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中国人对爱的失语和缺失

2016-11-15 卿文光 哲学人
论中国人爱的失语与爱的缺失
卿文光|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内黑格尔研究学者
本文来自卿文光老师在黑大的一次演讲,授权发布

中国人对爱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比如地震时被动员奉献爱心捐款;从小到大被灌输:爱党爱国爱人民,甚至爱黄河泰山;人人都熟悉都会经历的恋爱。说陌生,是因为中国人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甚至大部分中国人一生都未有过真正的爱,未经历过真正的爱。别看几乎人人都谈过恋爱或都要谈恋爱,但没有多少中国人经历过、有过真正的爱情。所以说大部分中国人对爱是很陌生的。
中国人不仅对爱陌生,并且对爱还有一些完全糊涂的错误的认识,比如认为两个人之间的爱如男女爱情与个人对国家民族的爱相比是渺小的,真正伟大的爱是爱国爱人民。其实与个人之间的爱相比爱国爱人民这种东西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首先就是个人之间的爱,比如男女爱情才有可能是一种真正的爱。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下面会讲。
中国人对真正的爱相当无知,真正的爱和爱情在中国不仅相当少见,而且地位尴尬,其表现就是,中国人普遍患有爱的失语症,就是说即便有爱,中国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爱的明白的公开的表达,有爱也不说,不好意思说或不愿意说。就是说中国人实际是没有能力表达爱。大部分人都承认爱是美好甜蜜的,爱在生活中是不可少的,无爱的生活是可悲的,但对美好甜蜜的爱却羞于表达不愿意表达,好像爱是见不得人似的。
在这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大部分西方人只要有爱,不管是男女爱情还是兄弟姐妹之爱还是夫妻之爱,西方人基本都是公开明白地表达,自然大方地表达,坦率地表达。中国人私下里大都承认爱是美好甜蜜的,却不愿或无能公开明白地表达它,中国人表达爱总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美其名曰含蓄,其实是一种病态,一种无能。中国人的这种爱的失语症是一种意识分裂,是一种不健康的病态的人格,表明了中国人的人格或精神的某种不成熟。为什么说中国人爱的失语症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病态东西,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爱的失语症?西方人为何没有这种病症?这我们下面都会讲。
中国人不仅不知道真正的爱和爱情,患有病态的爱的失语症,中国人还缺乏一种相当重要的爱:无条件的普遍的爱:不管是什么人,甚至是以前伤害过自己的人,只要你有困难需要帮助,他知道了会主动来帮助你,无条件地帮助,不需要报答。西方人有这种爱,比如特蕾萨修女。当然不是所有西方人都有这种爱,但大部分西方人都理解和尊重这种爱。这种爱对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是非常陌生和难以理解的,中国人完全没有这种爱。中国人所具有的爱、所能理解的爱是相当狭隘的,主要就是血缘之爱和两性之爱。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有没有这种普遍的无条件的爱是非常不一样的,有这种普遍的爱的民族,其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是没有这种爱不理解这种爱的民族根本无法相比的。为什么西方会产生这种无条件的普遍的爱,这种爱的本质是什么,中国人中国社会为什么没有产生这种爱?这我们下面都会讲。
综合上面所说的,本讲座分为4部分:1,什么是爱;2,中国人为什么没有真正的爱;3,中国人为什么说不出爱;4,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无条件的普遍的爱。
关于爱的思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考,爱是一种相当神秘的精神现象,是一种深刻的内在的精神,只有哲学、精神哲学才有能力思考它。当然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会尽量不用哲学术语。还有,声明一下,我所说的许多东西许多道理不是我的,是我从一些国内外学者那里学来的[本文主要受惠于如下几篇论文:吴学国:“仁与爱——对宗教和世俗之爱与儒家道德情感的一项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陈涯倩:“讨论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问题:苦恼意识及其出路”,此文从网上搜到;(德国)云格尔:“上帝是爱:论上帝与爱的同一”;(俄国)弗兰克:“爱的宗教”及“十字架的道路”两文。后3篇论文来自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1.],当然首先是从黑格尔学的。
一、什么是爱 注意,这个讲座所说的爱不是仅指男女两性爱情,而是包括一切真正的爱。 爱是什么?爱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真正的理想的爱有以下的几大特征: 1、爱是生命
