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BATJ总市值突破1.1万亿美元 年内增幅约一个亚马逊

2017-11-27 新经济思想库

新经济

BATJ总市值突破1.1万亿美元 年内增幅约一个亚马逊

 

仅用不到一年时间,BATJ(百度(249.42, -0.23, -0.09%)、阿里巴巴(191.19, 1.35, 0.71%)、腾讯、京东(39.21, -0.58, -1.46%))市值就轻松突破1.1万亿美元。

 

本周腾讯、阿里巴巴相继创出收盘历史新高。

 

其中,腾讯周五收报415.8港币/股,总市值39497亿元港币,折合5058亿美元,周二股价一度攀至439.6港币/股。

 

而受“黑色星期五”影响,阿里巴巴周五收报191.19美元/股,总市值4836亿美元,周三股价一度攀至191.75美元/股。

 

此外,百度周五收报249.42美元/股,总市值达866亿美元;京东收报39.21美元/股,总市值达558亿美元。

 

自此,BATJ总市值达11318亿美元。

 

BATJ总市值年内翻番

  今年的科技股掀起了一波上涌浪潮。其中美国科技股代表FANG(Facebook、亚马逊、Netflix、谷歌)今年以来涨幅均在30%至60%之间,大幅跑赢标普500指数。

 

但BATJ增速却更为迅猛。

 

数据显示:腾讯年初市值17978亿港币,折合2302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2172亿美元;百度570亿美元;京东市值361亿美元。按此计算,BATJ年初合计市值5405亿美元。

 

截至目前,腾讯股价年内涨幅已达119.7%,阿里巴巴则以117.7%的涨幅紧随其后。此外,京东、百度也分别录得54.1%、51.7%的涨幅。

 

这也意味着,仅用不到一年时间,BATJ市值增加5913亿美元,增幅已达109.4%。这也意味着,仅不到一年时间,BATJ市值增加5913亿美元,增幅已达109.4%。

 

截至周五收盘,亚马逊股价再创新高,市值达5715亿美元。而BATJ年内市值涨幅,就相当于再造一个亚马逊。

 

不仅如此,从10月份开始,阿里巴巴、腾讯在市值高点期间,一度跻身全球上市公司市值前五行列。

 

其中,本周二港股收盘时,腾讯股价达到了430港元,创下腾讯自2014年5月拆股以来的新高。按当日收盘时股价计算,腾讯市值是达到了40845亿港元,合约5228.9亿美元,超过了5190亿美元的Facebook,成为仅次于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和亚马逊之后的全球市值第5大公司。

 

而就在10月上旬,阿里巴巴盘中市值也一度突破4700亿美元,超越了亚马逊,首次跻身全球上市公司市值前五。

 

BAT研发投入挤入TOP 100

 

BATJ市值攀升同时,研发投入亦水涨船高。

 

此前,腾讯援引外媒报道,研发机构普华永道旗下管理咨询机构思略特发布“2017年全球创新1000”研究报告,分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1000家上市公司2017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情况。

 

报告显示,榜单前五名中科技公司占了4家,分别是亚马逊(第一名)、Alphabet(第二名)、英特尔(44.75, 0.10, 0.22%)(第三名)以及三星(第四名),此外微软(第六名)以及苹果(第九名)也都闯入前十名行列。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都进入了榜单前100名。其中阿里巴巴排名第56位,支出预计将达到25亿美元;腾讯排名第81位,研发支出预计将达到17亿美元;百度排名第99位,今年研发支出预计为15亿美元。另外,中兴排名第75位,零售巨头京东排名第187位。

 

阿里百度三季度利润翻番

 

早前,BATJ相继公布2017年三季报,其中:

 

百度第三季度营收为235亿人民币(约合35.3亿美元),同比增长29%;净利润79亿人民币(约合12亿美元),同比增长156%。

 

阿里巴巴集团第三季度营收为551.22亿元(约合82.85亿美元),同比增长61%;净利润为174.04亿元(约合26.16亿美元),同比增长146%。

 

腾讯第三季度收入65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净利润17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

 

京东第三季度净营收为837亿元人民币(约合126美元),同比增长39.2%;来自持续运营业务的净利润为10亿元人民币(约合1.5亿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5亿元人民币。

