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龙蛇 ——吴毅手稿艺术展”在金陵美术馆开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展览名称
笔走龙蛇——吴毅手稿艺术展
主办单位
南京书画院 金陵美术馆
出品人
尤荣喜
策展人
刘春杰
展览时间
2021年12月12日——2022年2月12日
展览地点
金陵美术馆2号展厅
◾
展厅现场
笔走龙蛇
——吴毅手稿艺术展
观吴毅先生手稿,不禁感叹:其线博取万象,其思纵横多维。虽依法则,但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很难想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未经岁月沧桑的他已将力透纸背的线条贯穿画面——老道、灵动、紧实、豪迈。
吴毅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的杰出画家,他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南京书画院继林散之、陈大羽先生之后树立了学术新标杆。他坚定文化自信,一生探索中国画艺术,取得了非凡成就。吴毅作品辽阔、深远、大气磅礴,有宇宙洪荒之气、正大气象、崇高精神、中国气派。
当同事们帮忙把1446幅泛黄的素描手稿铺满金陵美术馆报告厅时,我一幅一幅地读,用了整整一天时间。腰酸,背疼,脚麻,但我的小眼睛是凸起的,睁得比平时大得多。我猜想,吴毅老师画黄山速写时,一定有如神助,情之所至,画笔一泻千里。否则,用普普通通的木炭条、普普通通的白纸怎么就画出了水墨淋漓的千秋河流、干烈筋骨的万古山川?倘若不胸怀太古,挥笔披荆斩棘,又如何抵达先贤之境呢?此刻,我仿佛是在卢浮宫看满墙的大师手稿;也像行走在故宫,仰望宋元墨迹。
图像泛滥、画展多如牛毛的时代,我们见多知广,似乎早已麻木,不再大惊小怪。但眼前这堆残破的黄纸片却令人心动、百看不厌,甚至想统统据为己有——这样的想法并不觉得难以启齿,说出来后,闻者呵呵一笑,答曰同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第一时间分享了自己满满的兴奋,一股脑儿发了十几张图给王鲁湘先生,20分钟后收到他的回复:
余初见吴毅先生黄山写生稿,惊为天人!旧纸已黄,铅笔线条浓浓淡淡,斑斑驳驳,物象隐隐约约,虚虚实实,虽咫尺不足,却引我坠入宋元。确实,吴先生这批写生稿的气象是足可以凌跨明清,遑论现代而直逼宋元的。
——王鲁湘
收到微信回复后,我兴致大增,随即,又发给邵大箴、程大利、宋玉麟、周京新、萧平诸位先生,他们也都回复了自己的感言:
有怎样的人生和对宇宙的感悟,便有怎样格调和品位的艺术。多年来,阅读吴毅君的艺术,我越来越感觉到,他是一位永远走在思考和探索路途中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语言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在美感中有强烈的力感,在他作品面前,你有一种被他传达的理念愉快地征服的感觉。他有执着的艺术追求,又在有意无意之间的方式中流露出来,能用这种方式表达,说明他的艺术已达到“化”的境界了。艺术境界的高低,有技巧的因素,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艺术家的精神趋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吴毅的为人为艺:具有高度的精神性。
(因我个展这几日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较忙。写几句感言微信发你,不能用书写方式了,见谅。)
——邵大箴
辛丑初冬见吴毅先生速写手稿留言:“迹有巧拙,艺无古今。”
这些遗貌取神的写生已超越山川形质,是自由意志的吟咏。不逊古今任何大师。
虽网上浏览,已见笔走龙蛇,苍凉盘郁。细审之,更觉缠绵悱恻,似有无尽乡愁。遥撼太古,矫然拔俗,深深为之感动。
若说高峰,高峰即在此矣。
意犹未尽,歌以咏志:笔下神旋 气挟云章 腕底鬼戏 醉素颠张 点线欹斜 九势扛鼎 枯藤林莽 倒海翻江 借山抒怀 胸列太古 俯仰无尽 慨当以慷 骈散不拘 风神为尚 收放自由 乾坤为象 大鹏展翅 河汉无极 吴翁毫瀚 天地气量 啜墨充肠人不老 留给画史大文章
——程大利
斑驳、沉雄、古朴、博大是我欣赏吴毅先生这批手稿的第一印象。这批手稿似在不经意时完成,却是先生精神的流淌,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先生对中国画艺术的远大抱负和使命感,手稿将与先生其他作品一起成为我们时代的经典。传统与时代、继承与创新、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这些中国画坛一直讨论的课题……在他的手稿中已得到完美的演绎。