真正的爱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但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比较复杂奥妙的东西,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就从简单的与爱相关的事情说起。这种与爱相关的简单事情就是对一件事情一个东西的兴趣爱好。我们知道,对一件你对它没有兴趣但迫于生计迫于某种外在压力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那么你只能是糊弄它对付它,它在你的生活中是没有地位的,你的生命、激情,你生活的价值意义根本不在那里,你巴不得早点摆脱它,比如对你不喜欢的功课,一般人就是60分万岁,平时根本不碰它,考试的时候临阵磨枪,对付过去就行。
当然有的同学对他不喜欢的专业课似乎也学得好考的好,这只是因为他想保研,想找个好工作。由于对这门课并不感兴趣,他对这门课根本不是学得好,他只是死记硬背因而考的不错,他只是为考试而学习。他的兴趣、生命根本不在里面。但如果他爱好这门课这个专业的话,这就是完全不同了,他现在不是把它仅仅当作谋生饭碗,而是把它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主要乐趣,他的兴趣、生命、激情就会在里面,他会把它视作自己生活的一个主要目的。他不是为考而学,而是为学而学,考试完后他仍然会花不少时间精力在它上面,会从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和充实,就是说这门课的学习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活生生的生命,使他的生活有了乐趣,有滋有味。 所以说爱是生命,爱会赋予你的生活以充实的意义,会使你的生活充满激情、活力和生命。不管你爱什么,爱都具有这种力量,从爱玩游戏爱读书到男女两性爱情都是如此。一个人总要有所爱好,不管爱什么;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爱,那这个人的生活实在是太悲惨了,这种人的生活一定是在任何时候在一切方面都死气沉沉,我想没有任何人会认为这种生活有意义,没有任何人想过这种生活,这种生活根本不是生活,不配叫生活。生活是life,life是生命,生命是love,是爱,无爱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因为它没有生命。
对没有生命的东西的兴趣爱好都会给人的生活以某种激情和生命,对有生命东西的爱,尤其是对有最高的生命:有精神生命的人的爱就更不用说了。认真谈过恋爱的人,或正在认真地很投入地谈恋爱的人,都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爱必然给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持久的改变,必然给他的生活带来以前没有的激情和生命。
恋爱中的人,如果知道对方接受了他的爱,知道对方也爱他,他所感到的幸福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种幸福是一种极乐,极度的幸福,爱给他带来了他以前从未有过的极乐的生命体验,他为了这种幸福可以牺牲自己以前认为很有价值的许多东西,在极端的情况下恋爱中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爱情捍卫自己的爱情会不惜一死,以死殉情,因为对真正相爱的人来说,以前无爱的生活与现在有爱的生活相比是毫无价值的,失去了爱的生活对真正相爱的人来说其感觉常常是生不如死,所以他宁愿死也不愿失去爱,宁愿死也不愿过无爱的生活。所以说真正的爱甚至能战胜死亡。
旧约圣经《雅歌》描述所罗门王和一位少女的爱情,里面有一句话:我们的爱如死之坚强,就是说我们的爱能战胜死亡。有生必有死,自然生命都有死,但真正的爱不畏惧死亡,能战胜死亡。国内外都有真挚的爱情使患绝症的恋人其绝症奇迹般消失的例子。所以说爱是生命,无爱就没有生命,无爱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只是混日子罢了。现在问大家,要么活一百岁,却是完全无爱不曾有过爱的日子,要么只活了30岁,却轰轰烈烈地爱过一次,经历过一次铭心刻骨的爱,这两种生活,诸位选择哪一种?
真正的爱能战胜死亡。战胜死亡的一个意义就是永生不死。死亡属于自然的生命,自然生命都有死,但说爱是生命,这个生命是爱所创造的精神的生命,精神的生命未必像自然生命那样有生有死。当然,一般说爱能战胜死亡,意思只是说不畏惧死亡,以死殉情的相爱的人不会死而复生,因为男女两性的爱情尽管是一种精神生命,但却是有限的精神,因为这种爱是自私的,并且只发生在两个有限的特殊的人之间,一个人从哪方面讲都是有限的,所以这种爱情就只是一种有限的精神生命,这种爱情最多只能做到不畏惧死亡,但不能征服死亡。
有没有一种爱,它带来的生命不仅是不畏惧死亡,而且能征服死亡获得永生的生命呢?我们知道,基督教相信耶稣战胜了死亡,从死里复活,得着了永生的生命,为什么?因为耶稣的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耶稣绝对地无条件地爱一切人,这种爱绝对地无私,由此这种爱的生命是绝对的无限的精神生命,它对死亡的战胜就是绝对的,这种绝对的战胜死亡就不仅是不畏惧死亡,还征服了死亡,得着了永生的生命。
这一点大家会觉得很神秘,不可思议。但现在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基督教相信耶稣死而复活得着永生的生命,这与爱是生命,爱的生命能战胜死亡是相关的,因此基督教认为耶稣死而复活得着永生的生命,这起码不像最初想象的那样神秘。
2、爱是创造 
爱是生命,这个生命是从哪来的?是爱创造出来的,爱首先创造生命。还是拿并非人与人的爱那种简单的爱来说。爱好一个东西一个专业一门学问,全身心地投入,你首先会感到生活很充实生活有意义。这个使生活充满意义的东西或者说意义是从哪来的?爱创造的,这个意义就是使你的生活有生命的那个东西,就是爱所创造的生命。