 

而从近期来看,BATJ也利好不断。

 

其中,阿里巴巴在今年的“双十一”销售中创下了1682亿元人民币销售额。而电商消费跟踪网站Adobe System的数据显示,去年美国感恩节当天网购销售额为20亿美元,不及阿里巴巴“双十一”销售的十分之一。

 

腾讯三季报则提及,11月腾讯旗下的两款代理生存类射击游戏《光荣使命》及《穿越火线手游》更新版“荒岛特训”开始预约注册。而就在本月22日,腾讯宣布正式获得《绝地求生》中国独家代理。

 

不仅如此,此前腾讯系旗下阅文集团和易鑫集团相继赴港上市。

 

BATJ仍在加速拓展

 

在市值攀升同时,BATJ过去一年在多个领域均有所拓展。

 

网络文学方面,早在2014年,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提出打造“泛娱乐”概念,并购网络文学网站只是BAT内容布局的冰山一角,背后是网络文学IP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的野心。

 

兴业证券分析,经过近两年的大规模并购重组,网络文学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市场格局。目前网络文学行业集中度比较高,腾讯收购盛大文学后成立阅文集团,市场份额达82.8%,腾讯系一家独大;百度、阿里等各方在腾讯一家独大的情况下也积极寻找突破口;以出版为主业的中文在线和在移动阅读端占优的掌阅文学也积极布局希望在网络文学这片蓝海市场上掘金。

 

除了网络文学外,BATJ在零售方面的竞争则更为激烈。

 

此前,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入股高鑫零售,出资约224亿港元,持股36%。阿里巴巴在过去一年大力布局新零售,根据高鑫零售披露数据,截至2017年9月,旗下共有454家卖场,包括376家大润发门店及78家欧尚门店,覆盖全国226个城市,未来三年仍有69家店即将开设大卖场,其中66家在建。欧尚零售在欧洲14个国家拥有超过1900个超市卖场,而大润发在台湾地区也拥有超过20家超市卖场。

 

而根据交银国际的统计,在零售领域,阿里巴巴和腾讯/京东仍正加速拓展。

 

科技股还能狂欢多久?

 

今年,全球科技股上涨了42%,涨幅约为MSCI全球指数的两倍。而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今年到目前为止,科技板块的涨幅比材料板块高出21个百分点,材料板块表现第二好。

 

而根据高盛最新的对冲基金趋势监视报告,多头/空头股票型对冲基金的平均年回报率约10%,连续七年跑输标普500指数,但是2013年以来的最佳表现。高盛发现,股票型对冲基金收益最大的部分,基本都由科技股贡献。其中,脸书、亚马逊、阿里巴巴、谷歌和微软今年以来的涨幅远超标普500指数的涨幅。

 

高盛的对冲基金趋势监视报告涵盖了全球804只股票型基金,总股本头寸为2.1万亿美元(四季度仓位显示,多头头寸约1.4亿美元,空头头寸约占7040亿美元)。其中,IT行业占净资产敞口最大,为27%。

 

高盛分析称,对冲基金将大部分资产都押注在步步高涨的科技企业上。对冲基金有68%的多头投资组合集中在前十头寸上,这一比例仅低于2016年上半年触及的69%的纪录高点。

 

根据13F持仓信息,在对冲基金50大持仓股,前五分别是Facebook、亚马逊、阿里巴巴集团、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微软。

 

这五只股票组合自2001年,65%的季度表现优于标普。这五只股票组合自2001年,65%的季度表现优于标普。

 

高盛称,股票型对冲基金在高增长股票上押注加码。四季度,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对冲基金的杠杆率已经达到2008年危机后最高水平。

 

TechWeb援引财经信息提供商FactSet的数据,2000年年初,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科技板块的远期市盈率高达52倍,而现在的市盈率为19倍,标准普尔500指数整体的远期市盈率则为18倍。在今年第三季度,在标普500指数中科技公司的表现超出预期,盈利增长率达21%。

 

 

还原短命小蓝单车的365天

 

 

 

