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时空】熊坤新 | 从国际视野看民族问题对“一带一路”的挑战

熊坤新 边疆时空 2019-12-18

【新朋友】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熊坤新

汉族,1953年生,四川三台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21世纪作出的涉及亚非拉65国(含中国)、44亿人口,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安全、民族、宗教等诸多领域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既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又有宏阔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为何要从国际视野来审视民族问题对“一带一路”的挑战

2013年9至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自此,“一带一路”便逐渐上升为一项带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转变世界现有经济增长模式、重构世界现有地理版图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发展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球战略。这本身就预示着中国将从全球化追随者向全球化倡导者、从国际规则遵循者向国际规则制定者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视野之阔、勇气之大、力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必须着眼于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必须全面审视民族问题将会带来的重大利弊因素,必须最大限度地抢抓机遇、规避风险,以平等相待、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为基本理念。

“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在中国,中转于中亚和中南半岛有关国家,延伸至中东和俄罗斯,落脚于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由海上通道,联结中国、东南亚、南亚、中东、印度洋、南太平洋乃至欧洲。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它横贯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重点涉及三条陆上线路、两条海上线路、六条经济走廊,经过中蒙俄、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欧洲、非洲七个区域或次区域,以及西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印度洋、地中海和东大西洋五大水域。实际上,它也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陆海并进、依托亚洲、辐射周边、影响全球的泛亚地区战略。“一带一路”虽以“带”、“路”冠名,以沿线中心城市和重点港口为节点支撑,但究其实质,却是一个以“古丝绸之路”为文化符号、以“丝绸之路精神”为价值诉求,以高度灵活、富有弹性的双边及多边合作机制为平台的开放式国际区域合作网络。因此,它不仅是一个点线状或条带状的固定空间范畴,还是中华民族和沿线各国各民族共有的一种精神符号及其象征,是一个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不断发散延伸、逐步深化拓展的区域合作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国际视野、全球视角的“宏大叙事”的视阈与方式来审视民族问题将给“一带一路”带来的巨大挑战。

二、必须正视民族问题对“一带一路”的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在可以发挥重要影响或作用的沿线,将经过多个地缘政治破碎带。在这些地方,历史问题极其复杂、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武装冲突时有爆发。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球爆发38 起武装冲突,2013年发生有较大影响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33起,2014年全球范围内的武装冲突共超过10起。2015年世界民族热点问题仍主要集中在中东和北非地区。这些冲突的主要爆发区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多有重合或交集,其中又尤以西亚和北非地区为主。仅2013年,在巴勒斯坦、缅甸、阿富汗和肯尼亚,就有不少中国公民因暴力冲突而丧生。这些地区武装冲突的爆发,极有可能全面打乱“一带一路”的进程,并威胁到我国的投资项目和人员的安全。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大多是恐怖主义多发区,而恐怖主义又与民族问题有着深广而密切的纠缠与交集。如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问题就往往与种族、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等问题相互混杂、交织并联动。据印度方面统计,目前在印活动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大约有176个,巴基斯坦大约有52个极端组织。从中亚到地中海、从高加索到萨赫勒的广大地区,已沦为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的庇护所。在所有这些冲突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包裹着民族问题因素。显然,这对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进程,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一些国家经济萧条,政府控制力衰退,各种非法组织泛滥,犯罪活动猖獗,他们往往也会利用民族因素对我国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海外投资、经商、旅游、留学、劳务和海上运输等活动构成严重威胁,对我国实施并推进“一带一路”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2011年,缅甸糯康贩毒集团策划的“湄公河惨案”,致使13名中国籍船员被枪杀;2014年4月至8 月,发生5起劫持事件,9人遭绑架,其中1人被枪杀。2015年1月14日,缅甸克钦独立军与政府军由于前者扣押克钦邦政府交通运输部部长卡曼杜瑙而发生冲突。2月9日,另一支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与政府军在老街周边交战,缅北局势从冲突强度和冲突规模上都持续扩大,造成果敢大量难民涌入中国境内,云南边境面临严峻挑战,引发中国和世界相关国家对缅甸局势的高度关注。3月17日,第七轮全国停火协议谈判在仰光拉开帷幕。10月15日,缅甸全国停火协议签署仪式在内比都隆重举行,缅甸总统吴登盛、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与包括克伦民族联盟、民主克伦佛教军、克伦民族解放军等在内的8个民族武装组织领导人在全国停火协议上签了字,但多个组织因政府未能包容所有武装参与签约等原因而拒绝签字。全国停火协议签署前夕,缅甸掸邦和克钦邦等地仍不时发生政府军与民族武装间的武装冲突。为此,缅甸政府决定在包括克钦邦和掸邦在内的一些地区取消投票。2015年11月11日,备受关注的缅甸大选最终落下帷幕。11月20日,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最后一批选举结果显示,昂山素季领导的反对派全国民主联盟以约90%的得票率获得历史性胜利。本次大选是缅甸25年来首次公开竞争的全国性民主选举。然而,缅甸大选结束仅一周,武装冲突便再次发生。11月18日,缅甸政府军和北部反叛“掸邦军”在缅甸北部再起冲突,数百名平民被迫逃离家园。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1月至11月,中国通过索马里航线的1265艘船只,约20%的船只遭到海盗袭击;2012年,香港地区有13艘船舶遭海盗袭击。以索马里海盗为代表的国际犯罪活动的增多,对我国海上战略通道和商品集散港口构成现实威胁。

