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政治的和哲学的

2016-11-18 元宝 哲学人

政治的和哲学的


元宝


本文来自慧田微课堂(中西哲学汇通九讲之5:何为政治哲学)部分讨论

1、政治家的政治与人民的政治区别何在?


答:在希腊城邦政治的话语下,政治家虽然是履行政府职责的特殊群体,但其身份认同与公民并无二样,就人格权本身而言,雅典与斯巴达等城邦不过是自由民与奴隶之别。且“人间秩序”、“城邦民主”等政治话语乃对公民全体而言皆为思考与讨论的议题,由此而言之希腊政治以及以降之西方政治传统下,政治家的政治与人民的政治不过履行职责的差异,而无政治身份之别。东方话语下截然不同,《诗经》、《尚书》及诸子文本,政治乃当权者之思虑所在,“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人民与当权者实则各位政治之主客双方,当权者施政,人民受政,当权者主导,人民协从。且人民之概念完全可涵纳与“天下”、“江山”之范畴下,得天下之道往往不在于得其民,但得天下者必然得其民,民乃天下之成分而已,人力与物力乃程度区别,故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民之群体缺乏政治自觉,即便是“耕者有其其田”、“等贵贱,均贫富”之口号合乎民意,但逐鹿中原往往取决于谋略与时运。可言人民之政治主题词从未在中国历史中构建。政治家即为政治之主导,人民即为政治之依附。希腊传统之政治乃全部自由民之事业,政治为合理秩序之完善,而非人对人之驱役。


2、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之梳理如何看待?


答:基于稳固当下政权之考量,必强调现实政治格局之权威性与正确性,基于人类无止境之幸福诉求,理想政治必然是有待展开之人间愿景。以专制政体而言,凡以现行政治与本国政治为理想话语粉饰太平,必然压抑政治批评意见。理想政治则以现实政体之不完善为思考前提,基于改良乃至变革的必要性,依托人性之普遍诉求,人间之秩序合理,构想出未来政治之蓝本与现实政治之趋向。以政治史而言,亚里士多德辨析之寡头制、民主制、贵族制,虽皆为希腊政治史所真实存在之阶段,但亚里士多德对其评价却是出于人间秩序之构建性的前瞻。先秦诸子所正义之“先王”与“后王”,“隆礼”与“重法”、“有为”与“无为”,皆将权力核心之存在与强化作为前提而探究,皇权即为中国传统政治之常量而非变量。“无君论”实为昙花一现之偶然。希望文明传入,方有今日“共和”、“民主”之理念,而权力中枢之缺位,亦无天塌地陷之惶恐,甚而马克思所憧憬之消解“权力”本身之存在,亦作为终极目标来确立,此亦为政治理论的批判性与构建性作为政治自身属性的表达而已。


下期预告|中西哲学汇通九讲之6:《美的哲学与美的科学——美学浅析》


以概念思维对“美”之本质加以探索,乃近代哲学之偶发,对“美”之现象加以渲染,主观营造“美”的气氛,乃人类文明固有之特征。而“美”的感受能力,实乃众生之天性。基于哲学与科学的双重视野,解析“美”的表现机制与主观机能,即为美学。主要讨论:


一、美学为哲学而非艺术;


美学并非艺术家的工作,艺术创作勿须自我消解于对象,而美学则勿须对象化视角加以分析。没有演员不称其为舞台,没有观众则何谈表演。美学解析与艺术创造之差别在此。


二、审美机能之先天性解析;


感受愉悦的能力乃生命机能的固有现象,草木欣欣之面貌绝非人之移情,何以美的感受如此普遍,如此感受之发生有何机缘,赞美乃“美”之自主而非人之意愿。


三、艺术与灵魂之统一;


艺术即灵魂之歌唱,审美与道德之统一才是理想道德的归宿,亦为审美自然发挥之社会机能。


四、美学之哲学视野与科学立场;


哲学视域之“美”谋求心灵契合,科学立场之“美”探究建构可能。“美”的发生,无论在哲学抑或科学,皆非人力主使,而是热情期待。“美”是人性之内在属性,激发美为美育,“美”是自由之表征,绝无“美”的技艺,不过是“美”的绽放。


推荐阅读:


邓晓芒:当代学术基本是传统道德和政治的附庸

德国浪漫派的“哲学观”|先刚

德里达:重新发现哲学的不可能

韩水法:民主的概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