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英媒:中国用“三十六计”挑战西方

2017-12-30 丝路战略新闻 一带一路全球战略中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0250nbgp9&width=500&height=375&auto=0

           12月29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26日刊文称,美国将中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一些人认为,这场竞争将不可避免地证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率先提出的致命陷阱的预言。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说,在过去5个世纪里,有16例崛起大国威胁取代守成大国的例子,其中12例的结局是战争。但是,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更深刻看法暴露了通常更为拐弯抹角而非直接对抗的策略。其中一些策略看上去像是遵循了中国古代的“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指的是一系列政治、外交和军事计谋。

              文章称,如今,中国常常渴望与美国一同开展行动,而非与之较量,并建立替代支撑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的权力体系。

                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11月在一次发言中说:“目前,我会把全世界出现的妥协局面称为平行游戏。西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中国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文章称,萨默斯担忧的并不是战争,而是美式和平下支撑全球治理体系的“大梁”能维持多久。与此同时,有关中国在进行平行游戏的证据正在增多。“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成为一种新型多边主义的掌舵者。中国打算通过该倡议与亚欧之间约70个国家加强商业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与美方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倡议不寻求与相关国家通过谈判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而是承诺由北京资助和建设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

              文章称,北京迄今正在证明其能够在电子商务、大数据、自动化和其他一些方面培育世界级行业。如果中国能够保持其增长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文章称,关键问题可能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世界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而是西方如何修复其治理架构所依赖的已腐朽的柱子。

第2页 /(共5页)

【延伸阅读】俄媒述评:“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中国外交

        12月26日报道 俄罗斯《独立报》12月25日刊载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的文章称,在现有世界秩序迅速衰落的条件下,人类急需积极和长期的发展观。中国提供的观点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推理上,而是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新学说会继续发展和完善,正如“一带一路”倡议那样。

             文章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个出自《论语》的著名句子经常被人引用。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开幕会上作报告时也没有忘记类似的理念。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以此作为中共和中国外交活动的理论基础。

         文章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十九大报告中独占了一整个章节,这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文章称,十九大报告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包括外交成就。报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置于上述成绩单之中,并将其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并列,此举不无用意。

            文章称,正是在习近平执政期间,对全球问题和中国世界地位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文章指出,习近平在十九大开幕会上作报告时,谈到了北京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新的积极作用: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文章称,新学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文件。但是,它是否确实是中国瞄准全球性目标的全新积极外交政策的基础呢?习近平将理论变为实践的能力已经得到验证,这有助于为上述问题给出肯定答案。

            文章称,同样重要的是,在现有世界秩序迅速衰落的条件下,人类急需积极和长期的发展观。中国提供的观点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推理上,而是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新学说会继续发展和完善,正如“一带一路”倡议那样。

第3页 /(共5页)

【延伸阅读】美学者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并非中美宿命

           12月26日报道 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影响力,美国则推行“美国优先”主义。这会否像古代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说的那样,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世界大国将走上冲突之路?日本《朝日新闻》12月22日刊载了对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题为《美中避免战争的智慧》的专访。作为一位长期分析霸权国与崛起国斗争史的国际政治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认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时的现象,要像身体状况慢性变化那样花较长时间去接受,我们有必要首先理解这一点。不要轻视任何危机。要发挥最大限度的想象力、谨慎和灵活性进行最大限度的应对。

以下摘自专访内容:

          《朝日新闻》问:在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中国呼吁进行多边合作,而美国坚持“美国优先”的主张。美国与中国的立场似乎已经逆转。

         格雷厄姆·艾利森答:铺天盖地的报道和七嘴八舌的评论容易使人迷失方向,而“修昔底德陷阱”是指导人们看清世界发展趋势的透镜。崛起的中国与接受挑战的霸权国美国,这一基本结构不会改变。

问:美国与中国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吗?

       答:美国和中国都自认为在国际社会中是特别的,这是两者的共同点。但两国对秩序的理解是完全相反的。中国在国内外重视通过等级制度进行协调,而美国要求建立基于规则的秩序。这在中国看来,美国是将自己制定的规则强加给其他国家。

问:美国与中国终有一天会发生军事冲突吗?

答:战争的风险正在增大。但这是“修昔底德陷阱”造成的。

           实际上,霸权国和崛起国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用战争解决问题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更多的例子是,在霸权国和崛起国的影响下,第三国进行挑衅或引发不测事态,引起连锁反应,最终使霸权国和崛起国卷入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情况极为危险。

问:作为美国的盟国,日本应该采取什么立场呢?