“小蓝欠供应商的钱远不止几千万。”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懂懂笔记,“砍单和拖欠款一共有2亿以上,甚至更多,供应商的损失很大。但供应商还抱有一线希望,希望李刚能有所担当。”

 

知情人士告诉懂懂笔记,小蓝单车从一开始进入共享单车,就抱着赚快钱的想法,甚至一度将“被收购”作为创业目标。创业初衷就充斥着急功近利的味道的小蓝单车,只活了365天。

 

11月16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对于小蓝单车来说,却是短暂“生命”的终结。恰好,李刚发布道歉信的这晚,正值小蓝单车推出一周年的前夕。创业365天,欠下数亿巨款,李刚以一封公开信的形式宣布了小蓝单车的终结。

 

其实,小蓝曾经是共享单车行业第三、第二梯队的领头羊;在很多用户心中,小蓝是市场上最好骑的共享单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位、口碑都不错的共享单车品牌,却没能存活下来。

 

面对小蓝的“早逝”,有人归咎于行业洗牌。作为持续关注共享单车领域的懂懂笔记认为,小蓝之死是在创业之初就埋下的祸根,也可以说是创业团队急于求成所必然得到的恶果。

 

匆忙上阵,不能杀出来也能被收购

  

2016年11月17日,在野兽骑行对外公布1.5亿元B轮融资的同时,宣布正式推出共享单车独立品牌Bluegogo(小蓝单车)。也就是说,小蓝在那一天诞生了。

 

至于原本做着小众高端自行车市场的野兽为什么突然要做共享单车?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懂懂笔记:ofo早期在大学校园里做共享单车,其单车就是普通自行车没有技术含量。后来,摩拜开始做城市共享单车,ofo就马上把校园共享变为城市共享,那么自行车就不再满足需求。所以,ofo开始研发新车,野兽团队是ofo找到的一个研发合作伙伴。

 

去年下半年,摩拜和ofo扩张都非常快,在野兽研发出新车之后,团队的野心也开始膨胀,希望能在共享大市场里分到更多机会。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野兽当时对ofo提出希望不仅是购买野兽的设计,而是收购,并且提出了一个很高的价格,不过被ofo拒绝了。后来找到投资方,认为这是一个风口,还有机会,即使不能超过摩拜和ofo,如果“快速做大,还有机会被收购”。

 

一位服务过野兽的PR供应商前不久撰文称:“我想或许有资格说,小蓝单车的更大问题不在资金,而是商业诚信。”该人士也告诉懂懂笔记,在与野兽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一是他们不讲商业诚信,二是非常急于成功。为了“快”,他们的宣传有些过度,这位PR供应商觉得离谱,后来将合作方案“过度”的部分砍了不少。

  

360创始人周鸿祎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炸锅!小蓝单车被曝宣布解散:CEO不知所踪HR开始甩卖办公家具》并附上了自己的一句话评语:这个CEO一直都有人品问题。

 

根据第三方报道,李刚的前一个创业项目上海智朴科技是成立于2013年8月。而工商局信息显示,李刚的公司核准经营日期是2014年1月9日。这家公司很快就获得雷军和周鸿祎的关注,李刚在思考之后在2014年4月投奔老周:“跟小米玩,就要非常艰苦的玩,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挣钱。”

 

作为《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的作者,懂懂非常了解小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不赚快钱。小米追求性价比,用极致性价比倒逼团队提升效率,提升战斗力,做更长远的打算。这恐怕是李刚不选择小米的真实原因。

 

看到共享单车风口之后,李刚不再安心于自己一开始追求的小众市场。野兽在内部孵化小蓝,匆匆上阵,并没有长久的战略规划,好在有一辆设计得非常好骑的单车----小蓝单车在用户中的口碑真的不错,优于ofo和摩拜两大巨头。

 

前半程信心满满,殊不知早已错失机遇

  

在野兽骑行宣布融资之后,李刚就透露,近期小蓝会有一系列市场动作。“目前野兽有自己的工厂,同时有战略合作的供应链伙伴,未来小蓝将以半月一城的节奏从南方开始布局,深圳将成为第一个布局城市。”

 

去年11月22日,小蓝在深圳进行了第一批市场投放。可能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小蓝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陆续进驻了广州、成都等南方城市。而进驻大本营北京,则是在第二年初春时期。

