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异化的教育,前路渺茫的高学历文科生

2015-09-07 哲学人
期的睡前读物是毛姆的《人生的枷锁》,是重读,感觉在毕业即将工作的当口,又有了不同的感悟。有些作品越来越合口味,不知道是书籍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还是人生观变得越来越符合书。

这本和《刀锋》都涉及到人生道路的选择,而这本又和《月亮和六便士》一样涉及到对艺术的思考。菲利普是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他开始是选择一门实用的专业——会计师,但他发现工作越来越枯燥,自己也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再加上会画点人物素描,受到别人的夸赞,于是他决定去巴黎学画画。

那可是世界艺术之都,然而到了巴黎,在画室学习了一段日子以后,他对自己的绘画天赋产生了怀疑,尤其是同学普赖斯小姐的死让他警醒,如果缺了那一点才气,勤勤恳恳地画一些二三流的画,意义有多大。

像艺术、文学、哲学、音乐,这些人类精神世界的结晶,想要做到一流的水平,除了勤奋和一丝不苟,天赋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把哲学王放置到国家的最高层级当中。可是现在的人不这么看,文科生、艺术生就是那些学不好理科的人才来选的,是被理工科这种高一层级的学科筛剩下的。

所以文科生的就业越来越艰难,因为他们笨嘛,因为他们产生不了社会财富嘛。

但其实,或许这些艺术门类本身,就不是为了生产物质财富的,而是生产精神文明的,当然仅限于很少一部分的经典。这些精神食粮,它在很多时候看不到用处,不能遮风挡雨也没法填报肚子,可是就在某一个时刻,酒足饭饱之际,可能也会想到,哎呀有点空虚,看点什么吧听听古典吧。

硕士这三年,屡屡被问及的一个问题就是,还要继续读博士吗?事实上,学业刚开始没多久,就确定不要读博了。因为认识到学术的虚无。有一句话,读研认清学术,读博认清学术圈

不知道准确与否,因为我也没读过博士。但是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学术圈这个东西及其契合布迪厄的文学场判断,不单纯是科研能力的比拼,更是会不会“做人”。

在我看来,人文学术的意义不仅是帮助人认识这个世界,而且能指导人的生产和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当我们一方面在课堂上痛斥消费主义和拜物教如何奴役人,物化人,让人变成精神空虚的躯壳。回过头就看到上海不同档次的商场在搔首弄姿,关键还是像对美女一样把持不住,这种画面是多么荒诞和无意义。然而更深入地学习之后,不读博的原因坦白说,是因为我认识到自己能力不够。

个人认为,做西方理论,不懂一两门外语是无法做出什么前沿性的成果的,拾人牙慧罢了。不算英语,理论的最高殿堂在德法

以前一门课上,为了读懂黑格尔,特意去找了邓晓芒的教学视频来看,天呐,真的是一个汉字一个汉字去读。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非常绕,而德语又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语言,所以中译本几近天书。邓晓芒是黑格尔研究领域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据说也懂德语,他细读《精神现象学》的精神值得敬佩,但是我总感觉有点问题,如果翻译理解出现偏差,那么读译本再理解不是偏差更远了吗?(编者注:邓老师句读黑格尔,是参照贺麟的译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和解读,当年句读康德便是如此

而且理论不是空中花园一蹴而就的,每个理论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师承。就像中国人,虽然现在没人读论语,不谈儒家,但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些是深入骨髓的。

所以不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不追问思想的源头,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并创造,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就像所谓汉学家,我也觉得不可靠。

学校还有一个专业,叫做创意写作,目标是用一些技巧培养作家的。同样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是,第一,作家是不是可以培养的,第二,在现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能培养出作家吗?

凤凰网一档纪录片《盗火者》中的一辑,采访陈丹青,他说清华聘他为教授,开始他很开心,后来就火大了,因为在博士生招生中,有两个拦路虎,一个叫英语,一个叫政治,用这两门拦着,优秀的考生进不来。

事实上,在硕士生入学考试中也是这样,五花八门的辅导班中最热门的永远是政治和英语。看得让人愤怒、失望、脊背发凉。为什么文学式微,烂片充斥荧屏,西化严重,真的是黄种人天生不如白种人吗。

在为了考上大学而埋头读书的日子里,我认为上高中考大学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就像今天之后是明天一样自然,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很多人考不上高中。

异化的教育就像是一个筛子,从小学起,就层层筛选,被筛漏的就流入社会,剩下的进入下一回合继续筛选。而当教育产业化,高校扩招之后,这个筛子的孔变小了,也就是说被筛选掉的人变少了,升学率节节攀升,可是这是好事吗。

像一些实用性动手性强的学科需要大量人才,去参与社会建设,而文学艺术本质上是精英主义的,它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狗皮膏药,也消化不掉,物多必贱,价值规律使然。

我受过的教育,是让我相信人的特异性,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都是有价值的,因而人类社会才会有未来。然而「义务教育是排除个体的差异性,把每个人都变得千人一面面目模糊」。

我越来越喜欢村上春树那种“恰到好处”的人生哲学,哎呀这个人是不错那个人也很优秀,可是我自己这样作为一个普通人也不赖呀,这种。但是教育的筛子作用,让每个人都必须发现自己的不足,追赶强者,可是这种奋力追赶真的是好事吗。人生本来就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的呀。

《人生的枷锁》里说正是因为人生在世只有一次,所以才应该想清楚如何无愧于此生。而这些不是从书本里来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是起于他们自身的经验,所以最为关键的是得搞清楚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古希腊的名言“认识你自己。”

为什么不读博了,还有一个原因是真怕嫁不出去呀。
Via:cheeseflower《我为什么不读博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