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周其仁:改变未来二十年的“想法生产力”

2017-06-22 新经济思想库

每日趋势

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辞任CEO  5家投资方集体要求辞职

 



Uber 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周二宣布辞职。由于股东的不满,卡兰尼克被迫离开Uber。

 

消息人士表示,卡兰尼克受到了来自投资方的压力。在辞职的前几小时,卡兰尼克与投资方发生了争论。

 

周二早些时候,Uber的5家主要投资方集体要求卡兰尼克立即辞职,其中包括Uber最大的股东Benchmark。Benchmark合伙人比尔·古尔利是Uber的董事会成员。消息人士表示,投资方在致卡兰尼克的一封邮件中要求他辞职,当时卡兰尼克身在芝加哥。

 

在这封题为“让Uber前进”的邮件中,投资方对卡兰尼克表示,他必须立即辞职,公司的领导层需要改变。现年40岁的卡兰尼克与至少一名Uber董事会成员进行了接触。在与部分投资方进行了数小时的会面后,他同意辞职。他仍将担任Uber董事。

 

卡兰尼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爱Uber超过世界上的所有一切。在我个人生活的这个困难时刻,我接受了投资者的要求并离开,让Uber可以回归正常,而不是因为又一场纠纷而偏离轨道。”

 

卡兰尼克的辞职也带来了问题,即谁将成为Uber新的领导者,尤其是在该公司重塑形象的过程中。此外,卡兰尼克可能仍会扮演一定的角色,他控制着Uber的很大一部分投票权。

 

在硅谷,对创业公司CEO采取这样的行动很不寻常。硅谷投资者通常会赞扬创业者以及他们的进取精神,尤其是在公司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只有当这些创业公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或是出现滑坡,投资者才会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投资。

 

就Uber而言,如果该公司的估值下降,那么投资方可能会损失数十亿美元。

 

 

百度CEO李彦宏:智能金融才是金融的未来




“我可能算是第一代Fintech工程师了。”20日,在百度与中国农业银行战略合作签字仪式上,李彦宏透露。

 

“智能金融可以超越支付、网点等等物理限制。”李彦宏判断,“(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即时处理海量、多维的非结构化信息,抽取知识,在尊重金融规律的基础上,为各种金融业务提供决策支持。”

 

显然,因为金融的数据化本质,现在,金融科技发展开始进入百度最擅长的赛道。

 

“所谓支付大战,其实跟之前金融机构网点之争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简单的入口资源之争。”李彦宏说,“AI+Fintech驱动的智能金融,才是金融的未来。”

 

 

马化腾:云+AI将成为产业革新动力



 

21日,腾讯2017“云+未来”峰会在深圳召开。马化腾发表了演讲。

 

在过去这一年,云和人工智能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观察到企业向云端迁移的速度在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在云端实现。

 

而全球数据中心份额在下跌,更多的数据中心转移到云数据中心为主,我们认为,未来云会超越传统数据中心。

 

去年的云+未来大会上,我们说“云是互联网+第一要素”;而今年我们认为,云是数据中心最重要的要素。在数博会上,我们提出了“用云量”这一概念,它由用电量而来,未来,“用云量”将是重要的反应经济发展的指标,与电能带来的变化一样,云也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为此腾讯提出了云在未来的三个发展趋势。

 

第一个趋势:云是产业革新的原动力

 

我可以打个比方,在电力时代,大家会有一个概念叫“插上电”,而电能带来了电气化革命;在云时代,会有一个新的概念“接入云”,这将会带来数字化升级。

 

有了电,就有了大量的发明,电灯、电报、电车;云出现后,就有了一些我们现在认识的互联网形态,跟餐饮结合,就有了美团、点评,跟出行结合,有了滴滴、摩拜、ofo。就像电气时代的初期阶段,现在也只是云的初级阶段;而就像电器时代有了电脑一样,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云+人工智能“。

 

现在行业里有很多用云的趋势,包括传统物流行业也在向数字化转型,通过接入云做流程再造。包括报销等流程都会更加高效。比如顺丰,现在他们货运单上的信息可以通过OCR来识别,把这些数据接入云端,可以进行实施管控。

 

还有电子发票,在微信我们做到了红包都可以在云端流通,那发票为什么不行呢?因此我们在推动这件事,与一些酒店、运营商,一起包括金蝶、用友这样的服务商。

 

第二个趋势:云是新型社会管理的主平台。

 