 

得益于野兽骑行的资金、技术基础,以及为ofo研发车辆的积累,小蓝在车辆本身的设计、技术、用户体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保障。所以,小蓝在发展初期便受到行业内的关注,特别是收获了大量的用户好评。

 

2017年2月24日,小蓝对外宣布获得黑洞投资的4亿元A轮投资,估值已达10亿元。当时的小蓝,已经陆续进驻了南京、佛山、北京以及旧金山(后因当地有关部门监管而撤出,引起不小的风波)。

 

拿到融资,原本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对小蓝来说却未必如此。由于小蓝起步晚、融资晚,这让它错失了很多机会。

 

有共享单车业内人士告诉懂懂笔记,小蓝在行业内发展受限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小蓝从上市初期就无法摆脱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明显晚于摩拜和ofo,失去了先发优势;其二,当时的共享单车行业正处于野蛮扩张的状态,只有关注和口碑并不能支撑一个新品牌快速发展。新品牌想要得到市场认知需要的是规模,这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

 

要知道,在小蓝进入共享单车市场的时候,摩拜和ofo已经分别获得了4轮和5轮融资,其中摩拜4轮融资总额已超过10亿元。在它们各自的投资者名单里,不乏腾讯、滴滴、小米等互联网巨头,还包括经纬中国、红杉资本、贝塔斯曼、创新工场等明星投资机构。

 

可以说,国内几乎所有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摩拜和ofo身上。也正是这一点,让小蓝原本要在4月完成的1亿美元B轮融资迟迟没有实现。

 

而且,摩拜和ofo自从去年夏天就开始了各个一线城市的布局,在小蓝进入行业的时候,其二者已经开始在各个城市展开大规模巷战。仅在上海一城,摩拜的投放量就已达10万辆。反观小蓝,在2017年3月,全部投放量只有15万辆。

 

不过,在小蓝拿到第一笔4亿元融资之后,得以有资金投入到车辆的生产和城市地推等运营事务上。不过,即使投放量和用户量远超行业内其他玩家,但相对于摩拜和ofo而言体量还是很小。

 

于是,小蓝由于心急使得扩张步伐越发凌乱,甚至推出免押金、免费骑行狠招。2017年03月22日,小蓝为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发布了搭载变速器的第二代单车Bluegogo Pro,同时推出半年免费骑行卡和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

 

其实,免费骑行是当时行业内比较普遍的吸引用户的方式之一,摩拜和ofo甚至推出了“红包车”。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策略需要的是雄厚的资金实力,而小蓝缺少的恰恰就是资金,这种玩法让小蓝深深地陷入烧钱泥沼。

 

后半程“猥琐发育”,却遭遇两次致命失误

 

“从6月份开始,仿佛小蓝单车受了诅咒,一笔大融资和一次潜在并购机会被影响。”李刚在道歉信中如是说。今年6月成了小蓝命运轨迹的分水岭,不仅最初打定的收购梦已然破碎,而且自此开始走入了下坡路。

 

2017年5月后,根据其官方数据,小蓝累计投放60万辆车,超2000万注册用户,最高日订单达300余万(对于这份数据,懂懂笔记持保留态度)。也是从这时开始,小蓝的扩张以及运营策略上都明显低调了很多,一改前期“浪”的发展状态转而“猥琐发育”,只是偶尔在车辆硬件上做做文章,既没有持续“半月一城”的扩张计划,也不再参与免费骑行活动。

 

但现实的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即使已经如此“猥琐”的小蓝,仍然深受内交外困的双重打击。

  

一方面,内部产品发展遇阻。2017年5月中旬,小蓝推出了带有“大脑”的新车型Bluegogo Pro 2,车身装配电子显示屏。按照小蓝的设想,这块屏幕将带有导航、广告等功能,使单车变身成一个精准的广告平台,也将成为另一种变现方式。

 

当时,李刚表示:“他们居安不思危,我们穷则思变。”然而,原定于6月实现量产的Bluegogo Pro 2却成了一个PPT产品,一直没有投入生产。

 

