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时空】时平 | 探索海洋文化名城的发展模式

时平 边疆时空 2019-12-18

【新朋友】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作者简介


时平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军事理论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海权和海洋文化研究。


编者按:2001年以来,一些滨海城市如舟山、北海、大连、青岛、厦门、防城港、珠海等先后提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主张,探索海洋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及动力问题。这些滨海城市在海洋文化名城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进行自身定位?如何统筹发展模式?又在探索什么样不同的发展路径?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平教授,近年来对各滨海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实践进行阶段性考察,发现这些城市对于海洋文化名城的理解和发展目标认识并不相同,而如何运用海洋文化资源及其价值的多元化,促进城市的产业多元、生态宜居发展,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形象和品牌的塑造,这些前沿性的思考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非常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近年来滨海城市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差别来看上海天津等城市没有提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思路广州泉州宁波烟台等滨海城市坚持自己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大连青岛厦门等城市把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纳入整个城市综合发展考虑;舟山、防城港、日照等探索海洋文化名城的后发型发展模式;还有连云港、威海、秦皇岛、潮州、湛江等更多的滨海城市更多考虑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事实上,如何运用海洋文化是滨海城市发展的普遍命题,发展模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滨海城市文化建设的方向。对提出海洋文化名城的城市进行考察,笔者发现他们对于海洋文化名城的理解及所追求的目的存在一定差异,大体可以分为3种模式。




提升城市质量有机结合综合发展

大连、青岛、厦门等滨海城市,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科技教育、国际化水平以及历史积淀等方面已经具有较坚实的基础,在滨海城市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2003年大连举办“首届国际海洋文化名城战略研讨会”,会上形成“建国际海洋文化名城不仅符合建设‘大大连’的城市发展战略,而且也符合建设‘海上大连’的思路,对于推动大连朝着国际化城市的目标迈进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当时大连更多地把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当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手段,作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需要。随着认识的深入,大连开始从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思考“国际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这涉及到城市的功能战略定位。

 2008年青岛学者提出建设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后,青岛市加快了城市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2012年2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并于当年5月举行了“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理论研讨会”。青岛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建设作为青岛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这个总目标的重要体现,不同于一些城市把海洋文化名城作为滨海城市的总目标。

 2012年,厦门市提出建设“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海洋文化名城”。厦门是综合治理下的滨海生态文明型发展模式,是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厦门从整个滨海城市管理系统、城市发展定位角度来思考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将其纳入城市的生态文明、海洋经济强市、创新性海洋城市的发展目标,重视海洋文化名城建设中环海生态与人文环境、海洋旅游产业和地标性海洋公共设施建设。

 这些滨海强市提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城市质量建设,打造城市特色和品牌。他们意识到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发展海洋旅游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把海洋文化名城建设与滨海城市的生态、宜居、文明度有机结合了起来。


寻求自身跨越探索后发发展模式

舟山、北海、防城港、日照等滨海城市,基于后发型城市的特点,提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思路,实际是寻求自身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探索后发型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突破。

率先提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舟山市,抓住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机遇,根据《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年~2020年)》,2001年10月正式通过《舟山市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纲要(2001年~2020年)》。客观上分析,海洋文化名城的提出,对于当时的舟山来说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政府主导下,舟山从制度层面一边大胆实践,一边持续研讨,把建设和规划放在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海洋文化名城的塑造,对201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实现了城市发展的转型,步入以现代海洋产业为发展模式的道路。