        答:中国越是崛起,对于美国而言,与日本加强关系的重要性越是增大。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与美国建立了长期而深厚的同盟关系。

              不过,同盟也具有两面性。在美国加强立场的同时,如果有人对日本和韩国进行煽动则会出现风险。美国应该充分认识日中之间在历史上的对立和围绕东海岛屿产生的纠纷。日中之间的纠纷也可能将美国卷入战争。

问:为避免战争,该怎么办呢?

            答:没有特效药。“修昔底德陷阱”是诊断手法,不是处方。但是也不希望大家将之作为宿命论或悲观论来理解。中国的崛起不是一时的现象,要像身体状况慢性变化那样花较长时间去接受,我们有必要首先理解这一点。不要轻视任何危机。要发挥最大限度的想象力、谨慎和灵活性进行最大限度的应对。

          在过去500年中出现了16例“陷阱”,其中4例没有演变为战争。避免战争是完全可能的。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都有避免不慎引发或被卷入战争的意识。双方设立了热线,签署了限制武器的协定。美苏冷战期间的经验和教训现在也是适用的。从历史中学习经验和吸取教训,正是美国与中国建立不发生战争的关系的方法。

第4页 /(共5页)

【延伸阅读】英媒:中国没有忘记鸦片战争 始终不渝追求复兴

        12月25日报道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12月19日刊载题为《鸦片战争仍影响着中国对西方的看法》的文章称,中国并没有忘记鸦片战争,对这场战争的记忆,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

              文章称,在英国看来,与20世纪的那些战争相比,这两场战争是微不足道的。但中国并没有忘记鸦片战争。它们是屈辱的象征,揭露了当时所谓最强大王朝的空洞无力。中国人把复兴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就连中国的小学生都知道,现在为富强而奋斗,是为了一雪鸦片战争及随后历史所带来的耻辱。对这场战争的记忆,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

            文章称,在北京北部,有一座曾与法国的凡尔赛宫齐名的园林:圆明园。那里百花齐放、绿柳成荫、曲径通幽,其面积是当时英国水晶宫的4倍多。在这里,可以更生动地看到鸦片战争的印迹。一位导游对一群戴着红帽子的中国游客说:“永远不能忘记民族的耻辱。”在他们附近,是几根残存的柱子和一堆乱石,这里原是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的一座西洋楼。这座建筑是组成这座皇家园林的众多亭台楼阁之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在这里大肆抢掠,并将它付之一炬。

           文章称,火烧圆明园是过去200年里最恶劣的文化毁灭行为之一。1997年,圆明园被确定为中国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官员希望人们了解帝国主义侵略者曾带给中国的苦难。在圆明园,新党员在遗址前宣誓。附近学校的学生在这里举行成人礼:他们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在残垣断壁前放飞和平鸽,并唱响爱国歌曲。

              文章称,随着国力日益强大,中国更加重视历史。中国希望要回被英国和法国掠夺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数量众多。1865年,一名法国军官将他获得的大量中国珍宝在英国水晶宫展出数周。目前还有很多文物被西方人士收藏。2013年,一名法国艺术收藏家将两件1860年从圆明园被掠走的著名铜像归还中国。中国的买家还买回了一些文物,将它们带回国。

              文章称,对中国国家领导人来说,两次鸦片战争战败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证明。习近平在2012年上任后不久就与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一同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这次展览回顾了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到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崛起的历史。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不要再来欺负我们。

第5页 /(共5页)

【延伸阅读】港媒:中澳“失和”折射中国影响力增长

         12月18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16日发表岳琳达的文章《中澳失和仅是冰山一角,中国正在填补世界经济秩序的真空》称,中国正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经济秩序的空白。这一全球体系在未来可能与现在截然不同。

            文章称,随着北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增强,以及华盛顿在实施“美国优先”政策过程中影响减弱,类似于中澳之间的政治失和将是预料之中的。

           文章称,在特朗普总统的任期之前,中国在成为世界强国方面就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一带一路”倡议显示出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中的更大力量的抱负。

              文章称,在中国的影响不断增长之际,特朗普当局却不再重点关注多边贸易和经济秩序。与奥巴马当局不同,今天的美国质疑自己在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因而在全球经济领导作用方面造成了真空。

             文章称,中国的影响已经在澳大利亚引起风波。而中国的影响力很可能意味着,中国会为“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供有利的投资条件。

           文章称,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在别处也可以见到,比如新的国际机构的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中国领导的。因此,在制定有关亚投行资助项目的开发与投资的规则方面,中国已经在发挥领导作用。这些项目中,也有英法等国的投入。

              文章称,制定规则也会涉及非正式的内容。因此,在中国发挥领导作用时,它会越来越多地影响规范与惯例的形成。正是在这一领域,“软实力”能够发挥作用。中国已经开始宣传本国文化。

             文章称,中国正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经济秩序的空白。这一全球体系在未来可能与现在截然不同。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025p2hzd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