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美新书《云上光辉》来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家陈新 2021-06-15




云上光辉


        全面、客观、真实呈现西藏脱贫攻坚战。折射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这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国硬核精神。


作者:陈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9月







编辑推荐——

 

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四年在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被中央确定为“综合评价好”的省市之一。这与扶贫干部的呕心沥血的付出息息相关,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的伟大、政府的关怀、时代的幸福。本书通过具体事例与宏大叙事相结合的手法,描述了贫困群众在国家和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实现脱贫致富的中国梦,体现了党和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奉献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的中国精神,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简介——


 

山陵既固,中夏小康。”小康美好,实现很难。要实现小康,必须消除贫困。而西藏的脱贫攻坚,难度更甚。西藏,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方,离天最近的地方。这片云上圣地,矗立着世界第—高峰,怀抱着世界最大的高原湖群。这片独一无二的土地,却布满了寒难。“广”“大”“高”“深”是西藏的贫困特点,即贫困人群所居地域广阔、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人群所处环境海拔高、整体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自治区先后有17万人次的扶贫干部深入一线驻村,他们用青春与热血投身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他们的身影贴近百姓的心灵,风刀霜剑无情割裂粗糙的容貌里,是高寒缺氧摧毁不垮的铮铮铁骨。他们与百姓同吃同住同生产,同思同想同悲喜,扶贫扶心扶志更扶智。经过不懈努力,西藏自治区的扶贫成果,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连续四年在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被中央确定为综合评价好的省市之一。到201912月,西藏74个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国硬核精神。


 



作者简介——

 


陈新,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长城”中国作家创作室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在我国科技领域之“嫦娥”探月工程方面,“蛟龙”探海工程方面,大型客机C919研制方面,书写了全国首部长篇报告文学。

出版小说《镜像》《由浅入深的寂寥》《蝶变》,报告文学《探海蛟龙》《嫦娥揽月》《蛟龙逐梦》《九寨祥云》,散文集《绵延的光芒》等。

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北京文学奖、浩然文学奖一等奖、儿童文学金近奖、四川“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特别奖等。

散文《江凡》入选北师大版全国小学《语文》课本。

 

受邀为中宣部创作,展现我国文艺家取得辉煌成就的四集纪录片《召唤》,在央视播出。




 

目录——


一、千古憾事 .........

二、蓝天下的疼痛 .........

三、挣扎 .........

四、坐望温饱梦 .........

五、润物无声 .........

六、时代的温暖 .........

七、春天的芳香 .........

八、慧眼识未来 .........

九、与阳光同行 .........

十、澄澈的心灵 .........

十一、高原绝唱 .........

十二、盛开的雪莲 .........

十三、藏地胜景 .........

十四、和美的华章 .........

十五、云上光辉 .........

十六、天上人间 .........





 


前言——






 

这是国家的号令!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条件和务实选择。

“山陵既固,中夏小康。”

小康美好,实现很难。要实现小康,必须消除贫困。

贫困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

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自然资源、风俗习惯、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了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个问题是时间与历史结下的苦果,也是空间与距离产生的级差。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贫困一直是影响时代繁盛的社会阻障,也是影响民生国计和谐的根本原因。

贫困问题看似是一个边缘化的问题,但是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被边缘化。它是多少个朝代是非成败臧否的标志,也是多少个芳华盛世秋月春风的句点。

而西藏的脱贫攻坚,难度更甚。

西藏,地球海拔最高的地方,离天最近的地方。

这片云上圣地,矗立着世界第一高峰,怀抱着世界最大的高原湖群。

西藏,有无比洁净的天空,有无比亲近的白云,有直射心灵的阳光,有梵音缭绕的文化。

这里是佛教信仰的圣地,是嘹亮藏歌的故乡,是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是旅者心念的梦想之地。

这片独一无二的土地,却也布满了寒难。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西藏人民被贫困所伤害的血与泪,如雅鲁藏布滔滔江水般流淌。

贫穷,也令这片清寒高拔的土地,堆积了藏族同胞喊天天不应如珠穆朗玛峰般高的创伤。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斯土斯民,人均寿命只有36岁。

为什么如此?不仅因为这里一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普遍贫困,而且因为旧西藏的社会制度不尊重人性,不关心民生。

西藏民主改革后,其社会形态从农奴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西藏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由此大为改变,但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民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距离:这里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文明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滞后,是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

西藏的贫困特点归纳起来,可用四个字概括,即“广”“大”“高”“深”。

“广”,即贫困人群所居地域广阔;“大”,贫困人口基数大;“高”,是指贫困人群所处环境海拔很高;“深”,西藏自治区整体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这片神奇而又圣洁的土地,怎能让它被贫穷摧折,怎能让它被小康抛弃?

