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美国女人的墓碑上,除了三个亲手撰写的「中文字」,再无其它

2018-03-06 温暖的 玖愿



编者按:今天是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6.26~1973.3.6)去世45周年。还有2天就是一个全球女性的节日,各路商家想尽千方百计在号召人们以购物的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而我们更希望在这个时候,抽一点点时间,怀念这位女作家。


她是美国人,她又说自己是中国人,

她是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女作家。


她8岁来到中国,曾拥有中国国籍,

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

坚持用中文和英文写作,

写中国题材的小说,

并以此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严格意义上说,

赛珍珠获奖时她是具有中美双国籍的,

但只是因为当时的民国政府不承认双国籍,

因此中国从未将她视为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中国人。




更为不幸的是,她同时热爱美国和中国,

却也同时在遭到这两个国家的猜疑甚至抵制。


她深爱着中国,译著了70余部有关中国的作品,临老想再回来看一看这片土地却被中国拒签。


她饱含深情地讲述大地上的故事,

却始终只是大地上的一个异乡人。


也许,你该听听她的一生。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亲笔信与签名照



01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赛珍珠(Pearl S. Buck),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出生4个月后即随传教士双亲来华。


从小赛珍珠的父母就教育她“中国人和 39 37875 39 14939 0 0 1625 0 0:00:23 0:00:09 0:00:14 2789我们是平等的”,认为中国文化“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


她的童年与中国孩子别无二致,从小讲汉语穿中式罩衫和布鞋,吃中国食物,和一帮中国小朋友玩。


她经常缠着保姆王阿妈讲龙王鬼怪的传说,稍大一点,又在自家厨子那里翻完了《白蛇传》《红楼梦》等经典故事书,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慢慢长大。


 左一为少女时的赛珍珠,背后的是她家的中国保姆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


赛珍珠·镇江故居


1916年,赛珍珠在庐山避暑时邂逅了农学家约翰·布克,次年两人便成婚了。


婚后,赛珍珠随丈夫来到安徽宿县,布克做农业考察,她便和他一起下乡,不时客串翻译。


三年的农村生活,让她目睹了中国最广大的人群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拼搏。


其间的愚昧和智慧,卑微与伟大,都深深震动心灵,成为她日后创作《大地》三部曲最主要的材料来源。


他们承担着生活的重负,做得最多,挣得最少。他们与大地最亲近,无论是生是死,是哭是笑,都是最真实的。

——赛珍珠


02

漫长的写作之路就此开启


1929年,赛珍珠开始在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一边教书,一边写小说《王龙》,仅仅三个月后就脱稿了。


这部小说讲述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王龙的发家史,他在土地上耕作,土地就是生命。


《王龙》就是更名前的《大地》。


1931年《大地》出版,随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在此之前,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往往是愚昧、怪异的代名词。


赛珍珠的《大地》无疑让人耳目一新。


电影《大地》的剧照


这部小说堪称农民的史诗。


《大地》在当年便卖出了180万册,连续22个月荣登美国畅销书榜首,并于次年一举赢得普利策奖,赛珍珠已然是文坛叫好又叫座的耀眼新星。



1935年,赛珍珠与布克的婚姻走到了尽头,随即离开中国,定居美国。


1938年,赛珍珠接到一个远方的来电:她因此书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赛珍珠在瑞典皇家学院上的致谢辞饱含深情:“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就是我的生活”,正值日寇铁蹄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她不忘强调:


“我知道中国是不可征服的!”


