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时空】崔敏浩 | 论边境地区朝鲜族人口流失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2017-04-24 崔敏浩 边疆时空

【新朋友】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崔敏浩

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民俗研究所所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朝鲜族民俗、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图们江流域是朝鲜族人口相对集中、朝鲜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这一地区的朝鲜族人口开始大量流失,朝鲜族民俗文化传承受到巨大的冲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文化代替农村文化,现代民俗代替传统民俗,也许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朝鲜族民俗  人口流失  图们江流域

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人口流动规模一直排在其他民族的前面。尤其是在2007 年,韩国政府全面推行访问就业制之后,到韩国打工的朝鲜族人口与日俱增,跨国流动人口规模也随之攀升。据韩国行政安全部统计,截止到2013 年12 月31 日,生活在韩国的中国朝鲜族人口已经达到608089 人,这个数字并没有包括“非法滞留者”。早在2008 年,流出到关内的朝鲜族人口已经达到50 多万人。这些数字表明,朝鲜族人口的一半以上生活在国外和关内的其他省份。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区,其中,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图们江流域的几个边境县市,截止到2013 年,朝鲜族人口超过一半的县市有和龙市、龙井市、图们市、延吉市共四个。而这几个地区的农村,恰恰是朝鲜族人口流失现象最为严重的地区。如和龙市南坪镇南坪村,在2013 年7 月,户籍人口为878 人,而实际留村人口仅为240 名。在图们江边境地区的农村,这类现象比较普遍。

图们江北岸是朝鲜族最早开发和定居的地方,同时也是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心,而这些地区朝鲜族人口的大量流失,从根本上动摇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基础。为了进一步了解图们江北岸边境地区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笔者从2013 年7 月到2014 年8 月,先后对和龙、龙井、图们、珲春等市的16 个朝鲜族村落进行了田野调查,其结果表明,朝鲜族民俗文化传承现已面临重大转折。

居住文化

延边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大多数以双排型六间或双排型八间为基本结构。如图1 所示,典型的双排型六间房屋中,东为牛舍和碓房,中间为厨房和正厨间( 也叫正地间) ,西为里屋和库房。如果是双排型八间房屋的话,在西边,向南北方向再加里屋和库房各一间即可。在双排型六间房屋中,正厨间、库房、里屋全铺火炕,作为吃饭、睡觉、礼仪空间来使用。碓房里安置脚踏式的木碓,舂米、制粉等工序在这里完成。在传统社会里,牛在家庭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超乎想象的,为了防止被盗或被冻死,牛舍一般都盖在厨房的隔壁,这样,牛与人同住一个屋檐下。

1958 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牛作为公共财产,由村里统一饲养和管理。从这一时期起,房屋中安排牛舍的情况逐渐减少,到了20 世纪90 年代,牛舍几乎都盖在房屋之外。碓房也随着精米机、电动磨粉机的出现,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尽管如此,一直到20 世纪90 年代,原先用作碓房和牛舍的房间,仍然留作仓库来使用。

但是到了21 世纪,农村朝鲜族人口的大量流失,房屋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延边,2006 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正式推行之后,各地掀起了泥草房改良热潮。在这一时期盖的房子,较之20 世纪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房间数量大为减少。

一直到20 世纪,祖孙三代或者两代组成的家庭最为普遍。如果三代同堂,至少需要三间寝室,铺了炕的正厨间、库房、里屋正好满足这种需求。一般情况下,年轻夫妻用里屋,孩子和老夫妻用正厨间,未出嫁的少女用库房。即使两代同堂,如果兄弟姐妹较多,也需要三间以上的寝室。如今则不同。在农村,夫妻两人组成的,或者大龄男青年一个人组成的家庭占绝大多数,所以盖房子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房间数量的多少。比如龙井市的白金村、图们市的水口村、珲春市的解放村和东江村等,在这一时期盖的房屋基本上只有一间铺了炕的大屋,即使有分两间的,中间的拉门也只起到装饰作用。大部分情况下,家庭成员只有夫妻两人,所以不需要太多的屋子。另外,很多农村已经通自来水,原先的牛舍改为卫生间,碓房改为小库房。

其次,厨房结构发生变化。

在农村,厨房里一般架设三口“朝鲜族铁锅”,一口用于焖饭,一口用于做汤或做菜,另外一口用于煮猪饲料。也有一些大家庭,在三口锅的基础上再加一口小锅,作为炒菜或煮开水用,但其温度很难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用处不是很大。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流行一种叫“煎饼锅”的平锅,但其形状不同于汉族烙煎饼用的平锅。煎饼锅是一种圆形平锅,为了便于架设,锅边还设有两厘米宽的飞边,飞边高于锅面两厘米左右。煎饼锅代替其中的一口铁锅,这给朝鲜族饮食和居住文化带来了诸多变化。首先,锅面直接接触烈火,其表面温度可以迅速上升,从而提高了取暖效率。再则,如果在锅面上放几口小平锅或石头锅,同时可以做出几种菜和汤。从这一时期起,朝鲜族饭桌上的菜品种类悄然增多。