高原蓝天下的疼痛,坐望温饱梦的挣扎,牵挂着高层的心。

“大力推动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

这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要内容。

西藏精准扶贫,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可是,怎样才能摘掉西藏“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顶“穷帽子”呢?

美丽的西藏,神秘的地方。

大自然慷慨地赋予其瑰丽的风光,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是艰苦的,工作在这里的人们也是艰苦的。

西藏自治区是从旧西藏走过来的。这个“走”,在可见的时间概念里,是翻天覆地的。

艰苦虽然天定,但奋斗是战胜艰苦的法宝。

面对艰苦不怕吃苦,身体缺氧不缺精神。

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阻挠西藏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挡不了脱贫攻坚的坚定步伐。

西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政策,在全国省级单位首创脱贫攻坚指挥部,使组织上有了保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抓底线盯标准,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问题;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以脱贫摘帽为己任,真抓、真投、真帮、真脱;坚持扶贫扶智相结合,十分注重精神扶贫,想方设法切实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使贫困群众成为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自治区先后有17万人次的扶贫干部深入一线驻村,他们的身影贴近百姓的心灵,被风刀霜剑无情割裂的粗糙的容貌里,是高寒缺氧摧毁不垮的铮铮铁骨。他们与百姓同吃同住同生产,同思同想同悲喜,然后扶贫扶心扶志更扶智。

因为工作忙,任务重,多少扶贫干部从自己的工资中掏出钱来,帮扶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为了让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多少扶贫干部经常一个月难回一次家,屡过家门而不入;多少扶贫干部为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易地搬迁,或产业项目的申报及建设累出了病,却不愿离开工作岗位去治病、去休息;急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之所急,想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之所想,多少扶贫干部殚精竭虑,夙兴夜寐,还因此累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是的,西藏自治区有23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在这牺牲的扶贫干部中,有的倒在了路上,有的倒在了工地上,有的倒在了办公桌前。

有的因为肺水肿而牺牲,有的因为脑出血而牺牲,有的因为癌症没有及时治疗而牺牲,有的因为坠河而牺牲。

有的自己牺牲时也带走了腹中胎儿的生命,有的顾不上相亲牺牲时还未婚,有的牺牲时年龄才26岁……

人是感情动物,扶贫干部为了西藏人民的脱贫致富而牺牲后,被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不仅悲泣流涕,还自发地为之送葬,自发地在春节及藏族新年不搞任何喜庆活动,自发地点酥油灯,上香诵经……

这样的扶贫干部,如藏地雪莲,真诚、坚韧、纯洁,给人们带来希望。

而他们一腔挚诚奉献的事迹与精神,也将如雪莲一样,生长在这片雪域高原之上,在蓝天下传播,在阳光中传承,在人们心中温暖。

就这样,在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下,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7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58.9万减少到33.1万,贫困发生率也从25.2%下降到12.4%。5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累计有2713个贫困村(居)退出贫困,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增幅达到16%以上。

2018年,西藏自治区有25个深度贫困县达到脱贫摘帽条件,210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18.1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6%以下。

2019年6月,西藏贫困人口已从58.9万人减少到15万人;贫困县(区)数量从74个减少到19个,贫困摘帽总数居全国首位;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6%。最令人欣慰的是,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区实现整体脱贫。

经过四年来的脱贫攻坚,西藏脱贫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贫困分布、贫困结构、攻坚的进程、帮扶的能力都步入了全新的阶段。

西藏的脱贫攻坚也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的攻坚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

海拔高,扶贫的干部群众精神斗志更高。

氧气少,脱贫攻坚的办法和经验却不少。

自然条件差,脱贫攻坚的成绩一点不差。

西藏自治区的扶贫成果,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顺利通过国务院扶贫办对西藏自治区贫困县退出情况第三方评估抽查组的检查。

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连续四年在省级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被中央确定为“综合评价好”的省市之一。