第四,武器流失与毒品走私等跨国犯罪分子也会利用民族因素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如推进“一带一路”带来的“大通关”、“大口岸”、“大物流”局面,也会给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质量安全等诸多公共安全问题,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以上所讲的这些挑战,都是显性的,都是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上,还有很多挑战是隐性的、潜在的,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往往就会利用民族因素突然爆发出来。这是我们在进行危机处理时必须提前预判的,而预判的结果如何,往往需要借助于情报的提供。

三、针对民族问题对“一带一路”挑战的应对之策

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应对。习近平主席指出:“万事开头难,起跑决定后程。”“一带一路”虽然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好事,但毕竟是在沿线国家的家里通过,在人家地里种菜,在人家家里干事,在相关大国的后院里穿行,必然会面临许多风险挑战。所以,必须树立起长期经营、战略经营的理念,不能盲目乐观、操之过急、一哄而上。特别是在起步阶段,要把可能的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相关准备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是将构想渐次付诸实施、顺利变为现实的关键一环。

去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苏州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后,与前次会晤主办国塞尔维亚的总理武契奇、下次会晤主办国拉脱维亚的总理斯特劳尤马共同会见记者,介绍会晤成果。李克强表示,与会领导人一致认为,“16+1合作”机制运行以来,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三年来,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前三次领导人会晤的共识得到有效落实,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将为进一步深化合作带来更广阔的空间。此次会晤首次通过五年规划,表明“16+1”机制不是走一年、看一年,而是要持续推进下去,未来的前景将更加广阔。李克强强调,为推进“16+1合作”继续健康长远发展,中方提出“1+6”合作框架,即一个目标和六大重点。我们共同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目标:重点落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苏州纲要》前进路线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建设好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打造产能合作新样板,探讨依托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及黑海港口的“三海港区合作”;不断创新和拓宽投融资合作方式,探讨设立16+1金融公司;以农业等领域为突破口,促进贸易投资双增长;扩大人文社会交流,中方提出2016年为“16+1”人文交流年。 

如此看来,这次召开的中国与中东欧合作规划堪称是“一带一路”向外拓展的一个样板和模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当然,只能借鉴而不能移植,因为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都有其独特之处,照搬照套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具体来说,应对策略可分如下几点:

(一)通过联合、参与、宣传、信任等途径,打造“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各族人民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形成相关国家各族人民的利益均享机制。

(二)建立相关国家各民族精英共同参与的“一带一路协调委员会”。凡是涉及到项目规划、实施、风险评估、应急措施等都由“协调委员会”进行协商处理。

(三)要把“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同参与、互利共赢、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作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基本理念。

(四)共同联手,对沿线国家的“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实施严厉打击、定点清除,以绝后患。

(五) 通过“一带一路协调委员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相关各族人员应根据所获得信息进行提前预判,设定预案,采取得力措施,防患于未然,将有些可能发生的事件消灭在萌芽之中。总之,针对“一带一路”这样浩大的工程,我们必须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从国际视野和宏观视阈,来认真审视民族问题将给“一带一路”带来的挑战,并做到科学决策,有效实施,在“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同参与、互利共赢、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理念的支撑下,做大做强,互惠互利,让“中国智慧”再次为世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

【注】文章刊登于《中国民族报》2016年2月19日


责编:李骁勇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