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家云南”走出的中华四大楹联

李正平 联都网站 2023-04-08
“我家云南”走出的中华四大楹联▲▲▲

作者:李正平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相互融合,均受到汉文化的深远影响。


    (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派子弟到中原学习汉文化、通用汉字,元代也提倡儒学,到明、清两代,云南推行科举制度,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起至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间,考取进士者明代255人,清代695人,其中石屏袁嘉谷金榜题名成为经济特科状元。至今云南还保存有50多座文庙,其中,建水文庙规模最大,位居全国第二。为什么地处边疆的云南会出现汉文化如此深厚影响呢?究其原因无非为两种:


     一、从春秋战国至民国,中国大地经历了无数次长期的战乱和朝廷的权力之争,大量中原移民迁入云南,还有被流放的一些文人雅士,并流入了一些商贾、僧侣等人士,儒学的影响,使古代云南这块原本冷寂蛮荒的土地变得极其热闹。而相对战乱的中原来说又较为平静,中原文明就这样悄悄地、不知不觉地被这些先民用自己的精神力量踩过万水千山之后,带到了这“闪处山谷”的边民之中,并逐渐融入了边民的灵魂。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远离中原的彩云之南扎下了根。我们不能不怀着崇敬的心情感激先人的智慧与勇气,正是这种开拓疆土的无畏精神,把云南带入了一个繁花似锦的文明时代。


    二、用现代遗传学也可以解释清这一现象的出现。由于长期大量高智商的移民涌入,他们的基因也就一代一代遗传,只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就会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努力读书、学习汉文化的结果,不仅在全唐诗中就有南诏诗人杨奇鲲的《风里浪花吹又白》的诗句,李白、杜甫、白居易歌咏云南的诗歌,唐郑回、袁滋以及明状元杨升庵及杨门七子在云南传播汉文化也留下了众多诗文。


滇人善联也善书


    滇人善书,从圆明园很多楹联、字画均出自当朝大师钱南园(昆明)、尹壮图(蒙自)的老师周于礼(峨山彝族)之手,到与李清照、辛弃疾齐名的中国女诗词三杰李含章(晋宁),到周霖(丽江纳西族)被人们重金收购的《周霖画集》到孙髯翁(昆明)撰、赵潘(剑川白族)书丹那脍炙人口的大观楼长联,还不必说缪嘉蕙(昆明)曾作为慈禧的宫廷画家而被后人备受推崇,更不必说周钟岳(剑川白族)题写的南京“总统府”三字而获3000大洋的传奇故事……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从来就不缺文人骚客,难怪纪晓岚曾感慨:“滇人善书,中土贤士大夫无以过也”。

    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就素有“滇人善联”之誉,中华四大名联都是滇人所撰,其中昆明大观楼长联(书丹)和成都武候祠“攻心联”撰书均出自赵藩(白族)之手,湖南岳阳楼长楼则由云南罗平(今属师宗)人窦垿所撰,武汉黄鹤楼楹联也是云南通海人陈宝裕(兆庆)撰书,正因如此,“滇人善联”之说也就被人们所广为称道。


    除此之外,著名书法家孙清彦(呈贡)描绘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犀潭夏瀑》图,还有悬挂于昆明金马碧鸡坊上的金马、碧鸡两坊匾额均系其堪称绝妙的手笔,还有丽江杨庆远撰书的四川三苏祠主殿楹联等等。阅之无不让人深感这些楹联内容之博大,语言之铿锵,匠心之独运,几可称绝笔,在国内绝对算得上是一流水平,所以“天下楹联十斗,滇人占去八斗”的美誉也就当之无愧地戴在了滇人的头上。号称明、清“三大才子”的杨慎、纪晓岚、阮元有一人生在云南,长到八岁才离开云南,另二人长期在云南为官、讲学,使云南的文化发展锦上添花。


   清末昭通出土的汉代石刻《孟孝琚碑》,被我国书法名家誉为“海内汉碑上乘之作”。东晋碑刻《爨宝子碑》,人称为碑中之神品,康有为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端朴若古佛之容,我爱古碑莫如爨宝子”。康有为在《碑品》中将爨龙颜碑列为“神品第一”。

    语曰“书画同源,书中有画,画中有书”。透过悠悠历史岁月,人们不难发现云南先民曾创造过的这些独具魅力的楹联、字、画已成为云南教化、引导、激发人们的一种动力,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还是抒发华夏文化之深邃底蕴,达到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步。而被中土人士赞誉为“字逼钟王,名驰士林”的云南联家书家,更是为云南赢得“滇人善联”、“滇人善书”这一美誉。