高原很高,再高也高不过人。

脱贫很难,再难也难不倒志。

正是每一家贫困户消除贫困的点滴改变,才写就我国精准扶贫的有力篇章。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每一位扶贫干部恪尽职守的付出叠加起来的。

澄澈的心灵,与阳光同行。

扶贫干部的呕心沥血,传递着国家的伟大、政府的关怀、时代的幸福。

他们像雪莲花一样谱写着高原绝唱。

他们的付出,是最美丽的藏地胜景,是最动听的和美华章。

春天的芳香,已在藏地高原绽放。这一片曾经艰苦的云上土地,正焕发出令人惊艳的绚丽光辉。

千年不变的贫困阴霾,已然被奉献及智慧驱散。

今天的西藏,是最美丽的天上人间。

冷漠;麻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我们需要治疗的疾病。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没有谁能够游离于社会与国家之外。

真实的生活不可能只有个人的花谢花开,还应该有社会的云卷云舒。

即使你是富裕阶层,也无法高高在上,超逸出巨大变革和现实生活的主流,不食人间烟火,高蹈于滚滚红尘之外。

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感激,为之感动,为之感恩。

历史,一定会记住这前无古人彪炳史册的国家壮举!

时间,必将会传颂这震惊世界荡气回肠的人间温暖!





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西藏日报》《西藏文学》、学习强国等媒体及平台刊发本书《云上光辉》部分章节。





试读内容——

 




试读章节(一)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自己勤劳,努力。”

艰难的日子里,她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她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米林县派乡吞白村辍学回家帮助妈妈布鲁务农的12岁的德吉旺姆。

然而,土地有限,耕种落后,即使整天在地里忙活,收获也很可怜,甚至连果腹的愿望都难以实现,又如何给七姐、八姐提供那些必不可少的费用呢?

后来,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改变了德吉旺姆的人生。

由于吞白村以及跟吞白村邻近的索松村、达林村、墨浪村都没有销售日常用品的小卖部,附近村子里的人需用洗衣粉、洗发液、盐等生活必需品,都得去派乡乡场上购买。

而这四个村子与派乡之间,却横亘着宽阔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由于当时这段江面上还没有修桥,因而位于雅鲁藏布江西岸从宏观上看雅鲁藏布江的流向,此处所指的四个村吞白村、索松村、达林村、墨浪村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但由于此处流段呈“几”字形,从局部看地理位置处于江的西岸。——编者注的四个村子要去派乡购买东西,得先步行20多里山路,到了渡口,再渡过雅鲁藏布江才行。

要渡过宽阔、湍急,且深达数十米的雅鲁藏布江并非易事——附近村子以及派乡乡场连船都没有,唯一的渡江工具是一个用直径近两米粗的一段圆木掏挖出的一艘原始独木舟。而且该独木舟渡河一天只有早上8点一次,晚上6点一次。如果没赶上趟,当天就没办法过河了。

因而对于这四个村子的村民来说,购买日用品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2000年的春天,德吉旺姆跟着村里一个即将结婚、名叫卓玛的姐姐去派镇(原派乡,2000年已更名)买东西,但是在买好东西通过独木舟过雅鲁藏布江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个小小意外,由于风浪太急,卓玛所买的糖果糕点不仅掉入了雅鲁藏布江之中,甚至连人也栽进了江中,要不是大家及时求助,这桩喜事便将变成悲事。

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德吉旺姆,她多么希望自己家所住的江的西边有小卖店,这样如果要买东西的话,便不会这么麻烦,也不会有这么危险了。

不过,这件事在深深地刺激德吉旺姆的同时,也让她豁然开朗:自己家所在的雅鲁藏布江西岸没有小卖店,那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弄一个呢?

这个想法让她很激动。然而,又很快便让她犯了难:要开小卖店,得有本钱才行呀!自己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起,哪来的本钱呢?

晚上,当母亲布鲁看到她满怀心事的样子,便关心地问了起来,得知她有开小卖店的想法后,当即表示了支持。

“妈妈,我要开小卖店,哪来进货的本钱啊?”

“是呀,哪有本钱进货呢?”

“唉,我还担心如果开了这个小卖店以后有没有生意,如果没有生意就会成为村民们口中的笑话。”

“没事的,旺姆,我还有260元存款,我全部拿给你去进货吧,妈妈支持你。”

“可是,这是我们家全部家当了啊!再说,260元能进多少货呢?这点本钱太少了啊!”

