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晓芒讲黑格尔:思维何以产生存在?人类实践怎样才能避免陷入到“坏的无限进展”?

2017-04-01 邓晓芒 哲学人

作者邓晓芒(华中科学大学哲学系教授)节选自《思辨的张力》|授权刊登

从实质上看问题,可以说,黑格尔的思维之所以是思维,就在于它能超出自身而产生存在;认识之所以是认识,也就在于它能通过实践而实现出来。对此我们还要作一点考察。应当说,黑格尔对绝对客观存在(上帝)的本体论证明也不是一点合理因素都没有的。


从思维中推出存在,如果仅仅理解为一种静观的理论态度,当然是唯心主义的谬想;但加入实践观点后,事情便有所不同了。因为实践本身的确是从已有的认识、概念出发,将之实现为客观存在的活动。实践决不是盲目的生命冲动,而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它本身要以思维、意识为前提,并且以(在行动方面)证明意识中的主观内容具有客观性为目的。


“目的的活动不是指向自身,以便把一个已给予的规定纳入自身并使其为己有,而不如说是要建立自己的规定,借扬弃外在世界的规定,给自身以外在现实形式中的实在”[《逻辑学》下卷第523页]。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思辨”一词,主要就是指一种并非无根据的推测或推论,这种推论,作为“概念的推论”,就是本体论的论证;作为“行动的推论”,就是实践的目的性活动。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实践是黑格尔“思辨”的最高表现形式,因为思辨本来就是不停留于仅仅主观的东西,而应当“实现出来,转化为客观性”。只有通过实践,黑格尔的认识论才有可能是真正彻底的“思辨的”。


思辨是主客观同一的信念,但它决不是就直接有限地呈现出来的形式来规定主客观的同一,如说一百元钱的概念和现实的一百元钱相等那样;而是要体现为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要将有限事物中所潜在的主客观同一性实现出来。“无论何处,思辨的同一,决不是刚才所说的那种肤浅的主体与客体的潜在的同一”[《逻辑学》第374页]。如果我有一百元钱的概念,我就可以在我的实践活动中挣得现实的一百元钱,这就实现了一百元钱的概念和它的实在的同一。就概念本身来说,这个同一性还是潜在的,但实践(作为概念自身的本性)能使之实现,因为实践是无限的现实的主客观同一,实践能创造出一切。实践的这种能动性潜在于概念之中,因为概念之所以是概念,而不是单纯的表象,就在于它既是普遍性,又是要实现自己的自由冲动


它的普遍性是它的自由冲动的原则,因此它不是本能的、主观任意的冲动,而是具有客观效力的冲动,并且是在实现为客观性之后又还保持自身的主体同一性的冲动,它能使自己涵盖主客观双方并将它们统摄于自身之内;它的自由冲动则是它的普遍性的单纯化、纯粹化的体现,因此它不是知性式的有限的抽象概念,相反,它是无限能动的具体概念,这个具体概念在自己运动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带着它的一切收获物前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体,同时又保持自身的单纯的透明性。所以列宁称赞黑格尔说:


“卓越的地方是:黑格尔通过人的实践的、合目的性的活动,接近于作为概念和客体的一致的‘观念’,接近于作为真理的观念,极其接近于下述这点: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列宁全集》第38卷,第204页


思维产生存在,这对于行动、实践的主体来说,首先是一种信念(思维能产生存在),其次是一种体验(思维就是存在),最后,它本身也作为一种“现成的客观性”而被思维所认识(存在是思维的产物)。


1),思维产生存在是主体的信念,即相信思维本身是现实的,而那非思维非概念的、和它对立的客观世界是非现实的。“主体在其自在自为的规定之有中所具有的自己的确定性,即是自己现实和世界非现实之确定性。……主体在这里是为自身主张客观性的权利;主体的自身规定性是客观的东西,……以前的客观世界则恰恰相反,还只是一个建立起来的东西,一个以某些方式直接规定的东西,缺乏概念的自身统一,是自为地虚无的”[《逻辑学》下卷第522页]。这种信念,作为一种主观的确定性,就是一个行动的目的。行动不可能没有目的,而目的如果没有自身的确定性,如果连主体自身都不相信它能实现,它就只是幻想,而不是目的,不能导致行动。所以目的在主观中是一种确定的信念,哪怕它还没有实现出来:“这目的不是通过实在化才获得它的道理,而是已经自为地是真”[《逻辑学》下卷第524页]。


2),思维产生存在又是主体的一种体验。目的在付诸实现的时候,它必定有自己的手段。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与目的对目的物、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不同,前者是一种直接的关系,后者是一种间接的(通过手段造成的)关系。因此,手段也可以说就是目的的对自己的客观性的直接现实的体验。“实践理念的行动的第一个前提,是概念的直接客观性,按照这方面说,目的没有遇到任何违抗,就把自己传达给现实,并且和它处于单纯的、同一性的关系之中”[《逻辑学》下卷第526页]。目的与手段的这种关系其实在“生命”的理念那里、以及在此之前的“客观性”的“目的性”部分已经谈到过了,但在那里还主要是从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上来谈的。如在“生命”部分黑格尔指出:


“有生命之物与一个无机的自然相对立,它是后者的主宰力量,并同化后者以充实自身”,它“表明自己是统摄着它的对方的,而它对方却不能抵抗它的力量。被有生命之物所征服的无机自然之所以忍受这种征服,就是因为无机自然是自在的生命,而生命则是自为的无机自然。所以有生命之物在对方里又是和它自身相结合”[《小逻辑》第407页];