到了21 世纪初,很多农村家庭在厨房的北墙内侧架起厨台,用煤气灶和电饭锅完成几乎所有的饮食制作。这样,原先朝鲜族式的锅台丧失炊事功能,只保留取暖功能。另外,家庭人口的逐渐减少,又使得锅台面积随之缩小,到了如今,大部分家庭只留一口朝鲜族铁锅和一口煎饼锅。除非做豆腐或蒸糕等重要饮食,铁锅和煎饼锅很少作为炊具来使用。在朝鲜族农村,历来男性养牛、女性养猪,这种分工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而农村流出人口的主力军恰恰是女性,加上养猪成本过高,造成朝鲜族村落无人养猪的奇怪现象。这样,原先煮猪饲料的铁锅也随之从锅台上消失。

最后,附属建筑发生变化。

附属建筑主要包括厕所、畜舍、仓库、地窖等。在农村,自来水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解决,但下水道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厕所只能盖在房屋之外。在畜舍方面,随着农村妇女人口的减少,猪圈在农村已经销声匿迹。但是,每个村子里基本上都有一两名养牛户,牛圈至今随处可见。地窖是朝鲜族家庭不可缺少的储藏设施,里面可存放泡菜和一些萝卜、土豆、白菜等过冬蔬菜。一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每家每户基本上都腌制几大缸过冬泡菜。而如今,一口或两口之家占绝大多数,腌制过冬泡菜的家庭也大为减少,加上电冰箱的普及,也促使人们随做随吃,准备过冬泡菜的观念也逐渐淡化。至于土豆、萝卜、白菜等,因农村的朝鲜族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到了秋天也没有过多存放的蔬菜,并且鱼、肉、蔬菜随时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挖地窖的必要性越来越低。变化最大的是仓库,因为大部分朝鲜族农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相关的机械、工具、储粮就显得无关紧要,仓库的面积逐渐缩小,甚至以车库代替仓库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如图们市的水口村,一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洁白明亮的朝鲜族民居,进入村里,会发现很多家庭在房屋东侧盖起宽敞的车库,这一变化说明,农村也已经开始进入私家车时代。

饮食文化

朝鲜族农村一直是饮食文化的展演舞台和主要传承现场。即便是在实行家庭承包制的时期,朝鲜族农民在诸如制作泡菜等方面,一直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劳作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各地都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在饮食味道和种类等方面确保了多样性。但是在如今,农村人口尤其是妇女人口的大量流失,给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首先,饮食制作过程中互助合作的精神正在消失。分工与协作,是贯穿整个朝鲜族饮食行为的重要理念。比如过冬泡菜的腌制,很多地方流行帮工习俗,其做法是,三四个家庭或者更多的家庭结成一伙,按照预定的顺序,一家一户共同腌制泡菜。腌制大量的过冬泡菜,既烦琐劳累,又无聊乏味。但是,如果几个家庭合伙腌制,不仅提高劳动效率,而且从唠叨和嬉笑中找回生活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相互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泡菜制作方法,这对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是如今,农村很难发现合伙腌制泡菜的场景,甚至腌制过冬泡菜的家庭也变得越来越少。即使腌制,多数以一个家庭为单位,整个过程仅仅停留于单纯劳动,既不能提高制作技艺,又无技艺传承可言。其结果,大多数家庭盲目跟从电视或者杂志上的制作方法,从而遗失了本土的味道。

其次,地方饮食种类逐渐减少、味道日趋单一。在传统社会,一个家庭的婚丧嫁娶往往牵动着村里的每个角落。一家有喜事,其他家庭纷纷出面分担一定的职责,有的家庭负责饮食,有的家庭则负责住宿,等等。在佳肴美食方面,每个村子里基本上保有几名手艺高超之人,有的善于制作豆腐,也有的善于制作发糕,还有“色果子”、打糕、米肠等也尽有胜任者。喜庆之日,全村的美味佳肴得以展示,在分工与协作之余,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品种和味道。但是现在,这些手艺高超之人都在国外或者在大城市里打工,其手艺往往无所用处,最终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和味道逐渐消失。即使在节日,包括豆腐、打糕、发糕、米肠等重要礼仪饮食,也很少在村子里制作,大部分都在市场上购买。过冬泡菜的种类急剧减少,传统酱油变得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口味单一的市场商品,对朝鲜族传统饮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灾难。

(点击阅读原文继续阅读)

【注】(本文经作者授权,文章刊登于《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7辑)


往期回顾

【边疆时空】阿拉腾 | 满族共同体的性质及其边界的维持

【边疆时空】陈鹏 | 清代前期俄罗斯佐领探赜

【边疆时空】陈可畏 | 1874 年日本侵台事件与近代中国的东海危机

【边疆时空】邓文金 | 清前中期漳台贸易关系述论

【边疆时空】陈志刚 | 先秦时期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


请点击阅读原文继续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