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卢梭:教育是要培养孩子成为“大写的人”,而非养狗

慧田哲友Gutertag 哲学人 2021-05-28
若有人问,什么是教育?还不等于问,什么是人?
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育人的活动,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教育的根基,也是教育理论的根基。

在西方教育史上,教育的目的曾有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文化人、劳动人、非理性人、游戏人等各种理想。

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首次提出教育效法自然原理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把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三个从低到高的层次。植物灵魂主要是营养、生长、发育、繁殖等,指向人的身体;动物灵魂主要表现为本能、感觉、激情、欲望等,指向灵魂中的非理性成分;理性灵魂主要表现为认知和思维。

人的行为受理性支配,在理性的主导下,三者和谐共存。「亚里士多德认为合理的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进程」,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使人得到多方面和谐的发展。

17世纪数学和力学的发展使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成为这个时代的亮点,人们把世界看成一架巨大的机器,人类的一切方面都应受到机械法则的支配。

这一时期的教育也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培根就曾强调要想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夸美纽斯作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在建构自己教育理论的时候也明显采用“引证自然”的方式,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教育应该仿效自然的“秩序”。

他说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人类的教育也应从儿童期开始。他看到大自然有它的规律,四季轮换更替,秋收冬藏,认为教育也要依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要实行学期制和学日制,保证儿童有充足的睡眠、游戏和休息,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单轨学制,后来发展为终身教育学制的人。

到了18世纪,受法国大革命“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影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开始从“客观自然”向“主观自然”,从“外在自然”向“内在自然”的转变。

启蒙思想家不满足于把人当做自然之物,要求把注意力放在人自身,重视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意识的作用。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他著名的“自然人”教育设想。

卢梭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社会政治学说,自由和平等是其社会政治哲学的最高目的,他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之间的矛盾。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卢梭开启了启蒙运动的自我反思和批判。他用《论科学和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来“解构”社会,同时又通过《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从法律和教育两个方面来“重建”社会,描述他心中的“理想国”形象。

据说卢梭花了20年时间来构思《爱弥儿》,又花了3年来写作它。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誉为世界三大教育名著。

卢梭主张自由教育,但认为自由教育不是放纵;主张感觉教育,要求多锻炼学生的身体、器官、感觉和体力;主张消极教育,采取自己不教也不让别人教的方针,尽可能闲置儿童的心,能闲多久就闲多久,放任无为为方可一切有为;

主张活动教育,强调为儿童提供活动的机会和自由;主张行动多于口训,反对空洞的格言和清规约束孩子的心灵,甚至产生危险的偏见;强调劳动教育,认为这是成为一个社会人不可避免的责任,如此等等;

卢梭要培养的“自然人”不是封建国家的公民或国民,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大写的人”。

他认为公民好比分数,分子要受到分母的控制,而“自然人”是一个整数,整数是绝对的统一体,因此他自爱、自主、自立、自制,只为自己负责,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旋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和人的偏见拖进漩涡中去”,“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

但是卢梭的自然人,不是“鲁滨逊式”的在原始自然中的野蛮人,而是一个“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都健康的人”,他是生活在城市中的野蛮人,能够独立生活、自食其力,「而不是游手好闲或依靠家产而生活」。

他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但又不为社会所控制、所污染的自我独立的主体。

卢梭如果活到今天,看到我们的家长天天让孩子背《弟子规》,他可能会哭笑不得。
Via:慧田哲友Gutertag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