 另一个在2001年提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北海市,相当一段时期内并没有形成切实的规划和实践。究其原因,是北海所在的北部湾地区属于沿海经济薄弱的地区,与舟山市所处的发达长三角经济区存在明显差异。虽然北海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和区位优势,但是自身及周边的社会发展水平还形成不了综合的支撑局面。作为20世纪80年代从渔村生长起来的年轻城市,2009年北海市主要领导思考寻找一个抓手来推动北海的跨越式发展,最后明确北海的发展应从“城”的角度去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把文化作为推动北海科学发展的重要推手。5月,中共北海市委、北海市政府通过了《关于建设文化北海的决定》,提出把北海建成北部湾国际海洋文化名城;2010年11月,国务院单独发布了北海市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使北海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而后的北海市海洋文化名城实践,主要体现两条滨海城市发展经验,一是把北海的海洋文化名城定位转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序列,走国家文化品牌道路,与广州、泉州、宁波、烟台等历史文化名城路径接轨同行,使得北海的海洋文化名城方向、目标更准确,具有国际化特色和国家标准的认同;二是探索出欠发达地区如何走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在壮大产业支撑的同时构筑文化支撑,增强城市内生力,实现跨越发展。北海海洋文化名城实践还在继续,其探索的经验值得滨海城市关注和借鉴。


延续历史特点重视文化商贸关系

作为海洋历史悠久、海洋文化资源丰富的广东地区,长期蕴育的商业性价值理念体现在当代城市文化发展中,折射出岭南城市海洋文化的特征,形成滨海城市不同的发展定位和走向。

 广州市在“十二五”计划和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一方面坚持走国家定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道路,另一方面将城市文化与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结合,将自身的海洋历史文化建设融入整体发展战略中,提出“以弘扬岭南文化为核心,建设开放、包容、多元的世界文化名城”。珠海则提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主张,如珠海学者于2011年提出“珠海应合理整合、利用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国际‘海洋文化名城’的强大助推力。”

 以潮州、汕头、雷州、湛江等为代表的广东滨海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基于城市定位考量,多从落实文化强市的思路,坚持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方向,强调把海洋文化的优势及特色放在整个城市文化中考虑,其中多数城市在阐述文化强市的内容中强调城市海洋文化的特色及优势。如2006年潮州提出建设“潮州文化名城”,2010年雷州提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汕头和湛江也于当年提出“文化强市”的目标。

 《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就中国三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总体评价时指出:“珠三角城市群在城市人口指数、城市经济指数和城市首位比指数上具有较突出的优势,但在城市文化指数上较为落后。”说明广东滨海城市在文化建设上更多考虑海洋文化与商贸、国际名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延续了已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道路,体现了广东海洋文化中的商业性特点。


内外力融合盘活海洋资源存量

一些沿海城市提出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是存在差别的。其中有些城市尤其是后发型城市,提出海洋文化名城建设,通过一种规划式概念设计,实现城市化的发展,甚至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获取了政策红利。后发型海洋文化名城发展模式,对于城市的现代化来说无疑是一条发展路径。最初提出的海洋文化名城概念已经融入到城市现代化发展实践之中,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或特色,甚至助力城市实现了向以现代海洋产业为中心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转向。在一定意义上,海洋文化名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已经实现了城市增长方式的转换,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任务。

 随着政策红利带来的新功能和新产业,城市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然而,海洋文化名城是后人创造的概念,仅仅依靠新概念、规划设计和大投入不可能使海洋文化名城持久发展,相关海洋产业的发展在一定阶段之后也必然会遇到瓶颈。目前,舟山等城市新的海洋产业发展多为外部增量,内生资源形成的内驱力和原创力并没有完全形成,还是有限的。对于这些后发型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应该走内生力和外在力融合发展的道路,城市化应注意多元化布局,防止单一化,盘活海洋资源存量,形成城市化所需的增量。

 【注】文章原载于《中国海洋报》2014年9月15日第003版


责编:曲晓辉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 ——往期回顾—— ——

【边疆时空】王文光 朱映占 | 两汉至三国时期朝鲜半岛“三韩”的历史

【边疆时空】姚大力 | 沟通欧亚的“瓶颈”:新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边疆时空】袁剑 | 一带一路的历史空间、地缘特质与开放包容话语

【边疆时空】汤洋 | 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传承与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