另一方面,外部压力越来越大。当时,摩拜和ofo均已拓展了百余城,投放量也分别超过500万辆,而小蓝不仅是原定的量产车没有下线生产,城市拓展和车辆投放数量停滞不前问题也进一步凸显。

 

而且,从7月开始,小蓝的免费骑等优惠活动全部停止,摩拜和ofo的红包大战仍在继续,并且还在不断上线其他类型的优惠活动。比如摩拜与麦当劳合作推出了骑行集商品兑换卡、优惠券等活动。

 

其实,当时懂懂笔记就已经得到小蓝单车欠供应链巨资的消息。事情是这样的:小蓝在拿到黑洞投资之后,一直还在接触新的投资人,在五六月份其实已经谈妥新的投资方,并且草签了投资意向。小蓝单车就是拿着这份“投资意向”向上游供应商以很高的订金下了大量的生产订单。但在融资的关键时刻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摩拜和ofo先后再资宣布巨额融资,都站到了10亿美元独角兽的位子上,与其它单车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让新的投资人感觉小蓝的希望更小了。第二就是六月初小蓝激进的营销策略,让投资人发现这个团队存在很大的问题。

 

新的投资人撤了。在8月份,小蓝单车融资遇阻的消息已经在单车行业内部小范围传开,特别是上游的供应商已经知道小蓝资金出问题了。

 

眼看着声势越来越弱,小蓝不想坐以待毙。于是,在2017年8月,小蓝又给资本讲了一个动听的故事。8月9日,小蓝宣布将加速出海步伐,未来会陆续进驻全球10个国家近30个城市。不过,与摩拜和ofo不同的是,小蓝并没有透露明确的出海计划。

 

就像“狼来了”,故事讲多了资本就不再相信。小蓝带着新车型及出海等一系列计划,跑了上百家基金,却都没有再得到过资本的认可。实际上,造成小蓝今天这种结局的除了外部的行业竞争,更多的是其自身运营失误导致的。

 

在10月份,先后有摩拜、ofo、永安行收购小蓝单车的消息被放出,当懂懂笔记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就意识到小蓝供应链的问题全面爆发了,这是在做最后的挣扎。如果按照以往互联网行业的经验,先放出ofo收购的消息,有可能会引起摩拜的注意,争抢小蓝,抬高收购 56 33062 56 18587 0 0 6123 0 0:00:05 0:00:03 0:00:02 6124。但是,单车是一个非常不符合互联网规律的重资产行业,传小蓝被收购的消息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最终的结果是,ofo、摩拜、永安行都对其置之不理。

  

懂懂笔记在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后,总结了小蓝的两个致命失误:

 

第一,在资金没有进账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单车数量,向供应商下了高达数亿的订单,最后投资没有进来导致对供应链失信以及资金链陷入危机。“为了追赶生产进度,小蓝在四五月份追加了数亿元生产合同,本来预计五月末六月初融资成功后就可以一次性将资金问题解决,而随着资本市场冷静和其他事件的打击,融资变成了泡影,并购丧失了最佳时机。”李刚表示。

 

第二,小蓝在6月的一次激进的营销,对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尤其是投资人和市场对这家公司的团队有了更深的认识,致使外界对小蓝失去了信任。

  

【结束语】

  

抱着错误的目的出生,加之一次次的战略失误,让小蓝在困境中越陷越深。与此同时,哈罗单车却趁机加紧了二三线市场的投放,在进驻城市以及单车投放量上超过了小蓝,也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小蓝行业第三的位置。需要强调的是,小蓝一直期待的被收购,却发生在了新晋行业第三的身上。

  

在道歉信中,李刚表示拜客出行将继续让小蓝保持运营,这是小蓝“对于用户最起码的承诺”。但懂懂笔记想说的是,小蓝的问题不只在于自身事业的失败,更牵连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懂懂笔记,小蓝有大大小小70多家供应商,总计拖欠款项超2亿。小蓝的365天,非但没有给社会带来利好,反倒造成了其他行业的损失和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

  

这样的创业项目,懂懂笔记认为不要也罢。至于李刚所说的,“这个世界总有那么一抹蓝,值得我们回味”可能只是幻想,小蓝很快会被市场遗忘。

 

(转载:36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