在讨论目的性时也说道:“目的作为力量与那客体(即工具)相联系,和对象之受到目的的支配是一种直接的过程”,“目的直接抓住客体,因为目的就是支配客体的力量……有生命的存在具有一个肉体;灵魂控制住肉体,并直接客观化其自身于肉体内……人似乎首先就须占领或控制住他的肉体,从而他的肉体才可以作为他的灵魂的工具”[《小逻辑》第393页]。但灵魂对肉体的这种直接控制关系、体验关系从本质上看其实已经包含着主体对外在客体的间接关系了,“第二前提已经为第一前提而设定了”。的确,即使是灵魂对肉体的直接控制力和体验能力,也是从婴儿时代起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慢慢形成起来的,任何直接体验都已经是间接过程的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主体在运用自己的肢体(作为工具、手段)去作用于外在客体、并使一个外在客体(作为工具、手段)作用于另一个外在客体时,这些外在客体在这种主体活动中一个接一个地都能由外在的间接关系进入到主体内在直接的体验关系中来。这种情况在每一个熟练劳动者那里,在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汽车驾驶员和足球运动员那里都可以看到(这时我们说,工具、机器等等成了某人的“一部分”)。“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无机的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正如马克思说的: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页]。


事实上,既然工具已经就是人的“延长的手”,那么同理,整个自然界也都可以看作人类自我生产的手段,这样,人就能在实践中做到整个自然界当作自己的身体那样直接体验并随心所欲地控制。这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过渡到了“内在的过程”,即由外在目的性进入了内在目的性,进入了以“个体再生产”本身为目的的目的性了。“因此,机械的过程以客体之征服而过渡为内在的过程,个体通过这种内在过程,便这样将客体据为己有,即它夺取了客体的特殊性状使其成为它的手段,「并对客体提供它的主观性以为实体」。于是这种同化与上面考察过的个体再生产过程合而为一了”[《逻辑学》下卷,第469页]。很明显,在这方面,马克思的说法与黑格尔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最后,3),思维产生存在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并且是全部事实,黑格尔在讨论“目的性”时得出结论说:“外在环节不仅仅是建立在概念中,概念不仅仅是应当和趋向,而且作为具体的总体,是与直接客观性同一的”[《逻辑学》下卷,第446页]。「目的性吞并了机械性和化学性,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手段,因而整个世界在他看来无非是一个目的系统,一个由概念、思维自己以自己为目的而运动、活动的系统。在讨论“生命的理念”时,黑格尔把生命归结到“类”,即人类,整个世界的目的系统首先是通过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体现出来的。在讨论“认识的理念”时,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在实践中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普遍性,因而意识到自己与自在自为的概念是同一的,“对于这个同一说来,概念的客观性同样是一个已给予的、直接对主体是现实的客观性。……现成的现实同时被规定为实现了的绝对目的”[《逻辑学》下卷,第528页]。这种自我意识,在黑格尔看来便不仅不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也不再是人类这一特殊种类的自我意识,而是客观普遍的绝对理念的自我意识了。


归根结底,黑格尔认为他讨论的并不是人和人类的思维,而是客观思维、上帝的思维,是由这思维而来的上帝的目的性活动和认识活动,这就使他将一切存在物全部都看作思维的产物了。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过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77页]。其实,思维产生存在并不像黑格尔所认为的,是一个“事先建立”的封闭的事实,而是一个由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才建立起来的开放性的事实,不是一个单纯有待于认识的事实,而是一个有待于实践的事实。人类实践所陷入的“坏的无限进展”[《逻辑学》下卷,第527页]不是靠扬弃和超越善的目的而得到摆脱,而只有靠善的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地升华,从有限目的上升到无限目的,从外在目的上升到内在目的,从实用目的上升到精神目的,才能够不断地打破。


因为善、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才是现实的“绝对目的”,或者一言以蔽之:人是目的。


但无论如何,黑格尔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的结果,不仅使得他的认识论和本体论达到了一致,而且使得认识论和本体论双方都成为辩证的了。


推荐阅读:


解读黑格尔的「纯存在与纯无是一回事」

马克思:黑格尔不过是「思辨的一切谬想」的集大成

研究黑格尔《逻辑学》20年来的3个体会

推荐阅读彼得•辛格写的这本《黑格尔》(邓晓芒作序)

邓晓芒详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如何开端(兼中西哲学比较)

邓晓芒:不想当上帝的哲学家不是好的哲学家

分析哲学如何从笛卡尔推进到康德再到黑格尔?——陈亚军访谈罗伯特·布兰顿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开端之开端”|邓晓芒

邓晓芒演讲实录:黑格尔辩证法其实是一种思维的痛苦和自否定式的追求

中国文化生长不出西方式“上帝”的2个原因

命题「存在即合理」跟黑格尔到底有什么关系?

作为表演的人生:戏剧是惟一可以让人「站出来生存」的方式


“实体即主体”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黑格尔赞同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但是认为他的实体缺少能动性。黑格尔赞同康德和费希特对于主体能动性的强调,但是批评他们缺少客观性的原则。黑格尔赞同谢林以“绝对”超越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但是批评谢林的绝对缺少差别或否定性的因素。使黑格尔哲学成为黑格尔哲学的是他的这一基本原则:“实体即主体”。


实体即主体这一基本原则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提出来的。黑格尔有相关的三个命题:「实体即主体、存在即思维、绝对即精神」。马克思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这个秘密就在“实体即主体”之中。今晚9点,人民大学张志伟教授为我们直播《黑格尔哲学掠影》第五讲「实体即主体」,主要讲授:


1、黑格尔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

2、实体即主体;

3、存在即思维;

4、绝对即精神;

5、黑格尔的真理观;

6、真理是过程;

7、真理是全体;

8、真理是结果;

9、真理是圆圈;

10、绝对精神:黑格尔哲学的秘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报名参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