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拉康派精神分析说白了就是「不要被欲望屈服」

2016-08-11 五小喵 哲学人
者按:本文来自8月7日慧田微课堂(课题为「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主体”与“语言”」)上的部分互动;由人大社会学硕士,临床心理工作者,精神分析家五小喵老师主讲,转载请注明来自原创专业哲学公众号「philosophs」。

1.风言风语:谢谢老师刚刚的讲授,我想请问从莱布尼茨和洪堡的语言观到胡塞尔,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之间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与英美分析哲学的语言观有什么区别?


五小喵:莱布尼茨是唯理论的代表,他全面阐释了语言表象论和存在观念的关系,同时对洛克的观念论提出挑战。

他认为每个人的观念或心像都不尽相同,如果一个语词代表观念,那它代表哪个人的观念呢?「他倾向于把语词看成是语言共同体共享的符号」。

洪堡的语言观强调,语言是活动的本身,人先天拥有内部语言形式,语言表达是个人世界观的表现。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处在语言当中,在语言中与他人共在,「语言不是思想工具,是思想本身」,是进入在世生存的入口,在语言中回溯我们的存在。

英美分析哲学强调语言的表达形式问题,创造一种科学的通用语言,哲学问题和逻辑问题都是语言的问题,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不太关注。至于他们的语言观是如何变化的,下次我们会比较深入的讲一下。

2.“待着”:请问老师是怎么理解精神分析的?

五小喵:如果要查概念,可以问一下度娘,就像问一个哲学老师“哲学是什么”,估计他也难以回答。

我个人理解,精神分析更多是关于无意识的工作,是看到症状背后的无意识运作的工作,提供一个框架,让分析者去领悟自己的无意识,从而让症状得以松动。

3.Myrrhe:请问五小喵老师,拉康派的分析家是如何具体工作的?边缘人格障碍目前是精神分析的难题吗?大他者与小他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五小喵:精神分析的工作不是野蛮分析,不是分析者在讲述自己的痛苦,分析家噼里啪啦给分析者提供症状的解读和分析,而是提供一个言说空间和工作框架,通过分析者自由联想的方式,能够让分析者自由言说。

「自我言说当中包含有无意识的信息」,拉康派的工作方式,就是在分析者言说的缝隙当中,在语言的断裂处(比如口误、沉默、语词间的停顿、突然的感情激发、表述内容与情感不符、遗忘、梦等),被压抑的能指的冒出,分析家处在分析者言说背景的大他者位置,抓住这些能指提供一些回应,让分析者从分析家那里接收到自己的无意识,「分析者以倒置的形式接收到由自己所冒出的无意识」。

当然,拉康派的工作背后有诸如关于主体人格结构的评估、转移关系、分析家的位置等理论思考,总的来说,精神分析是关于欲望伦理学的工作。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全世界的心理治疗界的难题。因为他是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在应激下可能有谵妄,以及情绪受控能力的缺损,经常陷入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的分裂状态,但又不是精神病,治疗起来比较困难,但也并不是没有办法工作。

大他者是主体诞生的场所,包括语言、父母的要求和话语、文化系统等等。小他者要联系到镜像阶段的镜中幻象的认同,以及对象a的概念,总的来说,「小他者就是主体想象性认同的对象」。

4.纪律委员:请问小喵老师,超我是不是淫秽的?以及精神分析学与精神病学有什么区别?

