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人间 | 人象共栖第一村
从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市出发,一路往北,一路打听,终于找到这个地图上搜不到的小村庄。4排20户人家沿着倾斜的山坡而建,外围被高大的深绿色防象栏杆团团围住。出口处,一面白色石碑上几个红色大字写着“中国人象和谐第一寨‘香烟箐’”。
2005年,勐养保护区在关坪和莲花塘通过赎买农民用地,各打造了两个亚洲野象食物源基地。王斌介绍,一开始种玉米,后来不种了,害怕改变大象食性,开始种本土植物,芭蕉、竹子、彀树等。
亚洲象目前主要生存在南亚和东南亚,但在历史上,它在中国北方是广泛分布的。几千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压力及气候变迁,大象一再退却。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窥见大象退却的足迹。中国甲骨文里是有“象”字的。河南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豫州”所在地,因此简称“豫”,说明古代中原地区是有大象的。《诗经·鲁颂·泮水》有云: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这说明,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曾有大象出没。《山海经》说四川北部岷山地区,“其兽多犀象”,而这部古书一般认为编纂于战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象退却到如今的西双版纳一隅。
2014年,英国学者伊懋可(Mark Elvin)著书《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此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讲述了人类与大象间的三千年搏斗、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战争与短期效益的关联、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等。该书记载,4000年前,大象出没于北京地区及中国大部分其他地区。在商代和蜀国考古遗址中发现了象骨,当时铸造青铜象,甲骨记载中提及大象被用于祭祀先人,这些情况说明,在古代,中国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区域有为数众多的大象。然而,公元前一千年开始后不久,在淮河北岸,大象几乎无法越冬。到公元第二个千年开始时,它们只能在南部活动。在上个千年的后半期,它们日渐集中于西南部。
除此之外,西双版纳这些年大力发展旅游业,建澜沧江景洪水电站、火车站等设施,不少专家学者指出,这些都对保护区的生态带来影响,也对野生象的迁徙和觅食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