这个生命由于是生命,它会成长会逐渐长大。比如爱好一门学问,全身心地投入,你不仅会感到生活很充实有意义,这个意义会越来越大,你从中得到的满足喜乐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你真正是爱这门学问,因而必然是全身心投入,因而对这门知识你的理解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甚至会做出你自己的创造性贡献,这些都是由你对这门学问的爱所产生创造的,所以说爱是创造。
爱一种没有生命的东西已经是有创造在创造了,对有生命有精神的人的爱就更不用说了。就男女爱情来讲。真正的爱情给恋爱双方带来的那种生活的彻底改变,那种极乐的生命极度的幸福是爱本身创造的,这种生命会渗透进人的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以前认为不可忍受的东西现在可以忍受了,以前认为乏味的无意义的东西现在认为有意义了,因为现在作这些事情是为了爱情,比如为了两个恋人所向往所憧憬的美好未来。所以说爱是创造,爱创造生命,爱为生活创造出意义,爱为乏味的无意义的日常生活创造出或者说带来生命和意义。
爱是创造这一点,可以为我们理解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世界这一信仰提供不小帮助。新约圣经说上帝是爱,那么上帝为什么要创造这个世界呢?答案就是:上帝是出于爱而创造这个世界的,因为爱是创造。上帝既然是爱,那么上帝的一切都是出于爱,上帝创造世界就只能是出于上帝爱世界爱人类,所以他创造了世界和人类。由此看来,基督教信仰上帝创造世界,其奥秘并不是完全神秘不可解的。
3、爱是人的内在精神的事,不是理智、道德、情感、感性层面的事 
爱是源于人的内在的精神,爱的来和去,产生和消亡,人的理智无法抗拒,无法阻止、无法挽留。比如,有时候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不得不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比如我现在忙着考研复习,不想谈恋爱没工夫谈恋爱,但我却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一个人,爱上了一个帅哥或一个美女。我的理智告诉我现在不能谈恋爱不想谈恋爱,但内在的我,我的内在精神却使我不由自主地坠进了情网。人的理智是表面的我,它对抗不了内在的我,对抗不了精神的我,这时候就只能说,我不想爱,却不得不爱。
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表面的我,我的理智要我爱他,但内在的我,我的精神对他无论如何爱不起来。比如我知道一个人,他父亲是当官的,他家很有钱。我的理智就告诉我应当爱这个人,爱上他嫁给他这辈子就吃喝不愁了,嫁给他就省了20年的奋斗。我的理智要我去爱他,但内在的我精神的我对他就是没感觉,对他就是不来电,就是爱不起来。可见,爱是人的内在精神的事,不是理智的事。「爱产生时,理智阻止不了,爱消失时,理智挽留不了」。
从这里可以得出一重要结论:爱不是道德。道德是人心中的关于人与人的理想关系的观念,道德告诉我们要尊重人,人人平等,人与人应该互相帮助。但道德只是人心中的观念,所以只属于理智的事,道德良心只是理智领域的事,只是一种外在的我,所以道德只是冰冷冷的无情感无生命的义务、命令,所以叫道德义务,道德律令,它不涉及内在的精神的我。
一个人的行为,根本上说是由他的内在的精神的我决定的。比如一个性情急躁的人,他知道这个性格不好,想改。但尽管他的理智经常提醒他做人做事应当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尽管他努力想做到待人接物心平气和不急不躁,但他大部分时候的言行仍然表现出他是个性情急躁的人。有句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本性就是人的内在精神,就是内在的我,性格就属于内在的精神的我,它是很难改变的。
道德良心由于只是人的理智领域的事,所以它没有现实性,就是说人的大部分行为不是受他的道德观念支配,而是受外在环境及他的内在的精神秉性决定的。仅凭对道德义务的尊重,一个人做不成多少事,更作不成任何大事。再说也没有纯粹道德的人,就是任何时候都仅凭对道德律的尊重而做人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没有的,不可能有的。
如此就可以理解,为何思想政治工作不管用,思想品德课不管用。中国人一向强调思想政治工作,2000年来一直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品德课就是向人灌输道德的,以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用孔孟之道,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用马列主义三个代表。孔孟之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都是属于理智领域的东西,并且相当部分都是道德的东西,道德只属于人的理智领域,而人的行为是由精神支配的,所以无论是过去的孔孟之道还是现在的三个代表八荣八耻都不管用,约束不了人的行为。支配人的行为的是精神,这样的精神有两种,一是外在环境,黑格尔称为客观精神,一是人的内在精神本身,比如性格、宗教信仰等。
爱是属于人的内在精神的事,所以爱不是道德。出于道德良心作好事和出于爱这个人而作好事根本不是一回事。出于道德良心作好事,作不了几件,更不可能长久,因为不是出于内在的精神,不是真正心甘情愿的。而出于对这个人的爱而作好事,却是真正心甘情愿的,并且能够长久,只要这个爱没有变。
我这个年龄的人都学过毛主席语录: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说的很对,为什么?因为偶尔做好事,出于道德就行,一个人一辈子偶尔会有几次道德良心起作用的时候。但一辈子对无亲无故的人做好事,这只能是出于爱,而中国人没几个人有这种爱。
