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穿35元的衣服、住“豪宅”说英语的这个农民才是中国真男神

2017-10-16 臧启玉讲法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水稻新品又有了新的突破。


近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获得丰收。


经收割测评,亩产最高可达620.95公斤。




你或许不了解这有多大意义。

简单来说:

现在海水也可以种粮食了!





往大了讲,

世界142.5亿亩盐碱地,

中国15亿亩盐碱地,

都可以“变废为宝”,种植粮食。


如果在一亿亩盐碱地上推广海水稻,

按亩产300公斤保守估计,

年产量至少能养活8000万人。


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很多网友评论

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

才是中国真正的骄傲!


还有人觉得袁隆平在耄耋之年

在科研一线操劳太辛苦

应该给“袁隆平们”更好的待遇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

国家还真给了袁隆平“不凡”的待遇


这不,在青岛

就有一座属于袁隆平的“豪宅”!



这座“豪宅”坐落在

青岛市李沧区的青岛国际院士港


大喷泉、大草坪、大台阶……

是不是很壮观?

▽▽▽



袁隆平是怎样利用这座“豪宅”的呢?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这样一所大宅子

袁隆平却全部用来搞科研!


戳视频,带你去袁隆平的“豪宅”里一探究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30q6g73h&width=500&height=375&auto=0

把“豪宅别墅”当成“田间地头”


就是在这样的“豪宅”里

袁隆平的“海水稻”梦想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袁隆平曾谈到自己的中国梦

“我的梦想很简单,我做过两次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

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我的另外一个梦想就是

希望我的亩产1000公斤早日实现,

实现了以后还有没有更高的目标呢?

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

向更高的1100、1200公斤来奋斗。

这就是我的梦,

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如今的袁隆平又完成了一个梦想

——“海水稻”之梦




为什么要研发种植海水稻呢?


在袁隆平的“豪宅”里

悬挂着这样一张“特殊”的中国地图

▽▽▽


这张悬挂着的地图

时刻提醒着我们:

中国内陆有近15亿亩盐碱地啊!

这些地如果没有被充分地利用

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


海水稻试种、推广成功后

按照每亩盐碱地产值200-300公斤计算

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

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


这不仅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巨大

甚至将深刻改变人类的命运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8亿饥饿人口

如果全球143亿亩盐碱地都能种上海水稻

意义不言而喻!



袁隆平希望未来能够培育出

亩产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


之所以定下这个目标,袁隆平说:

种水稻需要施肥、灌水、

治理病虫害,这些都需要成本

目前海水稻产量不高

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是半野生状态

农民种了连成本都收不回,积极性就不高

但如果能提高到亩产300公斤

种海水稻就划得来了


“种海水稻就划得来了。”

一句最朴实的话语,说出了袁隆平的科研之道

——让科技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袁隆平在泱泱稻田中

一次又一次挑战人类粮食历史的奇迹

成就了最平凡的稻谷

挽救了大地上的饥饿


稻谷飘香中

袁隆平自己也早已成为了另一个奇迹



“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

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这句中国谚语

在袁老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他给予了千顷良田新生命

让亿万人吃得饱一日三餐

他唤醒了万间广厦真用途

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千稻香


这就是一个87岁中国人的故事

埋头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

宅心仁厚,把苍生装在心头上!



他留给人的身影总是步履匆匆

弯腰穿梭在稻田之中。


穿35块的衣服,买10几块的领带,我们似乎早习惯了他填饱全球十几亿人肚子的成就,而开始慢慢将其遗忘,甚至还有人觉得我们早已丰衣足食,他干这些就是“吃饱了撑的”。



但其实在国外,

他是满世界跪求的国宝级男人,

连走在非洲街头都会有人认出,

亲切地喊他“父亲”。




袁隆平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照片看起来也像农民。一般人认为他应该是农民出身。


实际上,他于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接生的医生是林巧稚,当时林巧稚是新医生,后来是全国妇产科第一大权威。


1953年8月,袁隆平被分配到偏远的山村教书,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来到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待,就是16年。


期间他经历了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眼看一个个因饥荒水肿的病人倒下,他心疼得辗转反侧,却又无能为力。



一幕幕残酷场景,让他下定决心,发挥自己的才智,培育出亩产800斤、1000斤、甚至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


可这一世界性的难题,谈何容易?日日夜夜苦苦寻觅,他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杂交水稻”。欣喜若狂的他精心培育试种,却以失败告终。



1964年,他又好不容易找到6株雄性不育植株。正培育倒腾得兴致勃勃,却因历史原因,试验的坛坛罐罐被砸个稀烂。


袁隆平不忍放弃,他捡回来几兜秧苗,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但辛苦保留下的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袁隆平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1970年,试验田所在县城发生7.2级地震,人们纷纷撤离,但袁隆平就是不肯走,“我的试验田就在这,我往哪走?”


阵阵余震里,他在田边搭了个棚子继续研究,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研究出了“野败”,成为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正是有了“野败”,

才有了养活8亿人口的杂交水稻。

那时不比现在,

饥饿还是全球性的难题,

全世界有8亿饥饿人口,

每年有1万多名儿童活活饿死。


而中国在那样特殊的历史环境下,

情况尤甚,扒树皮,吃观音土···

全世界都在寻求解决饥饿的良径。



“外国人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美国、日本等当时科技发达的国家,从1926年开始急不可耐投入大笔资金、设备,研究杂交水稻的培育,几十年过去却一无所获。


当他们听闻中国人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先是质疑、震惊,确认这一消息后,赶紧打听是谁,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名乡村老师。这对他们的“打击”不言而喻。


年轻时的袁隆平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会议上,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亲自引到袁隆平走上主席台,随之屏幕上出现袁隆平的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全场起立掌声雷动。



各国的专家一致认为:

袁,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

而在国内,袁隆平也获得国家第一个

也是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转眼1988年,

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

这国外人眼中的“东方魔稻”,

让他们吃惊又羡慕不已,

美国、德国、法国等等几乎全世界国家,

都在排队请袁隆平讲课指导。



世界粮食奖创立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诺曼·博洛格在世界粮食奖颁奖仪式上与袁隆平握手致意,亲自给他颁奖。



2006年,他还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被提名诺贝尔奖。


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章,但老头子本人却没有被各种荣誉堆得高高在上,坚持在一线做科研。


有次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我不在家,

就在试验田里,

钱够用就行,

最值钱的是脑袋里的东西。”


偶尔出差逛街,

也买几十块的便宜衣服,

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作报告,

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但在科研方面,

他却“大手大脚”,

毫不抠门,

早在1987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他的1.5万美金,

他就全都拿出来,

成立杂交水稻基金,

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

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

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

稻穗像扫帚一样长,

颗粒像玉米一样大,

我在田里走累了,

就在稻子下面乘凉。



为了这个有些浪漫的梦,

他如今一把年纪,

还在学英语,

只为跟国际最前沿的科技接轨。

87岁袁隆平飚英文刷屏!


刚开场,

袁隆平谦虚地说

“I speak poor English”(我的英文不好),

紧接着他开始了长达20分钟的英文演讲,

全程几乎没有停顿和错误

网友膜拜:袁老是真谦虚,我是真心虚!


或许他就是有些人说的

“吃饱了撑的”。

但吃饱后的老人,

不是躺着刷娱乐新闻,

而是心中记挂着千千万万挨饿的人。



87岁的高龄,还能搞科研,

接二连三攻克难关,出创新,

把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

给世人带来一次次震撼惊喜,

他才是我们心中的真男神。

(打赏1元,鼓励小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