“能进多少货便进多少货吧,权当试试。”

就这样,德吉旺姆开始了她的生意生涯。

这一年,她才14岁。

战战兢兢地揣着260元钱,坐着独木舟到了派镇以后,果然知道260元钱买不了啥。但是在派镇从事批发的一个汉族大叔看到她漂亮纯朴、稚气未脱却又害羞胆小的样子,便问她叫什么名字,家住哪儿。

“我叫德吉旺姆,家住派镇吞白村。”

“德吉是幸福的意思,旺姆是仙女的意思。德吉旺姆,幸福的仙女,这个名字好,你人也长得像个小仙女!”

“可是我并不幸福……”

“怎么了?”

“我家里穷,姊妹多,父亲去世早……”

“唉,真可怜!”大叔叹了一口气后,岔开了话题,“你买这么多东西干啥?洗衣粉一来就买了好几包,洗发水也是一买就买了好几瓶,帮人买的吗?”

“不是,我想做生意,想在雅鲁藏布江西岸开一个小卖店。”

“你原来这么能干!那这样的话,你买的东西又太少了,小小的货架都摆不满。”

“……我只有这么多钱。”

“唉……”大叔又叹了一口气,“那这样吧,你想进些什么货,先从我这拿吧,登记一下就行了。待你卖出去以后,再来跟我结算本钱。”

德吉旺姆半信半疑,但她从这位不知名的汉族大叔眼中读出了真诚与爱心,她的眼泪一下子涌出了眼眶。

“妹妹,别哭别哭,大叔相信你,也会一直帮助你的。”

洗衣粉、盐、长裤、鞋子、酱油、针线……

就这样,德吉旺姆当天所进的货,远远超出了她的260元本钱,接近400元钱。她没有再多进货的原因,一是害怕卖不掉,卖不掉就麻烦了。二是这些商品在她体力能够背负的范围之内,再多就背不动了。

那天,激动的她几乎是一路流着泪回到家的,因为她感动,自己艰难,没有信心,但是好心的汉族大叔给了自己信心。

那天在派镇,她还听到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唱得好,里面的歌词也很好:

 

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

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种李种春风

开尽梨花春又来

那是我心里一亩一亩田

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

 

是的,自己心中有一亩田,也有一个梦。自己会把这亩田种好,会努力将这个梦实现。

由于德吉旺姆与母亲没有房子可住,进了这批商品之后,她们便在村口的路边搭了一个草棚子,既销售商品,也栖身。

一个14岁的小姑娘,在从来没有出现过商店的邻近四个村子里开一个小卖店,这种开拓性是令人讶异,甚至被视为另类的。从小胆子大的德吉旺姆虽然也在乎别人对她以及她母亲的这种破天荒的行为的眼光,但是她更在乎的是自己进的商品是否能够卖得出去。毕竟贫穷比任何事都更可怕。

用三块木板做货架,摆上所进的货物之后,这个简单的小卖店便搭起来了。

古老的村庄里出现了小卖店,这太扯人视线了!

然而路过的人们几乎都只是看热闹,评论,却并不出手购买。

也许是不太习惯。也许还有其他心理。

在传统观念里奔波的人,其消费轨迹很难有所突破。

 




试读章节(二)

 

白伟伟1985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2004年12月,19岁的他参军入伍。2007年退伍之后通过考试成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县(后来改为乃东区)财政局的一名员工,到地方工作的时间比周伟略早。

山西省吕梁市位于山西中部西侧,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吕梁市西隔黄河同陕西省榆林市相望,东北与山西省会太原市相连,东部、东南部分别和山西省晋中、临汾接壤。

吕梁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一部《吕梁英雄传》,是抗战年代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

耳濡目染,白伟伟身上也有着这样一种英雄气概。

西藏自治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起来之后,2015年11月,他主动请缨,申请到乃东县结巴乡格桑村出任第一书记。

格桑村232户85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72人。2015年,格桑村被评为软弱涣散村,基层组织薄弱。

帮扶工作怎么帮?怎么扶?

怎么调动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

怎么样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富群众?