     云南楹联因这些名人带来的影响,和他们留下的经典字、画、碑贴一起正在成为今天云南拥有的一笔巨大财富而闪耀着熠熠的光芒。文化是昨天的辉煌、今天的财富和明天的希望,滇人先贤在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中的重大贡献之成果,更为今天云南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极大丰富的创作“食粮”。


    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体,它是诗的浓缩与精华,因为短联字数比诗少;它又是诗的廷伸,因为长联字数比诗多,楹联构式、长短相间;它同辞赋也有密切关系。


    楹联源于秦、汉,盛于明、清,由于其形式集文学、书法、雕刻为一体,适宜于中式传统建筑的门柱上悬挂,传播甚广。可以这样说,一副好的楹联是一种高智慧的象征。明杨一清、杨慎、李元阳、担当;清周于礼、钱南园、孙髯翁、赵藩、窦垿;民国李根源、周钟岳、赵式铭等都为楹联的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其间云南的楹联文化已蔚为大观,凡名胜之地均有匾额、楹联,通海秀山被誉为“匾山联海”。安宁温泉摩崖石壁上,出自名家的石刻楹联,时间集中于明、清、民国3个时代,以清代最多,民国次之。若干年来,这些具备历史、书法,艺术、科学等方面价值的石刻楹联,使云南的山水增色。


    被誉为中华四大楹联的《成都武侯祠楹联》、《湖南岳阳楼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黄鹤楼楹联》,均出自云南文人之手,是“滇人善联”的有力佐证。


中华著名楹联之一——四川成都武侯祠联


    说起滇人善联,人们自然会想起剑川白族赵藩。他在成都武候祠有一闻名遐迩的“攻心联”,已足百年,世代受到人们的称赞,就连毛泽东见到此联后,也深为赞赏,谓其有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旨趣,在多次会议上引用过此联。这副楹联的原文如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楹联的作者是清未民初四川盐茶使赵藩,(1851—1927,白族)是著名的清官、学者、书画家,更善楹联,一生留下五百多副作品,他在这副联中辩证地总结了一代名相诸葛亮用兵和治蜀的成败得失。


    联文可译为:能够攻心服人,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便会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不能正确审时度势的人,其政令无论宽、严都会产生失误,后来治理四川的人应该对此深思啊。


    赵藩撰写这副联是有其历史原因的。1901年,白莲教于四川起事,慈禧太后即任得力干将岑春煊为四川总督,岑春煊尚未入川,便急请自已的老师赵藩来成都相辅。岑春煊接管川军军权后,人还未入成都,就指挥官兵和团练对参加白莲教的百姓进行了血腥镇压,大开杀戒。同时,还大量撤换、罢免、弹劾他认为失职的旧官僚,一时间搞得人人自危。


    赵藩赶到成都后,看到这种局面,不利于长治久安,向岑春煊建议实施 “新政”,如收买人心,发展经济,开办新学,培养人才等等。岑春煊即任赵藩“行”盐茶道兼管省厘金,把当时省府中最重要的两大财源部门交他代管。赵藩认为岑对土著义军、对省内旧吏都过于“严”,便利用各种机会劝谏岑。


    赵与岑虽有师生之谊,但岑始终认为赵只是他的幕僚,人微言轻,对赵的规劝并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并将赵建议重点“劝降”的简阳俘获的义军首领廖观音,很快斩杀。在这种情况下,赵藩无计可施,三思之后,使借题讽谏,撰写此联,以达已意。当得知岑春煊将要陪客人游武候祠的消息后,使抓紧时间,精心撰写下这副著名的“攻心联”,派人刊刻好后送到武候祠堂诸葛亮殿悬挂。


    岑春煊亲睹此联后,心中自然不快,觉得大伤面子。不久,岑春煊因弹压“民变”有功,升调两广总督。在这之前,岑不顾赵藩勤于民生、谦洁正直、多有善政,竞借顾将赵贬到永宁道为地方官,从此仕途暗谈,逐渐受到排斥冷落,赵愤而辞官归里办图书馆、办书院。由此可见,赵藩为说真话是付出了代价的。


    然而,历史却是公正的,它为说真话的人伸张了正义。百年之后,地位显赫的岑春煊口碑极坏,功名磨灭;而赵藩却因为这副名联的传世,受到了国人的崇敬,英名长驻。这说明“人间正道是沧桑”,说真话的人虽然在某种条件下,要付出沉痛的代价,但历史给他的回报却是丰厚的,百姓称他为“赵青天”,“文行卓卓”、“世人学人皆当拜到”,云南父老把他列为“明清乡贤”之一,死后入乡贤祠祭祀不断。