爱不是道德,爱也不是情感,不是怜悯、同情心等。一个人可以对很多东西产生怜悯心、同情心,比如对乞丐、对流浪猫狗产生怜悯心同情心,出于怜悯同情可以给乞丐2毛钱,给小狗一个香肠,但你一般不会收养这个小狗,不会把这个乞丐领回家让他住在你的家里,除非你爱他。
当然,真正的爱一定会表现为某种情感,但不能说任何情感都是某种内在精神的表现。许多时候人的情感是相当外在和偶然的东西,不是人的内在精神的表现,这样的情感和道德一样都是外在的表面的我,不是内在的精神的我。
爱常常会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冲动,就是说爱常常伴有强烈的感性方面的表现,但爱不是感性领域的事,比如说爱不是欲望,不是性冲动。孔子说食色性也,这个色是感性层面的色情,性是感性,色就是感性层面的性冲动,性的欲求欲望。人有肉体,有动物的方面,性欲性冲动就属于这个方面,是人的最外在最表面的方面,毫无精神意义,所以它不是爱。真正的爱是无私的(这一点下面会讲),是一种无私的精神,是把对方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而性冲动仅仅是把对方当作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工具,所以说单纯的性欲性冲动完全不是爱,否则强奸犯就会是最有爱心最懂爱的人了。
说爱不是性欲性冲动,当然不排除某些爱是包含有性的,我们知道这就是男女两性的爱情。一般说来两性爱情总是包含有性的。有没有无性的欲求方面的两性爱情,即柏拉图似的爱情?有的,比如年老的夫妻,80多岁的老两口,到这个年龄人的性方面的欲求和吸引力常常是很少甚至是没有了,但两人仍可以有强烈的爱情。
关于柏拉图式的爱情我们不去管它。一般来说,两性爱情大都是伴有性的欲求的,所以两性爱情有时又被称为性爱。性爱是不是爱情?性爱是爱还是性?如果所谓性爱只有性没有爱的话,它就根本不是爱。如果里面有爱,那么是爱占第一位还是性占第一位?如果是性占第一位的话,那就不能说性爱是真正的爱了,因为这里爱是服从于性,而性是自私的,是把对方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是爱占第一位,这种性爱才算是爱情。
由于两性爱情大都伴随有性的欲求,经常是恋爱双方都不清楚也不去考虑双方的这种关系是爱占第一位还是性占第一位,所以对两性爱情施加一些外在阻碍(比如来自家长的阻挠)常常是有必要的,因为这可以考验出这是不是真正的爱情。青少年时期是性欲最旺盛的时候,也是最不懂爱的时候,因为爱属于内在的精神,爱是无私的,因而爱总是同时意味着责任。青少年人的理智、精神都是不成熟的,也不懂什么责任,再加上强烈的性欲,因此最容易把性与爱相混,所以过来人都知道,对青少年的所谓“纯洁”爱情家长一定要干预甚至阻止,社会一定要施加阻碍,不能让他(她)们由着性子胡来。
两性爱情一般总伴有性的方面,而性是自私的,是仅把对方当作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仅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两性爱情不是最高的理想的爱。何谓最高的理想的爱,我们下面会说。
以上讨论表明,爱不是理智,不是道德,不是情感,更不是欲望,爱是人的内在精神领域的事,爱要远比理智、道德、情感、性欲深邃和神秘。
4、爱是无私的和无条件的,爱要求尊重、顺服和牺牲 
对真正所爱的东西,你只有尊重它,服从它,遵循它的客观法则和规律,这才叫爱,只有这样,你才能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得到爱所创造的那种生命。从爱好一种游戏到爱好一个专业,都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爱就更是如此了。
比如爱踢足球的人,他一定会尊重、服从足球运动的客观规则、规律,他不会想怎么踢就怎么踢。一个人想怎么踢就怎么踢,这个人一定是不懂足球对足球没兴趣,这个人一定是在随便玩球而不是在踢足球,也没有任何懂足球的人愿意和这种人踢球,和这种人踢球根本不会有足球运动给爱踢球的人所能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这个例子说明,爱对所爱的对象一定是尊重和服从的,而尊重服从必然意味着自己的某种牺牲。甚至是爱踢足球这种“爱”都已经要求某种牺牲了。爱踢足球要求牺牲什么?首先要牺牲自己的随心所欲。随便玩球是随心所欲,但正规踢足球不行。你还要牺牲你的时间,你要将很多时间用在足球上;还要牺牲不少钱,买个质量好的球,租个好场地,花钱进足球训练班,花钱请好教练。爱的越深,付出的牺牲必然越来大,爱的越投入,越要求你无私地付出。
所以爱首先要求尊重,承认对方即所爱对象的独立性,承认它有自己的客观法则和规律,有自己的生命,顺服这个生命,必要时自己还应该有所牺牲来服从、顺服所爱对象的生命,你不这么作,你就得不到爱的乐趣和生命。
真正的爱一定是无私的,有私心的爱绝不是爱,而是利益交换,作交易,是以对方为手段,而不是以对方为目的。真正的爱,无私的爱,爱的一方一定是以被爱的一方为目的的,一定是要顺服、服从被爱对象的,一定是需要牺牲的,并且真正相爱的人也是甘愿为对方牺牲乐于牺牲的,有时甚至是愿意为对方牺牲生命,并且牺牲者会从这种牺牲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幸福。注意,这里说的为爱甘愿牺牲生命,不是以死殉情,而是为了所爱者的幸福、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爱的无私性从这里得到了极端的最高的表现。
真正的爱是无私的,无私不仅意味着对所爱者心甘情愿毫无所求地做出牺牲,还意味着无条件地承认和接受对方的一切,即便是在你看来是缺点的东西。就是说爱是无条件的。因为无私意味着我对对方无所求,只希望对方接受我的牺牲和爱。对对方无所求,当然意味着不要求改变对方,否则就是有所求了。
真正的爱是对对方无所求的爱,这自然意味着不求改变对方而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和爱对方。显然,在真正的爱中,对对方的在你看来是缺点的东西,你只能是心甘情愿地无条件地接受和容忍。