——宋玉麟
吴毅的写生稿总能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来,每一幅都充满了苍茫、浑然的气息。他笔下的点、线、皴、擦像千年的枯藤,虽然画纸有些残破,但其画极富生命力,与他的水墨作品形成异曲同工之妙。
从吴毅先生的写生稿中,我清晰地感受到其画面中所惯有的古意。他出手就老,笔下尽显苍茫之气,这是各种巧技、高科技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无论画手稿、还是大尺幅作品,他的取舍中、拿起笔时必然会由心向纸流淌出一种牢牢的、有包浆的、苍老的感觉,因而我相信他发自内心的倾泻与表达是经年累月铸就的。这种感觉在古人手上一直被崇尚,在今人手上却不尽人意——多数人只是在造作。
正因为吴毅笔下的艺术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真正属于他内心深处的表现,所以无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的手稿还是巨幅作品,都令人震惊、不容置疑。
——周京新
吴毅的画,起初得力于黄宾虹先生的启示,自迹神兼取到遗其迹象,在苍茫造物中变化成自家面目,他是从黄宾虹取法的诸多画家中最为成功的。
看到他的这批写生稿,自然也会想到黄宾虹,宾老尚有许多简笔纪游稿,那是以毛笔勾划,约略纪录式的。吴毅与先生同者,是一个“写”字,不同的是,他用炭笔写生,既关注结构之严谨,更强调物象鲜活的气与韵。沈周作墨花图,题曰:“观物之生”,简略的写生中,必用情方能获得这一“生”字,当为最高之境了。这一“生”字,便是天地氤氲之气。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看到吕凤子先生的《华山写生稿》,那是用铅笔画成的,那气象竟与墨稿无异,象简骨强,感人至深,那是以草篆之法写就的啊!今天看到毅兄之迹,当是凤先生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萧 平
诸先生的回复留言令人感慨良多:“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时下个别艺人,上嘴唇接天,下嘴唇贴地,摇头晃脑,犹如国王穿新衣招摇过市,令天下人耻笑。然而这个时代,还有为人熟知的黄永玉先生,近乎期颐,仍铮铮铁骨,笑傲人间;这个时代,还有像吴毅一样尚未被观众广为知晓的真正艺术大家,移居海外几十年,虽满腹诗书,却和声寥寥,意外成了家乡人眼中的“隐士”。
历史并不遥远,四川的陈子庄于1976年扔下涂抹了一生的画笔,孤独去了天堂或别的什么地方。身前与身后,他的心血之作数百幅被当地人糊墙了,烧掉了,数百幅作品给孩子擦屁股了……满纸并非荒唐言,依旧一把辛酸泪。其实陈子庄再活一百回,依然会像再活一百回的梵高一样狼狈不堪。因为大多数的人们看不懂,而且永远相信那些口吐莲花的自吹自擂者。这种事例,古今中外大体如是,且仍会延续下去。然而我想:陈子庄们画得自如画得精彩就好了,留下多少?值多少钱?他们大概也不那么关心,也无需关心。
自古奇才多埋名,历史的机遇就在此!我们很荣幸,遇见吴毅艺术,走进他的诗文画稿,创立其艺术馆。相信经我们搜寻整理的这些文献终将汇入浩瀚的美术史海洋,并推波助澜。
南京书画院院长
金陵美术馆馆长
刘春杰
布展花絮
部分作品欣赏
山水纪 27.5x37.5cm 炭条纸本 1999年
山水纪 27×35cm 炭条纸本 1999年
西北行纪 27.5x37.5cm 炭条纸本 1982年
白龙桥 55×79.5cm 炭条纸本 1980年
黄山纪 39.5x54.5cm 炭条纸本 1980年
黄山纪 112x39cm 炭条纸本 1979年
北周428窟 26×26cm 炭条纸本 1982年
昆仑行纪 32x32.5cm 炭条纸本 1983年
山水纪 32x46cm 炭条纸本 1980年
敦煌飞天 26×26cm 炭条纸本 1982年
翡翠池 55×79.5cm 炭条纸本 1980年
观音 21×19cm 炭条纸本 1983年
猫 21×19cm 炭条纸本 1983年
人物 26×26cm 炭条纸本 1983年
石梁飞瀑 50×26cm 炭条纸本 1979年
藤萝图 110×78cm 炭条纸本 1979年
青城山 26×26cm 炭条纸本 1980年
欢迎广大观众前来观展!
审核:张凡、张雪婷
责编(发布):周莎丽
公众号
JinlingArtMuseum001
联系电话:025-84628768
官方网站:www.jinlingartmuseum.com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剪子巷50号
艺术|展览|公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