……

驻村的第一天,白伟伟目睹了格桑村的现状,心情沉重得彻夜未眠,也因此一直思考着这些问题。

从第二天开始,他在村“两委”人员的带领下,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把脉致贫原因,核实贫困信息。

在调研的过程中,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他每到一户,都会拿出本子,随问随记,像个学生,很认真。

“我现在是格桑村的第一书记,也是格桑村的村民了。我要发自内心地把格桑村当成自己的家,把格桑村的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

在第一天调研结束之后的晚上,白伟伟在自己的调研本子的首页,写下了上面这段话。为了警示自己不忘初心,他不仅将字体加粗,还在这段话下面用红笔画上了波浪纹予以强调。

洛桑卓玛是格桑村的贫困户,她家的贫困是因为缺少劳动力。

洛桑卓玛家有三口人。洛桑卓玛自己身体不好,大女儿达珍在家务农,小女儿益西卓嘎考上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家里挣钱的人少,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所以入不敷出,生活过得甚为艰难。

十一月的山南乃东县,已是萧萧寒冬。狂躁的风猛烈地吹着,雪花像刀子一样被风裹挟,硬硬地砸在人的脸上,如玻璃碎碴儿扎人般的痛。但洛桑卓玛一家却穿得破旧单薄,难御瑟瑟寒风。她们所谓的家,四壁透风,陋室空空。

看到母女自卑、羞涩而又无助的眼神,白伟伟的心里莫名地难受。

通过调研了解到洛桑卓玛家的具体困难的那个晚上,他又失眠了,自己在她们眼中如同阳光,携着温暖,那么该如何帮助她们呢?

为了使洛桑卓玛家尽早脱贫,他觉得洛桑卓玛的大女儿达珍如果利用农闲去城里打工,也许能够挣一份钱。

因为虽然洛桑卓玛身体不太好,但是农闲时节还是可以照看庄稼的。

可是达珍能打什么工呢?达珍没文化,要是好找工作的话,也许早就去城里务工了。

不过,洛桑卓玛家令白伟伟恻隐的同时,也让他发现了一个亮点。那就是洛桑卓玛家徒四壁,却打扫得很干净,这在当地村民中很难得。

那达珍愿意去做保洁吗?

也许做保洁的工作要好找一些,也不需要什么文化。

当然,这事还得跟洛桑卓玛母女商量才行。

当白伟伟将这个想法告诉给洛桑卓玛和达珍后,母女俩当即表示太好了,并一连说了好多个“谢谢”。

之后,他便利用周末四处求人,最后在山南市职业学校为达珍找了份保洁的工作。

苦寒的生活之路是逼仄的、陡峭的。但关爱之路是宽广的、敞亮的。

事无巨细,润物无声。

…………

把自己融入村民之中,藏语其实也是一道美味,能使人上瘾。

虽然自己跟着村民学习藏语的成绩不错,差不多与村民之间能够用藏语勉强交流了,但是身为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格桑村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的白伟伟心里非常明白,自己到格桑村驻村学习藏语不是目的,要让该村脱贫致富才是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该村村民脱贫致富呢?

这是他最伤脑筋,也最动脑筋的事。

琢磨来去,他决定把目光放在项目争取上。

因为要想秋天有丰硕收获,你得春天有种子播种才行呀!

即使一本万利,也要有那个“一本”才行呀!

天上掉馅饼的典故虽有,但是天上掉馅饼的奇迹绝对没有!

白伟伟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懂的政策多,工作方法也多,也很有韧劲,有了想法,他不怕不能实现。

乃东区财政局局长才仁顿珠对此印象十分深刻。这个有能力的年轻人既让他兴奋,也让他犯难。

有一次为了争取一个项目,白伟伟守着才仁顿珠谈,让才仁顿珠叫苦不迭又十分感动。

那几天,白伟伟守在才仁顿珠的办公室,才仁顿珠忙,白伟伟不打扰;办公室有人进来找才仁顿珠,白伟伟便端茶倒水,然后出去转一圈,等别人一走,白伟伟又回到才仁顿珠办公室,继续谈自己的项目规划……