由爱是无条件的,可以解释,为何一个在你看来许多方面都不如你的人竟然赢得了一个美女或帅哥的爱情,而自我感觉良好的你自己却一直不能赢得一个美女的芳心。因为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一个表现就是,不管不看对方的优劣好歹就爱上了,因而是盲目的。有一句话,爱是没有理由的,或者说,爱不需要理由,这些话都是从爱是无条件的这里来的。
所以你也不要自卑,也不要反复琢磨为了能吸引美女帅哥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应当改进,因为爱是盲目的。既然爱是盲目的,所以爱也是公平的,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爱的无私直接看去是否定自己,丧失自己牺牲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只有损失,其实不然。前面说了,爱是生命,爱是创造,无私的爱甘愿牺牲的爱如果被被爱者接受的话,也就是说如果被爱的一方也爱对方的话,无私的爱的一方得到的是真正的生命,是极乐的生命,是无比幸福无比充实的生命,爱表面看是牺牲,奉献,其实是相爱者的本质、人的本质的更高的自我肯定和实现。关于这一点,后面还会专门说一下。
有人会说,爱是自私的,你怎么说爱是无私的呢?我说爱是无私的,是就相爱双方的关系说的;说爱是自私的,是指男女两性的爱,这种狭义的爱不允许第三者介入、干预。由此可以看出,美好甜蜜的男女两性爱情并不是绝对无私的爱,不是最高最理想的爱。
绝对无私的爱,最高最理想的爱是绝对无条件地爱一切人,不管它是美是丑、是善是恶、有钱没钱。这就是耶稣基督的爱,历史上那些基督教圣徒的爱,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特蕾萨修女。
5、爱是自由的,爱以自由为前提,真正的爱要求相爱的每一方都承认和尊重对方的独立自由 
即便是爱好、兴趣这样的对无生命的物、对一件事情一门学问的爱好,我们也知道它是自由的,就是说爱是主体自身内自发地自由地产生的,「爱是不能强迫不能命令的,爱是不能从外界强加给人的」。不可能是他命令我爱所以我有了爱,谁谁不让我爱所以我就不爱了,没有这样的事。
爱是自由的,爱的来和去,产生和消亡,其缘由只与个体自身的精神相关,爱是不能强迫的也无法强迫的。
爱是不能强迫的,既不能强迫一个人去爱别人,也不能强迫一个人去接受别人对他的爱。所谓强迫一个人去接受别人对他的爱,实际就是强迫一个人去爱爱他的人。这就是说,真正懂爱的人,他固然强烈希望对方也能爱他,但在对方不爱他的时候,他固然很伤心很痛苦,但他绝不愿意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爱,也绝不希望对方装出爱他的样子,他希望的是无论对方爱不爱他接不接受他的爱都完全是出于自由,完全出于心甘情愿。
或者希望对方装出爱他的样子,这还叫爱吗?这种爱有何甜蜜幸福可言?在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爱时,如果这种强迫得逞,对方被迫爱他,那么这种所谓的“爱”在强迫的一方那里实际是恐吓威胁,在被强迫的一方实际是恐惧害怕。
恐吓威胁,乃是把对方仅仅当作满足自己利益的工具,这只是为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对方,而爱首先是为了对方以对方为目的,所以恐吓威胁绝不是爱。被强迫的一方是恐惧害怕,恐惧是绝对异己的感觉,是感到在对方那里有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在威胁自己。而爱则是在对方那里感到温暖,感到与自身的同一,在对方那里得到自己的生命。所以威胁和恐惧都是对爱和生命的残害扼杀。
爱不能强迫,爱以相爱双方在内心深处在根子骨里承认和尊重对方的独立自由为前提。强迫的“爱”不是爱,强加于人的“爱”不是爱,强加于人的“爱”不可能有爱所具有的美好、甜蜜、激情和生命,强加于人的爱带来的只能是生命的枯萎。
假装的“爱”呢。假装的“爱”要么是出于恐惧,这我们已经说过了;要么是出于怜悯,不想看到对方因为失恋而痛苦,而怜悯不是爱;假装的“爱”另一种动机是出于别有用心的卑鄙企图,利用对方的纯洁的爱来达到自己的某种功利目的,这是彻底的无耻。
强迫的爱不一定非是强有力的强迫弱小的,男方强迫女方,弱小的女方同样可以把爱强加到似乎强大的男方,方法当然不能是暴力威胁,但也是威胁:用自虐来威胁:你不爱我我就不吃饭,就自杀。强迫的爱是自私的,只会引起对方的恐惧、仇恨、厌恶,只会毁灭爱,完全不是爱,因为爱是无私的。
强迫的爱,自私的爱在中国人里是很常见的,诸位反思一下:你如果有爱或在谈恋爱,你的爱是不是自私的?是不是在把爱强加于人?
爱是自由的,爱以自由为前提,真正的爱要求相爱的每一方都承认和尊重对方的独立自由。要注意,这里说的自由,是指在内心中,在内在的精神中意识到自己是自由,并承认对方也是自由的。所以真正的爱可以发生在两个社会地位、等级相差悬殊的人身上,甚至发生在主人和奴隶身上。因为,真正的爱所要求的自由是指人的内在精神层面上的自由意识,至于相爱双方的社会地位是否平等,这不是本质所在。
所以,至少从原则上讲,奴隶主和奴隶完全可以发生真正的爱情,只要这两个人在内心深处并不把对方看做是奴隶和奴隶主,而是把对方看做是自由的。
因此说爱情不是婚姻,婚姻是客观的,要求社会承认,如果一个社会还普遍讲究存在身份等级区别的话,婚姻就不得不讲究门当户对。这个时候就会发生很多爱情悲剧,因为爱情源于人的内在精神,源于人的内在精神中的自由,如果人意识到了这种自由的话。
6、爱是人的本质的最高的自我肯定和实现
真正的爱是无私的,无私的爱不要求对方作什么,只要求对方接受我的爱,接受我的无私牺牲、奉献,只要对方接受我的爱,我的牺牲奉献,我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愉快,得到极大的自我肯定。为什么是这样?爱为什么这么奇妙?真正的爱表面看去只是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为何结果却是极大的自我肯定?