五小喵:超我的概念要联系到弗洛伊德关于死本能和强迫性重复的阐释,拉康在此展开提出超我是关于原乐的享乐和对死的快感的追寻,是对快乐原则的僭越,是大他者的享乐。

拉康在《康德同萨德》的研讨班中,提出康德的禁欲是以倒置的形式,跟纵欲者萨德一样,都是出于大他者的极致享乐。所以,超我是淫秽的。

精神病学是在医学系统下,通过现象学维度的诊断,结合诊断开展药物等治疗,是生物学的模式。

精神分析学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背景下开展的心理治疗框架,是关注症状背后无意识的工作方式。

5.和熙:为什么用“精神分析家”这个翻译,而不是“精神分析师”?“某某家”指长期坚持不懈从事某项专业研究并对其学科发展坐出巨大贡献的人。

五小喵:国内通行的其他精神分析流派一般用的是精神分析师。

精神分析家是国内拉康派的通行译法。之所以用精神分析家而不是用精神分析师,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某某师”一般是指某种权威、某种学有所成之人,有“教育者”的意涵,比如老师、法师,等等。

“某某家”更体现一种专业性和独立性,比如旅行家、小说家、艺术家、田艺家,等等。

精神分析的工作是独立性、私人性的工作,是主体性的工作,不是教育的工作,甚至说应极力避免以权威和教育者的身份来工作的。

6.唐糖:请问老师,是人支配语言?还是语言引导人的精神?从未接触过语言的人,他们的思考是靠感官吗?如何思考的?

五小喵:我认为都是相互的。没有语言能力的人,往往他的精神发育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康德认为事物之所以被我们所认识,是因为事物符合我们的先天认识形式。如果没有接触过语言,比如聋人,即使他听不到声音,但是他依旧处在一个语言符号的世界,照样会有理性能力。

但是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完全没有语言的世界,比如狼人,他是不能拥有理性能力的,甚至说不是人类,只能像动物一样对信号有感知。

比如看到一些痕迹,由这些痕迹和信号可以知道这个食物能不能吃,附近有什么动物等等,但却没有推理和思考能力,也即像拉康所说的,没有诈骗的能力,也即没有象征能力。

有一个经典笑话,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为什么骗我,昨天我问你你明天要做什么,你告诉我说你要去A地出差,我以为你去B地度假。但没想到你竟然真是去A地。(互动部分完)

回顾哲学家关于语言起源和作用的思想史,总是能看到语言哲学思想的流变。


从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中,提出逻各斯的终极性与日常话语对逻各斯的遮蔽,开启了西方语言哲学开端。


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语言是对事物的临摹,追问事物的概念,寻求知识的确定性,从而把逻各斯的神秘性和生成性去除,划开了实在与精神的鸿沟,后期的哲学家在语言起源的问题上就有了“实在与符号”的二元思维。


19世纪至今的现象学转向,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把语言又提高到了存在的维度,让语言重回了本源境域的生成性,让语言重新获得了生命。


此外,由索绪尔引发的结构主义思潮,语言从高处跌落,语言成了自在的差异性的规则系统,人的主体性地位丧失了,主体只是语言系统的效果,在语言系统中获得身份和位置,“人”被语言所锚定。


至今,分析哲学下的语言思考,更是使得语言哲学沦为“语用学”、“形式论”的傀儡,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就被再次悬置。


精神分析学的产生,颠覆了人类理性和意识自在性的迷信,弗洛伊德从癔症病人的遗忘、失语症,以及日常生活的口误、失误行为,发现了意识背后的无意识,揭示了梦的语言机制。


拉康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视角,揭示了主体与语言的关系, 提出“无意识像语言那样结构”,语言与存在的思考在精神分析理论史上又重焕生命。


8月14日,我们慧田微课堂主要是带大家回顾一下「哲学家们对语言起源与语言本质的思考」,从而为后面将要讲到的「语言与主体关系的精神分析」,提供哲学上的思想铺设。


主要内容为:


1、柏拉图  《斐德罗篇》、亚里士多德《解释篇》关于语言的思考;


2、洛克的表象论,以及对语言问题的重视;


3、笛卡尔的语言工具论;


4、卢梭《论语言的起源》,情感需要引发语言产生、诗与语言同一;


5、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语言的存在维度思考;


6、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语言观。


推荐阅读:

学哲学就应该去学西方哲学,学那种真正的哲学思维

Via:慧田君编|有异议请私信其微信「cc2cc-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