反正格桑村这个项目的事情没解决,白伟伟就守在财政局不离开。

就这样,在白伟伟的坚持之下,为格桑村申请了8万多元用于值班室和厨房的维修费用。之后,又申请到30万元用于能繁母猪养殖项目。

这些项目,成为格桑村集体经济发展破天荒的种子,在原始荒僻的村落里生长,为格桑村的脱贫致富注入新动力。

白伟伟带着村民们努力地行进在脱贫攻坚的艰难道路之上,但苍天却不合时宜地不时制造一些麻烦,阻逆脱贫的方向。

2016年7月,一场突降的暴雨引发格桑村二组擦沟段发生洪涝灾害。白伟伟闻讯,与村“两委”班子组织干部群众投入到防汛抗洪工作一线,挖填坑洞、搬运沙袋、清除路面淤泥,确保村民生产生活安全。

爱在奔流,灾情在退却,忘我地工作,也让白伟伟付出了代价:他的右脚被石头砸伤,鲜血直流,把他穿的凉鞋都染红了。

“天啦,白书记,你快看你的脚,这是怎么了,出了这么多血?”

村主任索朗达杰突然指着白伟伟的脚惊呼。

白伟伟装作没事:“没关系的,刚才被石头砸了一下。”

“你看血流得好厉害,而且脚也砸青肿了,快到村医务室去治一下。”

“这有啥?”白伟伟笑了笑说,“我曾是军人,军人有条铁律,那就是轻伤不下火线。”

“可是你现在已经不是军人了呀!”

“一日为军人,终生为军人。现在的抗洪抢险就是战斗,我哪能撤退呢?”

白伟伟说着,撕下自己所穿背心的一角,只对伤口进行一番简单包扎后,便忍着剧烈的疼痛,一瘸一拐地继续投身到防汛抗洪的战斗中。

虽然洪水最终退去了,村民们的损失也降到了最低,但由于白伟伟脚上的伤口当时处理得不好,感染了,灌了脓,上医院去治了一个多月才好。

2016年8月22日,白伟伟的脚伤终于治好了,但这天当他去医院取下脚上的纱布,给伤口拆线,准备快乐地开始健康人生的时候,却又因一件他突然知晓的事而昏了过去……

“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能帮就帮一把,锦上添花容易做,难得的是雪中送炭。我要做一个雪中送炭的人!”

白伟伟在日记里这样写,并提醒自己这样做。实际也是这样做的。

看到村民们磨糌粑粉不方便,白伟伟又从第一书记经费中拿出1万元建造了水磨坊,自此,全村人都到这里来磨糌粑,省时又省力,也在磨糌粑的过程中,倍感他的好。

通过调研了解到格桑村幼儿园的孩子中午休息的条件不好之后,他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村里幼儿园的孩子们争取到了床上用品三件套,以及一辆运输用的电动三轮车。

有一天,白伟伟得知在山南市的堂姐对自己的网吧进行重新装修后,要变卖一批桌子、沙发,连忙前去讨要,并将之拉到格桑村里,送给有需要的人。

白伟伟不仅是一位实施脱贫攻坚的好干部,还是村民心中的活雷锋,修电脑、修家电、修太阳能电池、修汽车、换灯管……什么活他都干得有模有样。

一个书记,却成了村民的修理工,这令村民感慨不已。

当修理工当然不是白伟伟进行精准扶贫的措施和高明之处,他的高明在于他能够慧眼识未来。

…………



“如果独大个人得失,这样的人生其实是一种空洞的、软弱的、麻木的、无病呻吟、自我沉醉却又索然无趣的人生。”

白伟伟时常这样警醒自己。他在乎的不是自己,而是脱贫攻坚工作,是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格桑村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2017年12月10日,忙于脱贫攻坚紧张的任务,忙于处理年前脱贫攻坚事务身体不舒服的白伟伟,并没有在意,以为只是个小感冒,吃点药,多喝水,养养就会好的。

以前有点小痛小疾,也是这样处理的。因而一向身体很好的他并没有把生病放在心上,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但是由于工作强度太高、劳累过度,没有好好休息,他这次的感冒却越拖越严重,身体还发起烧来。

2017年12月14日下午,感觉到头痛得厉害,意识到自己的病有些严重的白伟伟,请假去了山南市,到诊所看了病。

医生在给他做了体检之后说:“你又咳嗽又发烧,感冒有点严重呀,要注意休息。”

“谢谢医生,我会注意休息的!”