回答这个问题,我不得不用一些哲学术语了,否则说不明白。我下面用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来解答爱的奥秘,不知大家能听懂多少。当然这不是我的解答,是黑格尔的解答。
这个奥秘可以称之为爱的辩证法,而爱的辩证法属于黑格尔所说的精神辩证法,精神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爱的奥秘、爱的辩证法就是一种精神的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这种运动这种辩证法只能发生在两个自由的个体身上,只能发生在两个彼此在精神中既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也承认对方是自由的两个人身上。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必须是在内在的精神中认识到和承认,而不是仅仅在理智层面观念层面上认识到和承认。
显然,达到这样的自由意识的人是一个真正自由的自我意识,是精神层面的自由意识。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如果达到了这种自由意识,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诸多有自由意识的个体的外在并列或并存这种状况。但事情本身并不会停留在这种状况上,这种状况是一定要被否定扬弃的。
诸多有自由意识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在内在的精神中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并承认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是自由的。但精神不可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精神不可能封闭在一个一个的个体之内,「精神之为精神就在于它不承认不理会通常理智和知性所承认并无法超越的诸个体之间的界限」,其实这种界限就是理智和知性建立的。精神知道这个界限,但不会为这个界限所限。精神的本性是一,这个一是诸多差异诸多特殊性诸多个别东西的具体统一,这个统一是最高因而也是最内在的东西,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是绝对的无限物。
这个绝对精神的一或统一由于是最内在的存在,因而它内在于在它之中的诸多差异和特殊性之中;由于它是具体的统一,故统一在它之下的诸多差异和特殊性并没有被否定,而是得到了它的积极规定,获得了新生。所以「精神的最高的绝对统一的完成和实现并不取消、否定众多个体的区别、差异,而是承认它们,但同时从精神出发规定了它们」,使得它们不再彼此冲突对抗而是彼此和谐地共处,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这种无限内在无限超越的精神才能建立和谐社会,不仅外在状况达到了和谐,同时人的内心也达到了和谐。
诸多有自由意识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是精神,而不仅是意识到彼此的外在和独立的自我意识。但精神也同时是意识和自我意识。作为自我意识它是一个个体意识,它当然看到了它与其它个体的区别,它知道并承认所有的个体和他一样都是自由的独立的。但它又是精神,它的自我意识是精神的自我意识,作为精神它是不承认个体之间有泾渭分明不可逾越的界限的。由于精神的本性是统一,且这个本性一定要实现自己,也一定会实现自己,因为只有精神才是唯一的真正的现实。
精神现在分裂为诸多被认为是独立的彼此外在的个体或自我意识,是离散的多,处于这种形式中的精神一定会深刻感受到自己是有亏欠的,自己是不自足的,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和本质,处于独立个体形式下的精神一定会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们都缺乏精神所是的那个统一和绝对,只有来自精神的这个统一和绝对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处于独立个体独立自我意识形式下的精神一定会甘愿放弃自己所是的被认为是无价值的一切,到自身之外,到自己所是的这个个体之外去寻求和实现自己的本质和理想,去寻求对自己的肯定」。
精神是内在于每一个个体或自我意识之内的,真正的精神以承认自我意识的自由独立为前提,由此精神本身就是诸多自由的个体或自我意识的统一。但这个统一和本质不是现成存在的,现在现成的乃是独立的个体或自我意识。故每一个自我意识都必须走出自身否定自身,到另一个个体或自我意识那里去寻求和实现自己的本质,它一定会认为对方才是它的本质。这当然只是因为精神是诸多自我意识的本质的统一,故每个自我意识只有走出自身,也就是否定自己所是的这个自我意识,而成为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统一,它才是精神,它才能肯定自己实现自己。所以说,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走出自身否定自身,最终是为了在更高的水平上回到自己肯定自己实现自己,实现作为精神的自己。
一个自由的自我意识自觉地否定自己走出自身,承认另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才是它的本质,这必然意味着要无条件地承认和接纳对方。因为自我意识的这一举动是出自精神,而精神首先是生命,生命则是活生生的全体,故否定自己而承认对方,承认另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它的本质,一定是意味着接受对方的生活或生命的全部,这就是他对对方的无条件的爱,真正的精神的爱一定是无条件的爱。
对方呢?对方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自我意识也必然会感到自己的亏欠,必然会像我,即上面的那个自我意识那样去作,必然会否定它自己而无条件地承认我,这是对方对我的无条件的爱。每一方无条件地承认和接纳对方,而对方也无条件地承认和接纳我的一切,这自然也包括,承认和接纳我为对方做出的牺牲和爱。
双方都这么做的时候,这样每一个自我意识对自己的否定牺牲就在对方对自己的无条件的接纳承认中即在对自己的无条件的爱中就被扬弃了,每一方都在对方的接纳承认中重新回到了自己肯定了自己,这个通过双方的无条件的爱的牺牲运动所建立起来的我就是崭新的全新的我,它是这两个自我意识的精神本性的实现,是这两个自我意识的彻底统一,由此个体即自我意识上升为精神,实现了自己的本质和真理。
由此可以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了。真正的爱其本质是精神,「爱乃是自由的个体或自我意识通过自身否定使自己成为精神上升为精神的运动,真正的爱既是这个运动又是这个运动的完成,是自我意识和精神的统一」。