03

翻译《水浒传》


写完《大地》后,赛珍珠萌生出念头:将自己自儿时起就极为喜欢的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翻译成英文,推荐给西方读者。


为此,赛珍珠先请来金陵神学院的龙墨乡老先生,为她一一详细解释《水浒传》里的风俗、服饰、兵器等古代专有的名词。


翻译工作前后持续了四年。赛珍珠觉得书名按照原意“在水边”直译过去,毫无味道,最后取孔子的一句名言,将书名定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即《All Men Are Brothers》)。


1933年出版的英文版《水浒传》,一下蹿上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的排行榜。



作家林语堂曾对赛珍珠说:


“多亏你的译本,使这部名著全球闻名。现在国外甚至有人将施耐庵比作荷马,称赞中国也有《伊利亚特》《奥德赛》那样的作品。”



04

为中国,无私奉献


1933年,米高梅公司开始筹拍电影《大地》。


1937年公映后反响颇大,演王龙妻子阿兰的路伊斯·莱纳因之赢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大地》剧照


她的另一篇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小说《龙种》,于1944年被翻拍,主演是凯瑟琳·赫本,成功的把中国形象推向了美国的普罗大众。


《龙种》剧照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赛珍珠公开发表了著名政论《日本必败》;


她号召美国文化界新闻界,成立了“美国中国救济事业联合会”。说服罗斯福总统夫人出任该会荣誉主席,为援华筹集了大量的资金;


1941年,她自创一个民间团体——东西方协会,进行广泛的抗日宣传;


1943年她主动请缨到美国众议院发表演说,推动排华法案当年被废除。



在赛珍珠的时代,上至政治领袖下至清洁工,无一不读她的小说。


不止一位学者认为:“她为一代美国人‘制造’了中国人”。


“尽管政治气候在不停地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有了赛珍珠,一代代美国人才带着同情、热爱和尊敬的目光看待中国人。”



05

处于两难的晚年生活


尽管赛珍珠对中国抱有深挚的情感,但在中国,她却有点两头都不讨好。


美国方面,由于赛珍珠在国际社会活动中的活跃,于是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对她是否忠于美国的怀疑;


她在美国一度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嫌疑分子”。


中国方面,抗战期间她曾公开抨击“蒋介石因无视农民而失去了他的机会”;更是径直指出“宋美龄的致命弱点在于她与中国的普通人民大众如隔千山万水”。


从1957年反右到文革末期,赛珍珠先后发表《北平来信》,批评红色中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甚至连小说《大地》也被指责没有写出“那时中国革命正处于高潮”,而表现“农民安静地种地”,批为“封建主义”的典型。



鲁迅曾公开指出:


“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


巴金在《鲁迅风》上,也曾坦率表白:


“我从来对赛珍珠没有好感……她得了诺贝尔奖金以后还是原来的赛珍珠。”



06

望尽天涯不见家


她在1961年出版的《过路的桥》扉页上写着:“我拒绝称她是敌对的国家,中国的人民太善良,中国的土地太美丽。”


她始终热爱着这片命途多舛的“大地”,那份情感深沉、厚重、充满善意。


到晚年,赛珍珠十分眷恋中国,希望能再次回到故乡。



1970年至1971年,她接二连三地给中国发电报,还向即将访华的尼克松总统求助,渴望得到一份邀请和入境签证。


她信心十足地向媒体宣布,即将返回阔别36年的中国故乡。



1972年,在一番焦急的等待之后,她终于收到中国政府的来信,信的内容却让人始料未及。



亲爱的赛珍珠女士:


    来信收悉。

    考虑到长期以来您在著作里采取歪曲、攻击、谩骂新中国及其领导人的态度的事实,我被授权告诉您我们无法答应您访问中国的请求。


您的忠诚的,二秘H. L. Yuan


1973年3月6日,赛珍珠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她曾喃喃自语:


“要是能吃到一块镇江黑桥的烧饼该多好。”


赛珍珠(右)在镇江崇实女中


她被葬于住所宾州青山农场的一棵白蜡树下,墓碑简洁至极,只有她亲自书写的三个篆书汉字—赛珍珠。 


据说,当赛珍珠被安葬时,穿得是一件她平生最喜爱的丝绸旗袍,这也许是她对中国最后的求爱。



“我一生到老,

从童稚到少女再到成年,

都属于中国。”


——赛珍珠



去年今日

历史VS艺术,你赌谁赢?张大千,寻梦敦煌的功与过
【缅怀孙中山】这条路见证了上海的风云变迁,是厦门的“文脉”,更是“民国的子午线”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她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



值得赞叹的生命印记

(点击蓝字,即可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以为『袁竹林』献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