但是吃了药之后,心里想着工作的白伟伟并没有住院观察,而是立即返回工作岗位,为报销村里的工作队经费四处奔波。

这次感冒确实有些厉害,医生所开的药物并没有赶走白伟伟的疾病,相反还越烧越厉害。

他觉得可能要输液才行。因为除了发烧,身体还乏力,呼吸还困难。

2017年12月16日下午,忙完工作后,白伟伟又拖着不适的身体,到诊所输液。

就这样连续输了两天液。

疾病噬咬着身体,工作又不能停,也不愿意停,这是一场拉锯战。身上的高烧仿佛跟白伟伟较上劲一般,始终不退。

可怕的不仅仅是程度越来越深的咳嗽,还有越来越乏力的气喘。2017年12月18日,白伟伟还咳得咯血了。

“咳了这么些天,喉咙咳破了,咳出点血丝很正常。”

他不着急,也不担心什么,因为这种情况以前也有过。

但是这次医生却着急了,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这是感冒吗?

“不能再这样输液了!我们这里医疗条件有限,你的病不能拖,应该去大医院诊治!”

“可是我的工作任务很重呀,村里离不开我呀!”

“离不开也得离开,没有身体怎么工作?”医生近乎跟他吵了,“你如果不去大医院诊治的话,我敢肯定,再过几天,你就会坚持不住了!我请问你,万一是肺水肿怎么办?”

“不会的,我在高原待的时间又不是一年两年,早就是西藏人、高原人了,怎么会因为一点感冒就成肺水肿呢?”

白伟伟虽然口头上这么说,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些害怕:呼吸困难、发绀、阵发性咳嗽伴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这确实有肺水肿的特征。

于是在医生不容商量的坚持下,他于当天去往山南市健民医院住院治疗。

不幸言中!

山南市健民医院在对白伟伟进行检查之后发现,他的感冒由于延误治疗,真的引发了高原肺水肿。医生立即对其采取利尿、强心等药物治疗,并给予吸氧、镇静治疗。

然而山南市健民医院医疗条件也有限,见白伟伟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几个小时后,医生建议他务必转院,并于2017年12月19日凌晨两点,将他转到了西藏自治区军区总医院进行治疗。

得知白伟伟生病住院,且转到了拉萨的医院抢救的消息后,他的一些同事、战友特地赶到医院看他,但他却若无其事地安慰大家:“没事的,你们不用担心我,也不要来看我,以免影响工作。我这么年轻,曾经是军人,身体棒得很,住几天院,输几天液就好了。”

真的没事吗?

疾病是个凶残的家伙,它们疯狂扑来的时候,哪管你身体棒不棒,或者曾经有多棒?

感冒发烧的程度愈发严重,肺水肿病情也越来越严重。

不幸的事就这样令人难以置信地发生了。

虽经过两天的努力抢救,白伟伟还是停止了呼吸,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他对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格桑村脱贫攻坚的事业上。

多么年轻,才32岁啊!

奉献的时光,正将一个个闪亮的日子叠加在格桑村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之上,白伟伟的离去是那样仓促、那样突然!

上天无情,生命无常。

白伟伟生命的遽然消失,一定有着万般的无奈。

一定带着对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格桑村来不及绘好蓝图的遗憾,带着对格桑村脱贫攻坚未尽工作的深深热爱,带着对格桑村村民及家人亲朋的缱绻不舍,带着自己年轻生命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无限期待……

“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头脑比较灵活、沟通衔接能力强。”

这是白伟伟留给曾跟他共事的领导、同事的印象。

虽然从城里的区财政局到格桑村驻村只有两年多时间,但是白伟伟脱贫攻坚的成绩却不小,格桑村也因此而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白伟伟为格桑村做的贡献历历在目:申请到了10万元经费,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村里公务用车有故障,他自掏腰包花费1万多把车修好;争取到2万多元资金为村卫生室装上窗帘,避免药品曝晒……

在他的带领之下,经过不断努力,格桑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3.5万元增加到6.5万元。2016年的经费全都用到了脱贫攻坚的刀刃上:其中44970元用于为全村提供收割机加油费,剩余60030元则用于为村里的奶牛购买饲料。

2017年,除了购买饲料,白伟伟还为村里购买了6头母牛、5头短期育肥公牛,进一步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自从白伟伟驻村以后,格桑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便发生了很大变化,由2015年的8792元增加到12973.12元。

 

因为工作出色,2017年,白伟伟被评为山南市乃东区优秀工作人员和山南市优秀驻村工作队员。他生命中最明亮的时光,刻在了这片他厚爱的土地之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