     1958年3月7日在“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在四川省、市领导的陪同下游览武侯祠,对这副“攻心联”看得非常认真,并反复呤诵,并多次在其它会议上引用此联。认为“攻心联”联中,寓藏关于军事和政治的深刻哲理。到1972年,广州军区司令员刘兴元调到四川成都军区任职时,主席特地叮嘱说:“你到四川去,成都有座武侯祠。你记住武侯祠的第二道门有副赵藩写的对联,你可以去看看,好好体会一下,我没有多话要说了。”


中华著名楹联之二——湖南岳阳楼联


  “中华著名楹联”之二,则为清代云南罗平县(今属师宗县)人窦垿撰写的湖南岳阳楼长联。窦垿字子坫,一字子州,号兰泉,云南省罗平县人。生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卒于同治四年(1865年)。清道光进士。官吏部主事,江西道监察御史。为官清廉,直声著朝野,吏治多有建树。曾从京师哲学家唐鉴讲求程朱理学,主张严办“灭理”“人欲”,在道上认为“利之精处便是义,不义而利处便是害”。著作有《铢寸录》、《待焚录》、《续小学》等书。


    这副楹联的原文如下: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的大意是:岳阳楼何等高耸雄奇!杜少陵写下了千古绝唱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愧为千古雄文,道出了“忧”、“乐”二字;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勤力劳心,使守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洞宾三过岳阳,留下了“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的诗句。如今,诗人、学者、官吏、仙人何在?眼前不见古人,我只感到天地悠悠,伤心地滂沱泪下。


    下联的大意是,请各位试看:洞庭湖浪涛拍岸,南面一直到达潇水和湘水;长江直涌到北面巫峡;两边的巴陵山郁郁葱葱,送来阵阵爽气;东边的岳州城重镇直向险峻的边关界地。其间有真切淳朴的情意,来这里浏览观光的墨客骚人们,又有谁能够真正的领略体会得出来呢?


    凡是到过岳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大都要去感受一下“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乐趣。这里得湖山之胜,集诗文、楹联之精,千余年来与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而千古流芳。人们常说岳阳楼有三件宝物:一为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本篇360余字,特别是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名句,成为千古绝唱;二为由云南罗平人窦垿所撰的120字岳阳楼长联,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可谓匠心独远,堪称绝笔;三为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所书岳阳楼全文,笔势龙飞凤舞,铁画银钩。


    据说当年岳阳楼大修后,湖南省领导敬请毛主席为岳阳楼门楣题写岳阳楼匾额,主席说岳阳楼已有三宝,还是请郭沫若书写为好。郭沫若写好“岳阳楼”三字后却郑重地说:千古名楼非同一般,在下不敢落名。


中华著名楹联之三——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


    中华著名联之三,则为《昆明大观楼长联》,清代寒士孙髯翁所撰写。孙髯翁字髯翁,号颐庵,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约康熙二十二年至三十三年(约1684年—1694年),卒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现《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清末云南名士赵藩书丹,其书法由颜体蜕出,浑厚苍润,结构稳健,为长联增色不少。原文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写昆明风光,清新俊逸;下联述云南史迹,浑脱苍凉;整副对联一气呵成,气魄宏大,对仗工整,脍炙人口,一问世便轰动开来。观今照古,情景交融,被毛主席称赞为“从古未有,别创一格”;大文豪郭沫若也写诗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大有李太白游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


    清嘉庆年间进士,广东嘉应(今梅州市)人宋湘写在大观楼背面的楹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被人誉为是对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高度概括的佳联。


    大观楼系清同治八年(1869年),云南省巡抚王继文在原观音寺旧址上修建的三层楼阁。登斯楼眺望,滇池、西山秀色一览无余,蔚为大观,故名“大观楼”。自清乾隆年间,《昆明大观楼长联》问世以来,联因景成,景因文传,昆明大观楼名驰海内外。据说历代均有人发誓要撰写超长联,与布衣孙髯翁一较高低,但大都为“效颦”之作,无论文采,寓意,皆逊色远矣。原孙髯翁撰写、陆树堂书丹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毁于战火。如上文提到的,现存《昆明大观楼长联》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刻,命名士赵藩书丹,蓝底金宇,耀眼夺目,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著名楹联之四——湖北武汉黄鹤楼联

    一支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头,放开肚皮,直吞得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哪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这是云南人陈兆庆留在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对名联,和岳阳楼一样,武汉黄鹤楼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也不是人人都敢留下墨宝的地方。仅李白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足令此楼名声大震。然而,陈兆庆先生一副对联,以其大气磅礴的文风,令人们景仰,已然又是百年。


