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炳镐 2018-05-28

新朋友】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金炳镐

朝鲜族,黑龙江省延寿县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民委决策咨询专家,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同时进行民族法学、民族社会学、民族人口学、朝鲜·韩国学等方面的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别是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9次提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刻阐述要加强、促进、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及时科学地解决交往交流交融这一历史过程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把发展民族关系路径的“三交”、发展民族关系目标的“三和”、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四要素”连贯一体,归结到“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上,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民族工作指明了创新思路。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路径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战略举措。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总的要求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源远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前提下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规模不断扩大,地理范围扩大,速度不断加快,接触频率加大,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但是,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还存在,而且将长期存在。因此,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总的要求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交融、切实尊重差异、逐步缩小差距。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交融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消灭哪个民族。不要企图“乘势”现阶段推进“各民族交融一体”“中华民族一体化”。在现阶段的实际工作中,“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方面许多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实践中的不当做法,根子都在没有清醒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发展规律,没有准确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之间多接触、多联系、多流动、多沟通,前提是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实现各民族居住混杂居住相融,各民族共同学习文化相融,各民族共同劳作经济社会相融,各民族共享幸福情感相融,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既需要继承历史优良传统、又需要创新现实先进模式来推动的中华各民族的实践活动,需要及时不断地化解交往交流交融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稳定社会安定团结大局,顺应交往交流交融增强的趋势。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目标要求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和睦相处,是指各民族平等相待、包容共处、和好共存等的友好关系状态、积极交往心理、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交往交流。

民族和衷共济,是指各民族团结和合、互帮互助、同心协力、共渡艰难等民族间团结关系状态、民族间互助关系样态、民族间共同价值实践。

民族和谐发展,是指民族自身和合协调发展、民族之间和合协调发展以及各民族互利互惠共存、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各民族和谐发展是各民族互利依存共进、各民族互惠协调共进。

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既是我国民族关系现实状态的一种理论概括,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目标要求。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民族和睦相处是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条件;民族和衷共济是民族和睦相处的伴生物,也是结果,是和谐发展的途径;民族和谐发展是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目标。这三个部分既有各自不同的内容和侧重,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存续样态的新的理论概括,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核心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三和”现实样态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辩证统一关系:本质特征决定着现实样态,现实样态的实现程度体现着本质特征的充盈程度。各民族平等、团结基础上才能有各民族和睦相处,各民族互助基础上才能有各民族和衷共济,各民族和谐基础上才能有各民族和谐发展。也可以说,没有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安定团结;没有各民族的和衷共济,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兴旺昌盛;没有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

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来源之一,它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合力、社会环境,将为推动各民族发展、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现实条件。


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大举措

2014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发展和完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加强、促进、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类似的社会条件环境,我国历史上有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有,现在的各民族交错混居就是一例。但是,现在提出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理论内涵丰富,实际要求充实,不能同日而语。

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社会结构,包括全国范围、大的地区范围、中小的县市及乡镇范围的社会结构。社区环境包括全国乡村和城市里的相关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明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内涵,指出,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也就是说,实现各民族在居住形式上(地域空间)的混杂居住;经济活动中的共同劳作、互助合作;民族文化交流中的相互认可、相互吸纳;民族心理上的相互尊重、认可、信任;民族关系上的和睦共处、和谐共进。

2014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针对城市民族工作再次强调:“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是促进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途径。随着新的城镇化的发展,进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进了城的少数民族群众不宜搞分区聚集而居,最好是在多民族社区中各民族友好相处,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不断拉近民族之间距离,真正实现各民族人民心心沟通、以心换心、心心相通、心心相印,真正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增强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

【注】 本文经作者授权,文章刊登于《中国民族报》第005版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