由此可知,一个自由的个体只有通过自身否定或牺牲,只有通过对另一个自我意识的无条件的爱,并且通过两个自我意识彼此相互地为对方的牺牲和爱,才能真正成为自己肯定自己实现自己,才能安心于自身。为什么爱是无条件地牺牲自己,其结果却是对自己的肯定和实现,是赢获一丰盛的生命和自我,奥秘就在这里。
讲到这里,大家或许会体会到,爱是难的,爱是不容易的。 7、真正的爱可以是单向的无回应的,当然这是有遗憾的不完美的 
从刚才所说的,有人可能会说,有这种所谓真正的无私的爱的人太傻了,而接受这种爱的人太赚了,我不愿有这种所谓真正的无私的爱,但很愿意成为这种爱的对象,这样我只赚不赔,无本万利。
说这种话的人,一定是根本不懂得爱的人,或者是没有真正爱过的人。是的,从世俗的功利的方面看,那种仅仅被爱而不爱对方的人是大赚的,他只收获不付出,他的账单是只进不出。但这种无爱的人,他的生活是无生命无激情无创造无动力的,根本上说是无意义无价值的。而无私地爱他(她)的人,由于这个爱是无私的真正的爱,这种爱一定会给他的生活带来激情和生命,使他的生活充实和有意义,所以耶稣说,施比受更有福。
理想的爱应该是相互的,它本质上要求这种相互性,要求被爱的对方接受他的爱回应他的爱。但完全可能被爱方不接受他的爱,不爱他。或者被爱方由于种种原因不知道这个爱,或者爱的一方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无法传达这个爱,这些都是单向的爱,单相思。单相思的爱当然也是爱,有的单相思的爱甚至保持了终身。
从某个方面来讲,单相思的爱显然是个悲剧。为什么单相思的爱能够存在?答案还是在于我们上面刚说过的:「人是精神,精神一定要打破且一定会打破个体间的界限,到另一个个体那里去寻求和实现自己的本质,以证明自己是精神,因为精神不仅仅是内在的,也是真正的现实,精神必要求成为现实」。但在现实中,除非是基督教圣徒那种普遍的无条件的爱,任何爱的发生都需要某些外在条件或机缘,对这个爱的回应——被爱者也爱主动去爱的一方——也需要某些外在的甚至是偶然的条件的,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结果就是单相思的爱。在某些情况下单相思的爱所以能保持终身,如果有这种爱的人对被爱者的理想化能始终维持的话。
单相思的爱总比无爱好,因为这种爱固然不完满,有某种悲剧色彩,是痛苦的,但它毕竟是真正的爱,故这种爱也能带来生命的更新和创造,使生活充实和有意义。无爱的生活是没有生命没有激情没有创造的,这种人一定会感到一生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因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只能是由爱创造的。
更需指出的是,无爱的人无爱的生命一定是一个经常受大量的烦恼恐惧痛苦折磨的人,这些烦恼恐惧痛苦一定是越来越多无法摆脱。人的一生一定会经历许多矛盾痛苦挫折,因为生命的一个本质方面就是矛盾,就是矛盾的不断产生,精神更是如此。所以人的烦恼痛苦一定是不断的。克服人生烦恼痛苦的办法不是回避,不可能回避,只有死人才没有矛盾,才感受不到矛盾痛苦。克服人生烦恼痛苦矛盾的唯一办法是人生应不断地超越,这个超越不是向外超越而是向内超越。向外超越就是挣越来越多的钱,作越来越大的官,住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的房子,这只会使人与感性的世俗的功利的东西的纠缠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烦恼痛苦一定是越来越多。
真正的超越意识深入自身提高自身为精神,努力使自己成为内涵越来越丰富和深刻的精神。无私的爱就是一种最常见的能在相当程度上战胜烦恼的精神,爱至少能为人提供战胜烦恼痛苦的希望或力量。无爱的人,没有某种精神生活的人,是没有办法摆脱或战胜烦恼痛苦的。
所以说,有爱的人,能爱的人,是有福的。当然,爱是难的,爱是不容易的。
以上所说的7点,主要是前6点,是真正的或者说理想的爱必然具有的本质特征。注意,我们所说的爱不是仅指两性爱情,而是指一切真正的爱。当然,某些无私的真正的爱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并不具有也不可能具有其中某个特征,比如父母对未成年孩子的爱就不具有第5个特征:爱以自由为前提。但在这些情况下,至少不能说这些爱是违反如上所言的爱的某个本质特征的,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果能说是真正的爱的话,这种爱一定不能违反如下要求: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自由意识的人。
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与上述所说的真正的理想的爱总是有距离的。但至少原则上可以说,真正的爱在西方是实现了的,真正的爱2000多年来在西方一直是不少见的,这一点我们下面会证明。还有,真正的爱在中国2000年来一直没有成为现实,迄今为止真正的爱在中国一直很少见。为什么?这是我们下面要说的。
二、中国人为什么没有真正的爱
首先要说的是,中国人没有真正的爱,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爱。这个论断不是通过经验归纳得到的,这个论断也不排除极个别中国人是有或曾有过真正的爱的。但就其作为一个民族来讲,普遍地客观地说,中国人从未有过真正的爱,不知道真正的爱。这个论断是通过对中国人的精神的考察得出的,这种考察同时是对这个论断的客观的真正的证明,是经验无法推翻的。
我们已经知道,真正的爱以内在精神层面上的自由意识为前提,但中国人从来没有内在的精神层面精神水平的自由意识,这种自由意识中国人就其作为一个民族来讲两千年来始终没有达到,现在仍然没有达到。
表面上看,中国人都主张人人平等同意人人平等,甚至都接受近代西方人的观念: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但在内在精神上,在根子骨里,中国人没有这种自由观念。我们不妨举个例子,与这个例子类似的现象每天都在大量发生,是中国人生活中极普遍的现象。
两个普通人,都不是官,也不是大款,这两个人似乎可以平等交往,可以平等地恋爱。但如果其中一个人当官了,或者突然成大款了,他们的似乎平等独立的关系十有八九要变,肯定会变,他们的平等独立关系一定保存不住,很快就会丧失,这就是所谓人阔脸就变,一当官脸就变,中国人的本性基本都是如此,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观念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很可悲,却是事实。你们将来一定会亲身体验到这一点。
为什么?因为中国人即便有所谓平等自由独立的意识,这种意识只是理智层面道德层面上的抽象观念,「中国人在内在精神的层面上从来没有过人的平等独立和自由意识,从来不承认不知道人本性是自由的」,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找到大量的证明。在理智和道德层面上,儒家的一些说法似乎表明它承认人与人是平等的。但我们知道,理智和道德观念只是外在的表面的我,精神才是内在的真正的我。在内在的精神层面上,传统儒家是不承认人的平等的,儒家根子骨里是主张人有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的,比如长幼之分、君臣之别、大人与小人之分、劳心者与劳力者之分,还有父母官、子民、草民、黎民、使民、畜民之类的说法都证明了这一点。