目前政府的一些部门,已经越来越依靠云。根据云的数字化升级,能够实现高效精确地数字化管理,尤其在政法管理和交通管理方面。

 

目前的一些电信诈骗、黑产,其实早就开始使用云技术了,如果不用云这个武器,我们就没有方法去对抗他们,

 

未来高度互联的世界是可管,可知,可控的,但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拥抱未来。

 

第三个趋势:云是人工智能的强载体。

 

我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传统企业的未来,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处理大数据。云可以提供海量的数据和强大的运算能力。

 

比如,腾讯的围棋(人工智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证明了腾讯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一定实力,后台全靠腾讯云支持。我们团队最近一个月告诉我,癌症诊断也取得了突破,可以辅助医生做肺癌早期筛查。目前我们初步成绩是查出肺癌准确率超过63%,这个数据还可以再提升。微众银行等机构我们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降低了成本,在实战和商用方面,我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整个经济社会的操作系统都在进入新时代,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也有更大的挑战。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建云上生态。

 

马云:阿里不是电商公司 今年要为eWTP飞1000小时



 

由阿里巴巴主办、美国密歇根州政府协办的“连接世界”美国中小企业论坛于底特律开幕,马云与著名电视访谈主持人查理罗斯进行了对话。


谈未来:机会在中国

 

查理罗斯开场问及为什么要来美国举办论坛,马云说,是因为希望美国的小企业不要错过现在的新机遇:“在过去30年,美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如果你错失了欧美,你可能错过机会。今天如果错失中国,你就错失机会。”

 

谈与亚马逊区别

 

说起电商,美国人的理解就是亚马逊,查理罗斯问及阿里巴巴与亚马逊的不同,马云向美国的小企业主们介绍说:亚马逊是一家电商公司,但阿里巴巴要做的是搭建商业基础设施,帮助全球中小企业,并使中小企业更好的参与全球化。

 

马云说:“我们有来自全球的员工。我们不是让阿里巴巴全球化,而是让中小企全球化,让大家可以和亚马逊、IBM、微软竞争”;“我们旨在赋能中小企业,我们相信每一个公司都可以是亚马逊”。

 

谈AI与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未来是马云一直思考所在。他说:未来AI可能拿走很多工作。如果我们不研发让中小企发展的应用,他们就可能生存不了。在今后5-10年,如果中小企业不通过互联网全球化就会失去机遇。马云认为,通过搭建商业基础设施,让中小企业更好的融入全球化是解决方案。

 

谈自己

 

马云说他还在学习,学习从CEO位置上下来以后,如何做一个主席。他本来以为可以去沙滩了,但为了推动中小企业融入全球化,“去年飞了870个小时,今年可能要飞1000个小时”。

 

深圳1公里内112家做语音智能



 

根据调查数据,2017年智能音箱的全年销量可突破千万台级别,未来5年时间内其产值就能达到接近百亿美元的规模。此外,智能音箱是一个除硬件外还能有很多其他方式赚钱的平台。

 

目前,用户使用智能音箱,更多的是使用一些常见的应用,如天气查询,但是专家们认为未来的将会有更高级的使用。预计其他一些应用程序,如控制灯,如在线订购商品,甚至拨打电话,在大数据使用的基础上将会变得更加智能。

 

不过这一赛道已经有许多入局者,“深圳南山区一公里以内有112家全部做语音智能,可是当我体验过所有产品时,我发现他们都非常痛苦,他们在拼模组,拼方案,拼场景,拼IOT,所有的这些场景都没有拼用户和体验,因为他不知道市场、用户在哪里,只知道趋势来了,我不赶紧跟上。他们一直问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你们的海量内容给到我。”喜马拉雅硬件总经理兼副总裁李海波介绍说,内容提供很容易,但喜马拉雅希望能够提供有更好体验的内容。

傅盛认为,真正的AI不应该仅仅有技术,不应该是一个大学教授的论文,更不应该是网站上刷分的选项,而是真正能和我们生活结合起来的产品。“今天的AI我们看到太多炫技、PPT和Demo,太多为演示而存在的产品,太多为概念而存在的公司,太多只会做技术,不知道怎么把这个产品落地的形形色色的创业者。”

 

车品觉:未来的数据壁垒是什么?



 

造就日前对车品觉进行了专访。

 

造就:数据比算法更重要吗?

