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时空】人物故事 |“赛比墩女儿”夏忠惠:用一生报答父老乡亲

边疆时空 2019-12-18

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入冬之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康其乡赛比墩村卫生计生服务室里,前来看病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每位村民进门后第一个问题都是:今天夏医生来了吗?

村民口中的“夏医生”是被当地人称为“赛比墩女儿”的夏忠惠,67岁的她在今年2月份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她忙碌的身影却仍然经常出现在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内,为村民服务,发挥余热。



“虽然退休了,但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些‘亲人’,每个星期我都得在村上住上四五天。”

夏忠惠所在的赛比墩村距离拜城县城10公里左右,村里1300多人几乎全是少数民族。回忆起初到赛比墩村时的情景,夏忠惠历历在目。

父母相继去世后,1964年12月,年仅13岁的夏忠惠,从四川老家孤身一人来到拜城县康其乡赛比墩村。腊月的拜城早已天寒地冻,夏忠惠只有一件单衣和一间简陋破旧的土房子,既不能遮风也不能御寒。正当她饥寒交迫在土房子里冻得瑟瑟发抖之时,村民吾斯满·依不拉音看到了她,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领到家中,把家里仅有的一个干馕分了一半给她,并给了她一件“白天当衣,晚上当被”的羊皮袄。此后,夏忠惠便吃起了百家饭,穿起了百家衣,在村民们的关心照顾下成长。



“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就是‘赛比墩的女儿’。”为了报答乡亲们养育之恩,1971年,夏忠惠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当上了村里的“赤脚医生”。

那时候,村里没有卫生室,夏忠惠只能上门为村民看病。“我每天背着一个药箱,穿着白大褂穿梭在各家各户……”夏忠惠回忆说,谁家有人生病了,村里的大喇叭一喊,自己听到后就马上背上药箱赶去看病,“早先全靠步行,后来有了自行车,车子都被我骑坏好几辆了。”

赛比墩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经常是一天转下来就要走二三十公里的路。不论在家里还是地头,只要听到呼唤夏医生,她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



2008年,经过专业培训,夏忠惠获得乡村医生资格证,赛比墩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也渐渐好起来,村卫生室终于从用了30多年的一间石头房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的房子。

“诊断室、观察室、药房都是按标准化卫生室的要求分开设置的,村里人看病更方便了,硬件的提升带来的是更好地为大家提供服务。”夏忠惠开心地说,今年又新增了设备,贫困户看病100%报销……一系列惠民政策也免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村民吐尼亚孜·居热克得了肺气肿,妻子有严重的肾结石,儿子患青光眼几乎失明;阿布拉江患有骨结核;吾斯满老人患有肺气肿、高血压;托乎提·尼亚孜妻子患有头痛病……退休前,夏忠惠仔细向前来赛比墩村工作的帕提古尔·依明医生介绍了每户村民的情况,为了让村民随时可以联系到自己,夏忠惠把自己的手机号打印出来,发给了村里的每家每户。

“现在每天最少四五个电话,都是村里的‘亲人’打来的。” 夏忠惠时不时看看手机,手机屏幕已经裂了,但她却一直不舍得换,“这还能用,省下来的钱我就可以帮助更多人。”



早在30多年前,夏忠惠家就办起了面粉加工厂、油坊,又在全乡第一个买回小四轮拖拉机,但夏忠惠家至今还用着女儿淘汰的旧电视,一辆自行车也骑了十几年,因为家里大部分收入都被她用于垫付村民的医疗费用。

尼牙孜汗·毛尼牙孜1600元,吐地·吾斯曼3000元,沙吾提·尼鲁克300元……从医47年,夏忠惠诊治患者60余万人次,为贫困群众垫付医疗费、农资、煤、粮款近30万元。这类善举她至今还在坚持。

“村民也劝我给自己存点钱,但只要‘亲人’有需要我就会把积蓄拿出来。”退休之后,夏忠惠还打算建立村里的“爱心之家”,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村民,“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干下去,用一生为乡亲们服务。”


来源:新华网

作者:顾煜

责编:李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