儒家不知道不承认平等,对人的自由本性更是完全无知。由于时间限制,我这里就不引经据典来证明我对儒家的这个批评了,有心人可以在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处处发现儒家对人的自由本质的绝对无知。
当然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反传统,相当长时期很多中国人一直在反儒家。别看从五四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反传统反封建,但一个民族的已经成熟了的精神是很难变的,而个人的精神更完全是由民族精神规定和塑造的,个体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同一的。由于中国人从来没有产生像斯多葛哲学和基督教这样的在精神层面上认识到和承认人的平等自由的哲学和宗教,在精神层面上也不理解不接受域外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如鼓吹和论证人的平等自由和自由的爱的斯多葛哲学、康德哲学和基督教等,故两千年多来中国人的精神未曾有过质的变化,所以今天的中国人基本和古人一样,在内心中,在内在的精神层面上不理解不承认人的本性的独立平等自由。两千多年来中国有无数次改朝换代,也经历了不少重大的社会和政治变革,但所有这些变革都是表面文章,基本没有触动中国人的内在精神。
由于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始终不知道平等、自由,而真正的爱以自由为前提,故作为一个民族来说,中国人不知道不理解何谓真正的爱,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爱。
上面我从学理上逻辑上指出并证明中国人就一个民族来讲,中国人没有真正的爱,不知道真正的爱,到今天仍然是如此。下面,我列举几个在中国人的爱情关系中极普遍极常见的情况,来具体证明我的这个论断。
在人类所具有的爱中,男女两性爱情是最常见的,两个已不是孩子的青年或成年人的爱是最应该尊重相爱双方的独立平等和自由的。但中国人即便在两性爱情中,都很少有真正承认和尊重对方的独立平等自由的时候,很少有真正的无私的爱。
我们在中国人的所谓爱情中可以极普遍地见到,相爱的一方干预、否定对方的独立平等自由:我为你付出牺牲了,你就得服我管,你是我的了,你得听我的,你这个不能作,那个必须作,否则就是不爱我,爱我为什么不听我的。显然这里没有真正的爱,没有无私的爱,而主要是做交易,利益交换,是算账,看我亏没亏。这里没有无私只有自私。
中国人的所谓爱情的另一个常见的病态现象是依赖,认为我们俩相爱了,我为你献身了,你就得对我负责,你得管我,养活我,我这辈子就靠你了,我的一切麻烦都得靠你给我解决。中国女性对爱情常常持有这种观念。在这种所谓爱情中女性完全丧失了自我,完全没有独立的自我。并且这种爱情根本不是无私的,持有这种病态的依赖型爱情观的女性其实相当程度上是在做交易,用自己的青春、美貌、肉体来换取自己几十年的衣食无忧,这根本不是爱情,只是自私的利益交换。
爱情当然首先是为了所爱的一方而否定自己牺牲自己,心甘情愿地为对方牺牲自己的独立甚至是自由,这好像是丧失了自我牺牲了自我。但要知道,所谓心甘情愿地牺牲就是自由地牺牲,所以这种无私和牺牲是以自己的独立自由为前提的,这反而是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一个有力证明。无私的爱自由地牺牲自己无条件地接受对方,这意味着也要接受对方的独立自由这一点,而绝不是不管对方意愿把自己强加给对方。被爱方如果接受了爱并懂得爱的话,他(她)也一定是如此。故可知,真正的爱情是以在内心中知道和承认自己是自由的,对方也是自由的为前提,爱就是两个独立自由的我的精神的统一。
有必要指出的是,有上述依赖型爱情观的人(常常是女方)并不只是在这种所谓的爱情中才丧失了自我,她们原本就没有自我,中国人大都是如此,不光是女性,因为中国文化就是精神上无我的文化。
与中国人没有真正的爱现成对照的是,西方人就其作为一个民族来讲是懂得真正的爱的,2000年来西方人一直都有这种爱,甚至在基督教产生前的古希腊人那里也有真正的爱。下面我们原则上说一下,为何西方民族有真正的爱。基督教是无条件的爱的宗教,故基督教产生后的西方人知道真正的爱,有真正的爱,这不奇怪。但基督教产生前的希腊人为何也有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精神的事,古希腊人有真正的爱,这只能是由于希腊民族精神的缘故。
希腊民族精神亦即希腊人的精神已经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我们可以从希腊文化的几乎一切方面看到这一点。比如希腊城邦中的公民自由、希腊神话中诸神的自由等。希腊人在理智层面也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由并引以为豪,比如伯里克利在雅典阵亡将士上的著名演说(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2卷第4章)就是如此。
希腊人不仅有自由,更有真正的爱,真正的纯粹的爱在希腊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首先在希腊宗教希腊神话中能见到大量的人与人之间、神与神之间甚至是神与人之间的真挚优美的爱情。纯粹的真正的爱情是希腊人生活中的一非常重要的内容,这表现为爱神阿佛洛狄忒(罗马人称为维纳斯)被希腊人尊为奥林匹斯山上的12主神之一,她是希腊人最重要的崇拜对象之一,这表明希腊宗教其实已是一种爱的宗教了。真正的纯粹的爱甚至在与爱最远的希腊人的理智生活中亦有一席之地,柏拉图最著名的哲学对话中就有一篇是专门来歌颂和考察爱的(《宴饮篇》)。
爱不仅以自由为前提,真正的精神的自由亦必然会导致真正的爱。希腊人的自由与基督教的自由及近代西方人的自由相比是有缺点的,希腊人还不知道一切人都是自由的;希腊人天真地把他们的自由看作是祖先和神明所赐,而不知道人的自由是根基于最内在的普遍人性本身。但希腊人的自由确乎是真正的精神的自由,故这种自由必然会产生真正的纯粹的爱。
有人或许会说,你只是在谈论希腊神话和宗教中的爱,并没有谈现实中的希腊人的爱。其实,从纯粹的爱在希腊神话和宗教中占如此重要的地位就完全可以明了,希腊人的生活中有纯粹的爱,纯粹的真正的爱必然在希腊人的现实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我们不同意说宗教只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确乎可以说,宗教与现实生活的本质方面一定是一致的同一的。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中国人的爱只有不断交换、交易和算账

米兰•昆德拉的爱情咒语

门当户对多为爱情悲剧

真正无私的爱是一种精神定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