 

车品觉:讨论数据比算法更重要,需从不同的场景去分析。这是因为,数据乃今天所有数据应用的原料。如果没有原料(数据),有工具(算法)又有什么用呢?这就好比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算法也需要数据来支撑。

 

当大家都有对等的数据时,才能充分展现出算法的优势来。这其中,没有谁比谁重要。尽管现在有很多的算法,看起来Alpha Go很厉害,但其实不需要两年,所有人都能够学会这个算法。

 

造就:未来的数据壁垒会是什么?数据可以被锁定吗?

 

车品觉:我觉得将来的壁垒首先来自于数据的差异。我有这个数据而你没有,你只能用别的可能没那么好的材料。另一个壁垒是,当用户使用了你的数据产品,他的数据会回流回来。

 

所以说这种数据是活的。要锁定这种数据,一是需要这个资源只为你独家使用;另外需要在场景上对用户产生粘性,让每个人都重复使用你的场景。

 

只有拥有场景的人,才能拥有这个数据。就像滴滴拥有很多人的地理位置数据,WIFI万能钥匙拥有很多wifi数据。这些数据的可爱之处在于,虽然你能够锁定它们,但它们也在不断地产生新的数据,因此你并不知道自己能锁定多少个渠道。

 

我想重申,一方面数据可以锁定使用权,但另一方面也有更多新的数据在生成。说白了,数据产生于场景,没有一个数据不是在场景里发生的。

 

造就:怎么定义场景?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叫它应用,反而要叫场景呢?

 

车品觉:场景即应用。地图是一个应用,有地图就会有地点位置,所以它是一个场景。你可以想像,只要有一个新场景出现,自然有一个新的数据出现。而且这个新的数据,必然也会成为一个能去帮助别的应用的数据。

 

之所以称它为应用,是因为应用比较容易理解。场景更多讲的是一个环境,但是应用就是一个应用。你不会说高德地图是一个场景,你肯定说它是一个应用。

 

什么是场景呢?我认为是这样的:当有一个人,他很想从A点到B点,到底怎么样可以最快到达,那是一个场景。当这种场景出现时,我们若能用数据的方法去解决其中的问题,那就是应用了。

 

造就:未来大数据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数据如何定义人工智能的未来进化?

 

车品觉:是的,所有数据的出口都在于解决问题。很多人问我,从事大数据研究的这六年里,感受到的大数据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以前,我们做的应用其实是在支持人类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把解决问题看成整体,去自动化的解决。目前我们看见的很多人工智能的场景或应用,大部分都希望我们可以自动化地把问题解决,中间不需要人的参与。

 

数据、算法与应用的关系非常重要。当没有人参与的时候,应用会变得非常难有“适应力”。而人是很有适应力的,假使一个报告里面有错误的句子,人还可以去理解这个报告;但是如果是一个机器去读这个有错误的报告,它就没办法适应,不大能领悟报告的真正涵义。

 

我认为,未来整个人工智能的进步点在于,它可否有人的适应能力。这个适应能力,不仅包括错误,还包括整个场景里环境的变化。变化对人来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对一个机器人来讲,它就觉得很不自然。

 

如果我们的AI是进步的,它的适应能力应该会更强。同时,这个适应力也跟大数据有关。今天,整个大数据和AI的准确度来自于有足够多的案例。

 

造就:可以预见物联网会带来极大的数据量爆发,我们该如何去看这些数据?

 

车品觉:因为物联网将很多人的行为搬到了线下,所以你有了数据。其实是人的行为改变了物品,如果他们的行为不改变,不愿意接受物联网,那么今天的很多数据还是滞留在线下。

 

如今,互联网已经很容易被接受,加之受众的年龄逐渐年轻化(90后、00后),他们基本上每天要在物联网里做很多东西,这些数据积累下来会变得很惊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以往没有的数据都慢慢地呈现出来,这些都是在不断扩大的资源。

 

我们假定,数据在场景里出现的速度比一般人想像得要快。你不能想像的某件事,可能已在某个角落出现,数据积累已经开始,这是从事大数据研究的圈内人非常基本的共识。

 

(转载:造就

 

周其仁:改变未来二十年的“想法生产力”



 

世界上很多“想法”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奇迹,它们究竟是怎么来的?

 

如果一个现象、一个产品打动了我们,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它是从哪儿来的?是怎么想到的?谁又将这个想法变成行动的呢?追溯起来很有意思。

 

用原理实现新技术

 

一项新技术的诞生是怎么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有经济学家认为,新技术是针对现有目的,采用一个新的不同的原理来实现的技术。

 

国外一家企业发明了一款电子眼镜,可以让盲人看见世界。科学家发现,人能看见外界并不是通过眼睛,眼睛只是外部图像的接收器,而成像则在大脑。盲人的眼睛丧失了功能,但大脑成像机能还在。这家企业开始思考,有没有别的器官可以将信息输入大脑?

