缘,也很难吸引那些有实力的开发者,甚至线下商家也没动力将自己宝贵的到店流量指向小程序。

 

今天所有人热捧微信,无非是因为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流量最大的产品,大家来微信都是为了找用户、找流量的,但却不幸发现自带流量是玩小程序的先决条件。

 

现在看,小程序无疑是错估了市场,其遭遇也证明了今天的互联网世界确实已经不再是他们记忆中的站长时代。

 

过去,是极为稀少的优质产品和服务,通过单一渠道吸引不断增长的饥渴用户;而今天则是层出不穷的优秀产品和服务,在各个渠道上去争抢有限的用户。

 

所以,指望用户主动到小程序中找服务是不靠谱的,指望开发者将自己的流量指向小程序是不靠谱的,指望在移动端恢复百度在PC端的荣光也是不靠谱的。

 

从搜索框到附近的店,微信会将自己的流量一个个指向小程序。

 

小程序于微信自身是个太重要的产品,纵然微信说不会有流量红利、不会有入口。但微信还是一定会将自己的宝贵流量和宝贵接口,逐渐加码到小程序上。

在最近,微信搜索框已经开始为小程序加注流量了。而据说,与[附近的人]很相似的[附近的店]也正筹谋上线,可能将会成为又一个一级流量入口。而承载[附近的店]里各种服务的容器,就将是小程序。可以预见到,[附近的店]一旦上线,一定会激起一波热潮。

 

同样的,朋友圈限制分享也只是现阶段的规则,未来朋友圈和社交关系链的应用到小程序中并不是小概率事件。即使是订阅关系,也不是不可能出现在小程序上,毕竟想让开发者把自己的流量导给小程序,就一定要给开发者们提供沉淀用户的工具。

 

所以,小程序遇冷,只是小程序初始版本遇冷。目前小程序仍然在早期阶段,只有等微信将每个功能和入口都逐渐开放,才能看清小程序的完全体。

 

现在基本可以看清,小程序只是腾讯的一个小增量。

 

随着各类内容和线上产品遇挫,今日头条、京东、腾讯内部一系列产品对小程序的不感冒,现在基本能看清,在大流量App各自割据的情况下,小程序上基本不会出现有竞争力的线上产品。即便有创业者选择在小程序上试错,在模式验证成功后,也会迅速转向App端。

 

所以小程序于腾讯的最大商业价值在线下,就是帮助腾讯聚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下的各种长尾流量和各种长尾消费场景,达成类似当年百度号令一众长尾网站类似的商业模式。

 

但受困于微信团队的属性问题,其必然不可能深入到各个行业中去进行深度运营。光靠收过路费恐怕连新美大+58同城的体量都做不到,对于目前如日中天的腾讯来说,小程序能提供的只是个小增量,实际价值可能远对不起其炒作程度和关注度。

 

所以,小程序带给腾讯的最直接价值,除了为微信内的各种服务提供个比HTML5体验更好的容器,就是帮助微信支付进一步挤压支付宝在线下的份额。

 

通过[附近的店]、搜索流量能带来新的消费场景外,现在很多商家还选择同时贴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二维码,如果微信二维码能够实现支付之外的更多场景服务,听上去确实比支付宝高明一点。

 

十、微信小程序上线一月即遇冷,这是失败前兆吗?


 

但问题是,小程序似乎启迪了支付宝,可能还有微博、今日头条、百度。

 

支付宝当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微信小程序去逐渐升级线下的支付二维码,事实上,如果去总结支付宝近两年的产品策略的话,其实就是学习甚至直接Copy微信。

 

因此在小程序上线不久,支付宝就宣布跟进开发小程序,有趣的是,支付宝在Copy过程中,支付宝发现小程序是个非常适合自身的产品。据说目前支付宝内部对小程序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微信对小程序的重视程度。

 

究其原因,在于小程序的初始版本放弃了微信的流量优势、社交关系链优势,这也是支付宝一直以来面对微信时最大劣势。所以,微信小程序启示了支付宝团队,如何突破自身的流量和用户瓶颈。

 

而相比微信团队去做小程序,支付宝团队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支付宝执行能力更强、线下拓展能力更强、宣导能力也更专业;劣势则在于,支付宝没什么开放基因、也几乎没打造开放平台类产品的经验,这也是支付宝内部对自己做小程序的最大担忧。

 

但支付宝小程序的推广已经开始,据说支付宝在拓展商户时,还承诺给门店提供流量,虽然不知道支付宝的流量会从哪里来,但看来他们的做法确实指向微信小程序问题所在。

 

同样受到启迪的,还有所有有着广泛用户和高活跃度的App们,本来自打百度轻应用失败后,移动互联网世界拥有大流量App们,似乎都绝了做平台之上平台的想法,安心做自己的核心服务。但微信小程序的出现,似乎让Native App与Web App之争又回来了。

 

就像一位坚定看好小程序的朋友所说:小程序是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开局时出现的产品,它展示了在少数核心App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未来生态场景。

 

小程序用C端思路去做B端,使得第三方几乎没啥参与余地。

 

对于小程序沉默的,不仅有大公司,还有曾经活跃在微信生态各个角落的第三方们。面对小程序,现阶段除了培训和做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小程序商店,第三方几乎找不出什么参与方式。

 

有朋友就说,小程序并非技术驱动,不仅给第三方留的空间很小,甚至给开发者留的空间也很小。

 

这当然说明,开发了一年的小程序确实不错,产品很完善;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小程序的设计非常的理想化和程序员思维,就是小程序根本没想让第三方玩家去深度参与。

 

但问题是,一个高效有活力的生态中不应该只有生产水的和喝水的,还应该有运输水的、卖水的、提供工具的、宣传营销呐喊包装的等等。

 

尽管腾讯和微信可能不承认,但微信公众平台前期能够成功,第三方和各类营销公司是出力不少的。尽管第三方玩家鱼龙混杂,但却是最有活力和最有创意的群体,甚至在[企鹅生态]看来,微信生态中最有趣、最有潜力的创新,可能就是刚刚被封杀的微信分销模式。

 

但小程序并没有给第三方玩家留什么空间,小程序是个用TO C思维做出来的TO B产品,小程序希望自己和商家间不要再有第三方桥接。但这个过于理想化的做法,正在让所有能帮忙的人失去热情。

 

(转载:企鹅生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