    关于陈兆庆先生的生平,史料记载很少,我们只知道陈兆庆系云南通海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后任职于安徽。为了弄清楚陈兆庆先生的生平,我们走进陈兆庆先生的故乡——滇中文献之邦通海县,这里风光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正是这片美丽的土地,养育了陈兆庆这样一位楹联大家,书法大家。


    通海县历史上曾经是大理国的发祥地,是大理国开国君主与云南37蛮部会盟起兵的地方。此后,中原文化很快进入了杞麓糊畔这个美丽的坝子,通海历史上不仅是滇中地区著名的文献名邦,并且中原文化一开始就在这里呈现出多彩纷呈的局面: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在这里都有很深厚的根基。走遍美丽的通海坝,我们似乎对于陈兆庆大气磅礴的楹联有了答案,又似乎没有……。但我们相信对联里的那句话:“是真人才自有眼界……”,著名作家梁书羽生说:“黄鹤楼所有对联,最推崇陈兆庆联”。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楹联是祖国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源远流长,波澜壮阔。它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之花,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滇人又把楹联这一艺术之花推上了顶峰。这是滇人在中华文化中作出的最辉隍的贡献之一。“中华楹联滇人为上”这—提法对云南来讲当之无愧。


    云南称得上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清、民国三代,名人辈出,涌现了—大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的政界名宦和学界名流宿儒,为云南的历史和文化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也为云南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文化毕竟是一种精神和意识上的隐性资源,它潜在于地区、民族的社会活动之中。如何让这种文化的精神成为教化、引导、激发人们的导向和动力,使其转换成显性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维,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就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整理,认真的筛选、梳理、取其精髓,弃去糟粕,去统摄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言行。今天的彩云之南在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云南必将会再次产生更为巨大的文化大爆炸,为中华文化做出极大的贡献。


    试想滇人赵藩在《成都武侯祠》的一副 “攻心联”能使四川将武侯祠炒热成一条街,变成一个镇,不愧是“中华楹联滇人为上”的极大魅力所在。我们今天不是为写篇文章孤芳自赏,而是将文化注入一批云南的文化旅游产品的精品之中,并且正在筹拍“中华楹联滇人为上”的电视专题片,争建文化惠民示范村“文化旅游商品一条街”,望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和支持,共同携起手来,为云南文化旅游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在2002年就已经发表在有关杂志和报纸)

李正平(中)做客云南广播电台经济广播(频率FM887 )“滇商论道”节目


    作者简介:李正平,昆明创意协会副会长、云南老龙团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国际创意设计银奖获得者,云南省文化创意优秀个人奖获得者,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八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银奖。在2012年由云南省文化厅举办的“云南省优秀文化企业个人”评比和2011年“云南文化创意周”文化优秀创意个人评比中以专家打分和公众网络投票取得了第一名。曾发表“中华楹联、滇人为上”“滇人善联也善书”“铁骨铮铮·气壮山河”“从彩云之南走出的中华四大楹联”“大清朝的江山差点落到我街(方言尊称)手上”等多篇论文及作品,其中“我家云南系列之大清的江山……”一经推出就获得较大影响。笔者曾获得国家多个重大军品项目科技成果奖,首先提出并组织实施“云子”围棋机械加工的研发,建水紫砂陶手工打磨改机械加工方法。今年二月策划成功承办了“安宁首届中国楹联艺术节”,受到了中国楹联界和社会的好评。参加策划了2006年沈阳世博“同一首歌.走进沈阳世博会”受到了沈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突出贡献奖”,成功策划承办了“欧洲斯特劳斯”昆明新年音乐会、云投集团“善道尚投激情飞扬”大型晚会和全球发布会。今年十月一日在“第二届澜湄国际电影周”推荐会上,创意策划推出国际性大片“逆风千里”,技压群芳,一枝独秀。引起轰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并应泰国同行即日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7.10截止】“有容堂”杯成联月赛第十六期开赛启事

【7.10截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办“当代十大楹联书法名家”和“当代百名楹联书法家”作品展览活动的启事

【新书快讯】《戏对〈百家姓〉》发行启事

“有容堂”杯成联月赛第十五期结果揭晓

"泽润堂"杯诗钟月赛第二期评选结果揭晓

楹联与传统建筑园林艺术【作者:刘太品】

清朝114位状元联语欣赏【收集整理:宇宙漫游者】

【新闻"联"播】第20期:贺诗词才女武亦姝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新闻“联”播】第19期:从孟晚舟"狱中读博"谈逆境中的进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