 

后来发现,人的舌头底下是最敏感的区域,他们在盲人的舌头底下夹一个电子器件,盲人就能据此看见外界了。

 

这就是运用一个原理解决一个问题,从而使新技术诞生的过程。所以,原理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想法被平移到另一个行业

 

一名以色列国防军研发部门的中将,提出做一个反火箭弹系统的想法。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准确测算出敌方的火箭弹;

第二,制造出比敌方速度更快的火箭弹;

第三,选一个最佳角度撞掉敌方的火箭弹,同时不会对生命财产造成任何威胁。

 

然而,这三点都没有现成技术,刚开始他的首长不同意。后来,他找到了当时的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在总理的支持下,这项研发成功立项。不久后,一个有名的以色列反火箭入侵系统诞生。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过去警报一响,以色列民众纷纷躲进防空洞。使用该系统后,警报一响,民众不跑不躲,反而抬头拿着手机拍天空,因为他们坚信一定能打下来。更有趣的是,这名中将把这套系统进行改良,做成微型导弹放在血管里打血栓。

 

所以,如果一个想法提出者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一个想法通常可以通过举一反三,被平移到很多不同的领域,解决更多的问题。

 

从1到10也能诞生“原创新”

 

《从0到1》一书作者将从0到1的纵向创新叫“科技”,横向创新叫“水平复制”。在我看来,从0到1固然了不起,但从1到1亿也同样了不起。

 

因为水平扩张没有原发性创新,很多人就认为,水平扩张不是创新,这是错的。创新都是从仿造开始的,原创新也可能是从1到1万,从1到1亿当中发生的。

 

例如:原来的刮胡刀是折叠式的。这种刀不能给自己刮,这意味着需要雇人来给自己刮,所以很多人用不起。但为什么刮胡刀没有消失呢?

 

因为出现了一个人,坎普·吉列是巴尔的摩瓶盖公司的一名推销员。1900年前后,他所在的行业曾掀起过一次性包装的变革。坎普·吉列在刮脸的时候受到启发,把折叠式刮脸刀一拆为二,刀片是一次性的,而刀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给客户。这样,大部分人就能刮得起胡子了,但他们每个礼拜都需要购买刀片。

 

刚开始,他一共卖了50个刀架,91个刀片。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想法不成功。后来他说了一句话:只要男人的胡子还在长,我这个想法就可能成功。

 

机会来了。美国派部队上前线参战,他以成本价搭上运费卖给军队。后来,军人带着刮胡刀从欧洲战场回来,竟都变成这款产品的推销员了。现在,吉列的产品已经占领美国刮胡刀市场70%的份额。

 

吉列创造了一个营销模式,原来很多产品是可以拆开卖的。刀片刀把模式,后来惠普把打印机和墨盒分开卖的模式,还有今天一台计算机变成简单的终端,让几亿人持有,同时把大型计算能力集中到主机和云上,背后都有这个想法的影子。

  

想法的生产并非灵感,而是体系化

 

美国有一个计划——利用脑力来重振生产力的生产行为,其基本模式是围绕大学、研究机构、实验室,再把风险资本引进来,同时由政府国防部买单,组成一个四面八方、多样化、高密度的集合体。

 

纽约州的首府阿尔巴尼亚,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大学、州政府、联邦政府、民营机构、公共机构为一体的科学园。他们希望借此通过脑力开发和市场的结合重振美国的经济。

 

一群人聚在周围,来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开发一个新产品、搭建一个市场——与之类似的还有德国,比如围绕着奥斯汀校区,周围有密密麻麻的5.5万家公司。

 

值得提醒的是,想法的生产已经不是某一个聪明人的灵机一动、随心所欲,而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

 

想法人人都会有,但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想法会变成改变产业、改变市场,甚至改变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呢?

 

首先,要有高密度、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小环境。在这里,人们都认为这件事情值得做,都鼓励你不怕失败,要勇于尝试。这个条件很重要。

 

当很多想法冒出来时,哪些想法是有意义并且可以被实践的呢?要经过打磨、筛选、精炼。原来自发、分散的想法,要逐步变成一个成体系的生产过程。一个想法,需要在一种氛围当中,逐步打动很多人,不断成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将想法变成行动,行动变成产品,最后变成生活方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